话庄道巷/再说渡子河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前天笔者旧话重提,介绍了泰兴“三坔”即王坔、苏坔、井坔三个庄名的来历。这三个庄虽相距不远,却分属三个乡镇,王坔属济川街道办(原泰兴镇),苏坔属滨江镇(过船、马甸合并成滨江前属原马甸镇),井坔呢,则属根思乡(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故乡)。王坔的北面是井坔,田靠田,庄靠庄;王坔的西面是苏坔,中间却隔了一个庄。这个庄叫什么呢?叫渡子河。 那么,渡子河这个庄名又有什么来历呢?不要着急,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渡子河原本就是一条大河,是古北新河,今称为两泰(泰州至泰兴)官河中的一段,南连大马庄、丁家庄段,北接余家庄、李秀河段,直通长江的。这两泰官河是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由当时漕运总兵官武兴、巡抚周忱浚于泰兴北新河的基础上,动用了15.5万的民工,花了一月有余的时间开扩而成的。由此,北新河便成了官府的漕运干河。宽阔的大河,南北绵绵数十公里,惊涛拍岸,甚是壮观。那古老的拉纤的号子犹在耳际。只是拉纤人到了渡子河的这段却是要上船的,或者要向东折一个大弯。因为这儿本就有一个自然的大河湾,形若耳湾,靠近耳湾的则是一个渡口,所以人们便将住在耳湾处的地方称为耳朵眼子,集中于渡口两岸落户的地方就叫做湾河渡。这湾河渡便是渡子河庄的前称。至于耳朵眼子,那不多的几户人家成庄太小,只能隶属于湾河渡这个大庄。
后来湾河渡的河东河西住了几户姓陈的人家,这几户人家跟王坔的一个叫摸瞎子汪的小庄上的几户人家一样都是道光年间从永安州那边逃水灾过来的。那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夏,延令西江永安州一带遭遇飓风,江堤倒塌,田亩被淹,陈、叶、马三姓人家逃难到王坔的南端,见此地高出河面甚多,永无洪灾之虞,况周边河汊纵横,生人进得有如摸瞎子一样,是易进难出的,实在是有水有土的一处宝地,于是便定居下来和这里的李姓融为一起,且称其所居之处为摸瞎子汪。不过这其中逃水灾来的陈氏有一支则留在了湾河渡,几家分别居住于河的两岸。
却说湾河渡河西的一户陈姓人家共有四人,一对老夫妇和一对年轻的小夫妇,靠摆渡打鱼为生。有天晚上,月黑风高,小陈忙了一天,疲惫万分,正想休息,不料这时有人喊着要摆渡。小陈忙起身开门,见是河东庙上的会给人医病的俗家和尚智仁,就问道:“师傅这么晚才回呀?”智仁告诉他是到苏坔救治一个病重的小孩的,所以回来晚了。小陈叫他稍等,便回屋拿了斗笠,就向河边奔去,哪知老爹也跟着追了上来,说是风大水急,又是黑夜,儿子一人上船他不放心。于是父子二人和智仁一起上了船,小陈竹篙一点,船便向河东荡去。
谁也没想到,船行到河中时,突然的风急浪高水旋,船剧烈的一颠簸,立在船头的智仁便“扑通”一声落了水。说时迟,那时快,小陈慌忙将竹篙交给老爹就跳下水去救智仁。最终智仁倒是被救上来了,可小陈却体力不支,让急流给卷走了。
后来智仁为了报恩,就常常来帮助老陈干活,来照顾老陈夫妇。可老陈老想儿子,老是为没有个后长吁短叹。他的儿媳也在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就渐渐地对智仁有了意思。加致两位老人尽力撮合,智仁终于还俗来到老陈家,并为他家渡了后。由此,河东庙里的住持和尚便提议将原来的湾河渡更名为渡子河,既作为这段河的河名,也作为这段河两岸人家居住地的庄名!
从此以后,渡子河这个庄名便一直延续至今。其实,当年有了那小陈舍己救人的故事,曾有人提议将湾河渡改成小陈河,后又有几次,但都未改成。渡子河这庄名终于约定俗成了。有了历史,也就有了传奇,笔者以为还是不再作改动而称这富有传奇意义的约定俗成了庄名更好些!
长情贯微,与君碰心;杏园秋雨,期盼几许!作者杏园秋雨(原名,李长贯),敬请你的关注赏赞(关注请在文首粗字标题下点击蓝字《杏园乡轩听秋雨》或长按此框里的二维码;赏赞则按最下方的红字“喜欢作者”),欢迎你的赐稿(来稿可附百字内简介和生活小照一张)! QQ邮箱:3987465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