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儒家文化对科学发展根本没有贡献?

一名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可以说代表着西方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最高认识水平。谈到中国历史文化,绕不开的一定是“儒家文化”。时至今日,儒家文化的拥趸依然很多,甚至不少人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然而李约瑟却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儒家思想对科学的贡献几乎没有。

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有着较多的发明创造,但是为什么近代以来却没有工业革命在这里发生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他自己也在试图探索这一问题的答案,在研究了诸多史料之后,他给出了三点原因: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虽然这三点理由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依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更重要的是这三点原因的背后,都有儒家思想的影子。作为中国历史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可以说体现到了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指导人们日常行为的指南。我们如今推崇国学,也喜欢从儒家文化中截取一些语句,来证明它的进步性和创新性。但是遗憾的是,稍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恐怕都能意识到,儒家思想并不推崇技术的进步,更谈不上鼓励“创新”。

儒家思想讲求“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尤其是“礼”作为人们行为规范,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动力。满足于“安贫乐道”,敌视“奇技淫巧”,哪有创新的意识。

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离不开儒家思想,近代以来的落后也离不开儒家思想。不仅阻碍了本土产生的科技进步,而且还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技术交流。更令人遗憾的是,对于科技进步,整个社会的态度是轻蔑的。如今我们引以为傲的古代科技成果著作,如《天工开物》等,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在个别地方即便有科技进步,也是一种经验性的,而没有去加以总结和提炼,形成理论。所以有人说,我们的过去有技术,但是没有科学。偶然的技术发明也仅仅满足于暂时的生产力提升,更有可能将这种技术进步当成“家族秘密”,并不与外界交流。归根到底,社会没有形成对科技发明的尊重,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动力去推动。实用主义思想下,吃饱饭才是第一位的。

以儒家思想为内容的科举考试,更是极大地阻碍了人们对自然的探索。所有的聪明人都一头扎进故纸堆里,努力的方向指错了目标。只有科举考试才能做官发财,才能光宗耀祖,谁会去对“左道旁门”有兴趣呢。

当然把所有的问题一股脑地推给儒家思想,这也是不科学的。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儒家思想的局限性和问题,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传统文化的“真理”。值得警惕的是,如今一些地方又开始了所谓的“国学热”,内容无非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再次摆到了台面上。没有所谓的扬弃,而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推崇古人的思想,这显然是不聪明的。古代思想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囫囵吞枣的,这是值得深思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