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窍】为什么说“阴阳”而不说“阳阴”?

写这篇之前,我在谷歌上百度过,但回答都不理想;我也问过身边的朋友,但绝大数都不知道;现说说自己的一点感悟,权当抛砖引玉,欢迎补充更正……

首先,我们来看由《易经》中的两个卦象演化而来的一个成语:否极泰来(含义: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两个卦象如图:

换成文字就是:上乾下坤(否卦)、上坤下乾(泰卦),即上天下地的象是否卦,而上地下天的象是泰卦,我们都知道头上是天,脚下是地,这天在上地在下的正常“象”怎么是否卦呢?而天地颠倒的异常“象”却是泰卦?

不要着急,我们接着来看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的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是这样理解的:

“道”是我们目前已知加未知的客观存在即宇宙,“一”是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周边环境即太阳系,“二”是我们生存的载体即地球和太阳系的中心也是产生昼夜、春夏秋冬的源头即太阳,“三”其实说的是一种关系:如果天是天、地是地,这就是没有交集的两极分化,只有天气下降而后升、地气上升而后降,如此循环无端的发生关系,才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发展为“三生万物”!

我们再看《易经》中对否泰两卦的解释:《易经·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象曰:天地不交,否。”;《易经·泰》:“泰,小往大来,吉亨。”“象曰:天地交,泰。”

这时再回到上面看两卦的卦象,应该明白了吧,呵呵,再用“阴”和“阳”两大符合表示的话就是:上乾下坤即上阳下阴是否卦、上坤下乾即上阴下阳是泰卦,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口语说“阴阳”就是说代表顺利、吉祥、美好的“泰卦”,慢慢演化为了一种讨口彩的习俗;在书面写作中同样如此,古人书写是从上往下写的,写“阴阳”即是在写“泰卦”……

再说实实在在的“人”:人是天地阴阳交感而生的,人体的许多奥秘尽在否泰二卦,人体司空见惯的结构特征隐藏着宇宙的法则。

人,出生前是“九窍不通一窍通”,胎儿在神阙穴处全靠一条与母体相连的脐带生长发育,其他九窍处于休眠时期;这时的人处于先天状态,胎儿一般头朝下、腹朝上,乾为首、坤为腹,乾在下、坤在上,所以胎儿是泰卦的形象。正因为是泰卦之象,所以能与母体感通而生长发育。

当胎儿蜕变为婴儿一落地,神阙穴处的脐带剪断而闭塞为肚脐,“哇哇”一哭以后,婴儿开始呼吸,于是“一窍不通九窍通”,九窍开始作用了。两耳、两眼、两个鼻孔位于上,组成三对阴爻即坤的卦象,人中穴以下,一个口、一前阴、一后阴,组成三对阳爻即乾的卦象,坤在上,乾在下,又是一个泰卦之象。

这里又涉及到“人中穴”这个穴位,为什么叫“人中”呢?显然不是因为此穴位于人体正中,而是说此穴正处于任督二脉交汇处,为人体阴阳交接处,人昏厥时掐人中穴,即是为了把人体阴阳二气接通,这就是泰卦的原理。阴阳分离,就是否卦,人必死矣。

传统中医学认为,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在五脏六腑阴阳属性确定之后,它们还有表里关系: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互为表里关系。

在上述五对阴阳表里关系中,其体位关系除脾胃以膜相连,基本处于水平位置外,其余的各对表里体位关系,均为脏在上腑在下:肝在上,胆在下;心在上,小肠在下;肺在上,大肠在下;肾在上,膀胱在下。这种阴脏位上,阳腑位下的体位关系,正好与泰卦象的体位关系一致,亦是一种负阴抱阳的关系。这样的一种脏腑体位结构无疑非常有利于人身这个小天地的交通,从而为人体的气血阴阳常处冲和之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我再来延伸一下:

很多学习中医经络的朋友们,对十二条正经的走向不太容易记,如果对照“阴阳”这个“泰卦”,相信很容易就记住了,先将两手上举,成自然舒展之势(婴儿两手常上举):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均示阴之上升;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皆示阳之下降。阴升上位,阳降下位,与泰卦象的体位关系一致。

另外,此篇也是对我创作的“十窍通宫图”做了一点阐述,后续还有相关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此“窍医”公众号:kxsyqy……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