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湣王称帝后大肆扩张引发众怒,最终被淖齿剥皮抽筋而亡

古代的君王有各种死法,但最惨的一定是战国时期的齐湣王。

在古代混迹权力圈,性质其实跟如今的资本运作很像:回报越高、风险越大;而其中的天花板职业——帝王,所对应的权力、利益几乎是上不封顶的,所以风险也最高。

“总有刁民想害朕”,这句话不是戏言,而是历代帝王的真实体验,所以古代皇/王宫的禁军、侍卫都是比较精锐的,属于业务、忠诚度都顶尖的群体。但即使这样,仍架不住暗箭难防。几千年的历史上,抛开改朝换代时被一股脑全族清除的情况,在政权运作期间,仍有许多帝王死于非命,大多是因统治集团内的争权夺利事件,遭到大臣、宗室的毒手。

按照恶劣程度由轻到重排序,古代帝王的死法大致有这几种:

第一类,被毒杀,也叫鸩杀,在大一统时期这一方式最为常见,优势是防不胜防,而且能够很好地隐蔽凶手、比较“文明”,实为谋杀帝王的首选良方。许多帝王暴毙,八成都是中了毒,最为经典的是被“跋扈将军”梁冀毒死的汉质帝,被老婆女儿用毒饼谋害的唐中宗李显。

第二类,被缢死,也就是勒死,好处是留个全尸、体现对帝王最后的“尊重”。大名鼎鼎的隋炀帝杨广在面临江都政变时,曾经请求喝毒酒自尽,但遭到拒绝,随后被叛军用白绫缢杀。

曹髦

第三类,直接用武器砍死。这种方式比较少见,毕竟在古人看来,对帝王施加兵刃很不道德,不利于占据舆论优势。曹魏的倒数第二位皇帝曹髦就被司马昭的人当众捅死,一度闹得群情激奋;朱温则派人在皇宫里将唐昭宗追着砍死,非常令人不齿。

第四类,饿死。据不完全统计,以这种悲惨方式离世的有夏朝末代君主桀、春秋首霸齐桓公、战国时的赵武灵王、战国期间的末代齐王田建、南北朝期间的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的感觉一定不好受,但这并不是最惨的死法。

最后一种,也是最惨的,目测是齐湣王专有。周赧王四十九年(前266年),范雎在劝说秦昭襄王驱逐四贵、强化王权时,曾经列举了过去两位君主惨死于臣下之手的例子:“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

他说的就是齐湣王及赵武灵王之死。由于这两起事件据当时并不久远(10年——30年前),都是秦昭襄王本人在位同期发生的,范雎不可能信口胡诌,真实度极高。也就是说,齐湣王被抽筋后吊在房梁上、挣扎了一夜才被折磨致死。

纵观史书,齐湣王是死得最惨烈的帝王。那他为何会被这样对待?没别的原因,这是大国博弈时代惨烈程度的最真实反映。

齐湣王

齐湣王的惨死,反映了一个最朴实的道理:枪打出头鸟。

战国前半期,齐国曾经是最大赢家;齐湣王在位期间,齐国更是一度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状态。

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齐国大族田和把齐康公被放逐到一个海岛上,自己鸠占鹊巢、成了新的齐君。自此,姜太公后裔统治了近600年的东方强国改换门庭,变成了田家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氏代姜”。

田和之所以没有变更国号,很大程度上由于这是一块金字招牌。在过去的数百年间,齐国一直稳居顶级大国之列,地理位置优越、地缘政治一流、自然资源丰富.......无不让人眼红。也许曾经有诸侯比齐国强,但绝对没有比它过得更滋润的。

但在田氏掌权初期,隔壁正是如日中天的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父子俩的经营下,强大的魏国人才济济、国力强劲、武功赫赫,西边的秦国被打得毫无脾气,东边的齐国也经常被饱以老拳。

但到了齐威王在位期间,齐国的形势有了巨大转机。

一方面,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任用田忌、孙膑为将行军打仗,齐国的综合实力逐步强盛;另一方面,在魏惠王的统治下,中原老大魏国开始走下坡路,而且西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开始东进,不断对魏国进行冲击。

桂陵之战示意图

蛰伏许久的齐国抓住上述形势,通过周显王十六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的马陵一战,干脆利落地将魏国打趴,曾经强横一时的魏武卒灰飞烟灭。下一年,秦军抢占河西之地,魏国在东西夹击西下彻底告别了超级大国的地位。

接下来是齐、秦、楚三足鼎立时期,齐国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在连横、合纵间游刃有余,赚得盆满钵满。

到了周赧王元年(前314年),趁着燕国发生“子之之乱”,齐宣王派兵仅仅用了50天就占领燕国全境,“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创造了大国兼并的奇迹。

这自然引起了其它列强的不满,在各方的压力下,齐国席卷众多财富后撤出燕国,也因此埋下了两大隐患:燕国的仇恨、各国的警惕。也就是在这一年,齐湣王田地即位。

下一年,不愿坐视齐国得势的秦国出招了,他们派出张仪忽悠楚退出与齐国的联盟,随后在丹阳、蓝田两次重挫楚军,拿下了汉中郡,楚国元气大伤。接下来,秦国经过软硬两手操作,成功逼迫楚国与其和亲,实现了对东方集团的重大战略胜利。

但在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间,齐国抓住楚怀王客死咸阳的机会,纠集联军攻打秦国,大军一度逼近函谷关,不可一世的秦国也不得不割地求和。

赵武灵王

下一年,随着赵武灵王被饿死沙丘宫,战国彻底变成了秦、齐一西一东并立的格局。但这也是齐国最危险的阶段。

周赧王二十七年(前288年),秦昭襄王自己称西帝,随后派人尊奉齐湣王为东帝。看似承认两国并驾齐驱、均分天下,实际上却是一石二鸟:祸水东引,离间齐国与东方各国的关系;往齐湣王脸上贴金,助长他的野心。

齐国当然有聪明人,所以最终齐湣王仅仅称帝两天、过了把瘾,就改回了王的称号。但可惜的是,他的野心却真的被空前刺激、随之膨胀了。

两年后,齐国趁着隔壁宋国内讧,一举灭掉了这个有着“战国第八雄”之威名的五千乘之国,国力空前增强;被红利冲昏了头脑的齐湣王,接下来步子迈得更大了,他南侵楚国淮北地,西击三晋(韩赵魏),甚至还想干掉周天子、取而代之。

从之前齐灭燕事件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存在“大国均衡”政策,即任何一国都不希望一个超级强国出现,大家都不行、天下才安全,这也是合纵战略屡屡被连横破坏的原因。

孟尝君

如今,齐国步子迈得如此之大,自然激起了公愤,更何况还有内外两颗暗雷:外部,燕国为报当初几乎灭国之仇,已经卧薪尝胆近30年;内部,灭宋之后的齐湣王为了强化权力,准备对孟尝君田文动手,后者逃到魏国、担任宰相,积极推动各国伐齐。

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秦、三晋组成了五国联军,在名将乐毅的率领下大举压境。齐军主力一战而溃,都城临淄沦陷,齐湣王仓皇出逃。

然而,在接连跑到卫、邹、鲁等附属小国时,看不清局势的齐湣王仍旧摆着东帝的架子,结果到处不招待见、又灰溜溜跑回了齐国莒城。

不过联军中没有楚国。楚王虽看不惯齐王的嚣张,但一个被打倒的齐国并不符合楚国的利益。因此,到了此时,楚王派来了淖齿救援齐国,目的有二:不让齐国倒下;或者退而求其次,收回失地、瓜分利益。

见到齐湣王后,淖齿被封为宰相,担起了护国重任。然而,也许是眼见齐王不可救药,或者因为被齐王的嚣张跋扈惹怒,没多久淖齿就撕破脸,他痛痛快快地数落齐湣王的罪行后,将其剥皮抽筋、吊在屋梁上折磨了一夜,任其在无尽的痛苦中哀嚎而死。《战国策》记载:“淖齿用齐,擢闵王之筋,悬于其庙梁,宿夕而死。”

后来,齐国虽侥幸复国,但再也没了当初的实力与雄心,在躺平中浑浑噩噩了几十年后坐等灭国。

客观而言,齐湣王本身并没有错,“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人家一国想称雄天下有什么问题?但有理想不代表能肆意妄为,实力强劲、地理优越如秦国,尚且用时100多年、温水煮青蛙般慢慢耗死各国,齐国的心急,结果当然是把自己绊个大跟头。

如果没有绝对碾压的实力,为国者要低调,做人更是如此,以免枪打出头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