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国——原国,原族出自西戎,甘肃带“原”地名都与它有关

我们熟知的原国为西周初所建,始封君系周武王之弟原叔,辖地在今河南济源县西北一带,今有原城遗址。但原国夏商时就已存在,发源地可能在陕甘地区。何光岳《原国考》认为原国起源于西戎,《史记·匈奴传》载:“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獂之戎。”獂戎为西戎一支,是渭水上游实力最强的西戎之一,战国初期这支獂戎还很活跃,屡次侵犯秦国,首领称王。《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元年……西斩戎之獂王。”可见最后一支獂戎是秦孝公时期被剿灭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置有獂道县,今属甘肃陇西县一带。陇西地区带“原(源)”地名都与之相关,如渭源、泾源、镇原、固原、海原等等。

济源原城遗址

最早的原国有多种说法,西周时可能同时存在两个原国,一个为姬姓,一个为商代遗留。《古本竹书纪年》中有“少康迁于原”的记载,少康复国后将都城迁往原地。又载:“帝宁居原,自迁于老丘。”夏第七代帝居原地,据说以上提到的“原”就指河南济源,照此说,济源之原早在夏时就已存在,周代原国是在夏都原地重建的;另据《散氏盘》铭文信息透露,散国与原国比邻,大约在今陕西宝鸡与眉县之间,这里提到的原国其实与西戎之獂戎及陇西地区所有带“原”地名一脉相承。这个原国很可能来自商代原国,臣服于周部族,《国语·晋语》载:“(文王)诹(zōu)于蔡、原而访于辛、尹。”是说周文王遇到大事就要向蔡公、原公咨询。这里的原公当为商代原国国君。

西周晚期铜器“散氏盘”

“原”字不见甲骨文,但“厂”的本义是“岩洞”,岩,穴也。金文之“原”酷似“出水的岩洞”,后世之“源”即由此而来,意为“源头”,但这恐怕是引申之义,“原”之本义已经难以追溯。《说文解字》注厂部曰:“山石之厓,岩人可居。”故笔者以为,最早的原人当是山顶洞人,洞口有水则是生存的根本,金文“原”之形义当由此发展而来。原通獂,《山海经》记载“獂”为一种野兽,其鸣自詨(xiào),就是叫起来声音很大,可能就是豪猪,早期原人以狩猎野猪为生。獂,也作“豲”,当地多有野猪,便成了“豲”。事实上,周部族的前身豳国(疆域包括今甘肃宁县、正宁、合水、镇原等)地区就盛产野猪,周人的先祖善于开发凭此发家致富。过上富裕生活的周人先祖们经常遭到四周戎狄的骚扰,被迫东迁到岐山地区。原人出自獂戎,这些侵略者中恐怕也有獂戎的身影。

原的金文

西周初,原国被改封到济源,一来以便更好的控制殷畿旧地,二来替王室镇守成周洛邑北境。西周原国史料不详,进入东周,原国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由于周室东迁,得益于地理之便,原国国君开始在王室担任卿士,掌握实权。原庄公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在王室活动的国君,此人有断人识人的能力,《左传·庄公十八年》载:“虢公、晋侯、郑伯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虢公、晋献公、郑厉公让原庄公去陈国替周惠王迎娶陈妫。三年后的前673年,王室发生“王子颓之乱”,郑厉公和虢公平定叛乱,杀王子颓和五位大夫,重返王位的周惠王迫于诸侯势力,被迫赐郑国虎牢以东的大片土地。原庄公看不下去,私下预言:“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是说郑伯仿效那些以勤王要挟土地的诸侯,恐怕日后会招致祸患。一语成谶(chèn),郑厉公当年五月遭到权臣驱逐,死于国外。

差不多四十年后的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又发生了一场内乱,即王子带之乱,本来就蜗居畿郊一隅的原国很不幸又受到了牵连。据《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平乱有功,那时王室周畿的土地已经非常有限,但功臣又不得不赏,这是历来传统,于是周襄王只好将原国的土地赐给了晋国。晋国派人去交割,遭到原国拒绝,于是晋文公派兵包围原国,限三日之内拿下原国,仅带三日之粮。原国与晋军耗了三天,毫无投降之意,无奈,三日期限已到,晋文公只好下令撤离。这时,间者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原国准备投降,请稍待。”晋文公说:“寡人已下军令,如今三日期限已过,必须要撤离。守信,是国家存亡之本,民之所庇,失了信,即使得到了原国,又拿什么去统治原民?”然后退兵一舍(三十里)。晋文公这个装模作样的政治举动果然比利箭大炮还利害,原国人感动得唏哩哗啦的,立即开城投降,归顺晋国。晋文公把原国国君贯迁到地(今山西河津),这即是晋文公“守信降原”的故事。

原国虽亡,其身影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原国国祚在冀地得以延续,历代原君仍然在王室任职。《左传·宣公十六年》载:“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礼,殽烝(yáo zhēng)。”前593年,晋侯派使臣士会赴洛阳调解王室纠纷,周定王设享礼招待,而礼仪由当时的原国国君原襄公主持,可见原襄公在王室具有一定威望。此后原国不见史载,估计最后被晋国融合。

文/堰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