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活了26岁,这首诗却千年流传,不经意间透着十足的霸气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是清朝蘅塘退士编辑的唐诗选本,书中收录了77个诗人,311首诗。
这77个诗人有享誉诗坛的李白、杜甫、王维这些大咖,也有默默无闻的小诗人,如金昌绪、刘昚虚、薛逢。
令我一直耿耿于怀的是,“诗家三李”之一,写下了
“天若有情天亦老”
的李贺居然被《唐诗三百首》拒之门外。
虽然李贺被誉为“诗鬼”,诗风诡谲莫测,但是并不代表他只会写“鬼诗”。
有些诗也是正常风格,例如《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短短20字便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疆场背景,突出了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还有
《南园十三首·其五》,也是一首很霸气的诗,千年流传。
这首诗写于公元813年,大概是他辞去奉礼郎一职,返回家乡,闲居南园的那段时期。
唐朝的文人大多抑郁不得志,而且他们虽是书生,却有一颗壮士心。
就像“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他一直从事文职工作,从未上过战场,但是却写下了慷慨激昂的《从军行》,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俨然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好像诗人亲眼所见一般。
李贺的这首《南园十三首》也是如此,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欲投笔从戎、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不经意间透着十足的霸气。
开头两句
便霸气十足,诗人的满腔豪情如悬流飞瀑,一泻而下。
“何不”两字带着反诘的语气,为诗人那种急切的心情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急切?
除了出于对家国的热爱,还暗含了他郁积已久的心结。
他是个读书人,原本科举考试是他最好的出路,然而这条路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堵死了。
有人因为嫉妒他,便上书朝廷,说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考进士是对其父亲的不尊重。
古人最重孝道,所以即使有韩愈出面为李贺说情,他依然被剥夺了考试资格。
既然科举之路走不通,那么也就只剩下沙场征战这条了。
所以李贺这么个文弱书生,才会发出
“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样的豪言壮语。
接着两句
诗人转豪情为悲愤,尤其是最后一句,反问的语气加强了的愤懑之情。
请你们到凌烟阁看看,那些功臣哪一个是真正的书生呢?
“凌烟阁”是李世民为纪念陪他征战沙场的功臣们所建立的阁楼,里面悬挂着由画家阎立本所绘制的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
即使是房玄龄、杜如晦这些文人也是曾跟着李世民上过战场,所以李贺才会说
“若个书生万户侯”
。
这短短两句包含了诗人多么沉痛的叹息,他渴望和那些功臣一样建功立业,可是别说上战场,他连读书人最基本的科举考试都不能参加,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由此可见。
整首诗豪情中带着愤慨,霸气十足,又暗含心酸,后人评价
“七绝最易柔美之格调,此人亦复挺拔。虽不如开元之深婉,亦不落元和之疲茶”
。
虽然他只活了26岁,但是这首诗却千年流传,不经意间透着十足的霸气,。
遗憾的是经典霸气如这首诗,却依然落选《唐诗三百首》。
对于李贺的诗落选《唐诗三百首》,你有什么看法?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