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事出有因”
“事出有因”
湖州扬帆特殊青少年发展中心 程露
人的行为分为三类,一、社会适应性行为,二、异常行为,三、问题行为。我们常常要矫正的是问题行为,听到“问题行为”,很多时候想到的就是孤独症孩子自伤、咬手、打头等这些表面上或者是生理上刺激引起的问题行为,我们可以肉眼直接获得的,运用ABC量表直接找出原因,进行行为的分析,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进行干预。
今天,我所讨论的是孤独症儿童身处普通学校里发生的“那一些事”。随着孩子的社会智力提高,这些表面的行为问题已经慢慢“发展”,迫使着我寻求解决之道,我不能陪同上学,不能身处其中,我听到的只是“转述”。
一名普通在校一年级的孤独症儿童,与同班同学相处了半个月后,他的行为渐渐被“暴露了”,他上课尖叫,大声说话,摸小朋友的脸,拥抱别人,老师同学议论他、讨厌他,打个电话给妈妈“告状”,影响其他孩子上学的效率,母亲只好打电话给这个曾经教过他的老师,对于母亲,她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子,这一系列的问题行为压得喘不过气来,母亲只能每天告诫他上课不要尖叫,不要说话,不能摸小朋友的脸,不能…….,但其效果适得其反,他更严重了,母亲向我寻求解决之道,我什么也不说,只叫母亲让学校的老师拍点他平时上下课的视频给我看。当看到视频的那刻,又惊又喜。我知道了,他进步了。
尖叫、说话那是他的呐喊,呐喊所有人关注他,他会这些题目,他能行,他不明白,不是所有的题目老师只叫他一个人的,可能一节课,他都没有轮到这个“呐喊”的机会。
摸小朋友的脸,拥抱别人,那是他的打招呼方式,我想和你做好朋友,你没有回应我的话我就继续摸你的脸,别人不喜欢你这行为,反感你。孩子在学校问题行为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母亲只好带他来找我,他见我第一句话是:不要尖叫、不要摸小朋友的脸。不要…….我没有理他,我假装听不见,他又大声说了一遍,对于他来说,这些话就像念经一般的念叨出来,没有任何意义的存在,我拿出对付他的“武器”:
1、闹钟(规定他固定时间段内)不许说话,不许大笑。他渐渐走上了对时间的规定之路了,闹钟铃一响他马上放松了,渐渐撤掉闹钟,给他一块手表,孤独症孩子的时间观念重。
2、代币制。(从他最感兴趣的东西着手)老师“几个棒”可以换成“他喜欢的书”由他亲自填写自己的表现。
3、要多说正面有意义的句子,切记“不要、不能”这类词,应该:我要表现棒棒的!
4、社交图片(故事),以视觉卡片呈现,正确的与人相处的方式。
5、要求母亲找一个同龄的孩子“引导”他,教他怎么与别人玩耍,以特找的同龄孩子为榜样。
过了一段日子,母亲给我打来了欣慰的电话,孩子尖叫的行为减少,也不会摸别人的脸,还会跟别人分享他的食物,渐渐的,我们似乎断了“联系”,我喜欢这种断了的“联系”,因为这样让我觉得肯定会很棒的,没有产生不好的行为。
突然,有一天,他母亲不知怎么办,他“学会”了骂人、打人,偷别人的东西放在自己的书包里。母亲说着,她哭了,我知道他又有进步了,他不满足之前的“行为”开始在向外界获取知识。可是他无论好坏,一概吸收,不知道好取坏舍这个过滤的作用。我只好又硬着脑皮想了一些方法来治治他的“病”:
1、分辨是非“√”“×”必须学会区别。我教他自己来批评自己的行为,对的行为打“√”,错的行为打“×”,切记必须要以图片呈现,对于口述他的行为对错,他一般都不能在脑海中形成对应面。
2、角色扮演,坏人和他,我知道扮坏人来教育他,当他被打、被骂(无任何犯错的情况下),把他最喜欢的东西藏起来,表达诉说他心里的想法,替他说成心里的感受。
3、亲自体验,“找坏人”来对付他。同龄段的孩子恶作剧作弄他,让他身临其境并真实的表达心中的想法。
4、漫画演示故事情节,以他为第一人称,被他伤害的小朋友为第二人称,一步步展开故事情节,让他设身处地地学会明白别人的感受。
他一天天的进步,我这个特教老师自问不能很好的引导他,我无法预知会发生什么,只能慢慢的陪他成长,陪他一起解决让他的任何“问题行为”,我知道,随着他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他的进步也会越来越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行为问题”也会有越大越高深困难出现,不管如何处理行为问题,都离不开实际生活。
最后坚信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行为,背后必定有“事出有因”这个词语,有因就有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