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明|今日“中元节”,知否知否?有人书鬼画!

纸笺砚海度中元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清 金农《醉钟馗图》
时至中元,秋意正酣。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但很多人可能已经不了解了,因为现在乱七八糟的这“节”那“节”太多了。全国各地会在阴历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黄纸、香蜡,乃至猪、羊、鸡、鸭和鱼等牺牲祭品,举办各种祭祀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虔诚的叩首、浇酒,千门万户的化钱仪式,一边告慰在人世间游荡的各家鬼魂,一边祈祷诸神,保佑个人乃至全家全年平安顺利。
萧红《呼兰河传》中曾写道:“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亡魂得以超度,故去的亲友便得以托生,所寻求的是一种安宁顺达。传说从阴间到阳间有一条路,非常非常地黑,有时黑得找不到轮回的路口。所以,放灯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善事。积善成德,其实不仅仅对于生者,有时也是针对亡者。
《四库全书》中元诗句
书中描述并非向壁虚构。小时候,我常听村里的老人说,被称之为“鬼节”的中元节一到,就和人间的春节一样隆重,但不仅仅是庆祝,而是一种仪式。人间的我们会给逝去的先人送寒衣等各类祭品。从七月初一开始,鬼门关就打开了,一些亡魂可以回到生前的家中探望,晚上常常有亡魂四处活动,老人常说,阳气低的人晚上出门就会看到许多鬼的样子。所以,一般情况下最好别出门,走在路上也别回头看,否则极易招来晦气,胆小的我们在当时还真的给镇住了,一到晚上,就钻被窝里不敢露出头。
长大以后回想起来,其实这不是迷信。
中国很多习俗与祭祀有关。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被称为中国三大“鬼节”,主要活动是祭祀。除夕、清明、寒衣、中元、冬至,都要祭祖。对于鬼神的敬畏,乃是中华文明中所特有的,表达慎终追远的情结。从仪式置办的过程,可以明白“前辈做给后辈看”的要旨所在,本质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让更多人懂得其中所蕴含的“百善孝为先”道理,死后丰祭,不如生前厚养。
清   罗聘《醉钟馗图》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有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同一天,除了祭祖,也是道教地官节和佛教盂兰盆节。三者之中,七月半民间祭祖的历史最悠久,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祖先崇拜及四时之祭。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中说:“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熟,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祗,秋曰尝,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祭先祖也。过时不祭,则失为人子之道也。”董仲舒认为,不失其时奉祭先祖,是为人子者必须履行的责任,“过时不祭,则失为人子之道”。
最初的“秋尝”祭祖时间,不固定在七月十五日,一般是在七月中旬,所以才称为七月半。后来由于道教和佛教的介入,最终选定再七月十五。
宋  马麟《三官出巡图》
中元节之名,源于道教。在道教诸神中,天官、地官、水官等合称“三官大帝”,并有“天官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十月十五下元解厄”之说,故“三官”又称“三元”。民间也有认为“三官”是上古帝王尧、舜、禹,其中地官就是帝舜。
佛教的盂兰盆节,在中国传播的时间略早于道教的中元节。“盂兰盆”一词源于汉传佛教经典《盂兰盆经》,“盂兰”为倒悬之意,形容苦厄之状,“盆”是盛供品的器皿。《盂兰盆经》主要内容是佛祖弟子目连欲救母亲出苦海。佛祖告诉目连,你在七月十五日敬设盂兰盆供,以百果饮食供养十方僧众,才能救出你母亲。目连依照佛祖的指示,终于救出了母亲。
敦煌写经  《盂兰盆经赞述》
到了南北朝时期,传统的“秋尝”祭祖、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开始合流。至唐代,七月十五便成为儒、道、佛三教混合的节日,但名称尚未统一。自北宋开始,才正式将七月十五定名为中元节。七月半民间祭祖、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节,从互不相干到有意无意的“撞日”,直至最终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节日,确有巧合的因素,但自有其内在必然性,皆以敬祖、奉亲、普渡为主题。
有关中元节的书画,尤其是书法,并不是特别容易搜集。画的题材集中在钟馗和鬼趣图。因为是“鬼节”,很多时候书家可能会回避。但不管如何,只要留心,总能寻觅一二。因为古人写毛笔字,就和三餐饭一样,由此可以看到书写的日常状态。勤奋的书家,总能在各个不同时刻留下墨迹,不一定是专门纪念,自然记录反而更好。
明    汤显祖 《续栖贤莲社求友文》(其一)
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以戏曲创作为最,《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为代表作。汤显祖在跋吴彬《莲社求友图卷》写下《续栖贤莲社求友文》:“岁之与我甲寅者再矣,吾犹在此为情作使,劬于伎剧。为情转易,信于疾虐。时自悲悯,而力不能去。嗟夫!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非类。吾行于世,其于情也不为不多矣,其于想也则不可谓不少矣。随顺而入,将何及乎?应须绝想人间,澄情觉路,自非西方莲社莫吾与归矣。……苟怀千秋之寄者,皆将有感于斯言耳。”款署:“万历岁治甲寅中元之吉,临川汤显祖斋沐谨题。”万历甲寅为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汤显祖时65岁。此跋笔墨精湛,技法老到,风流蕴藉,劲健潇洒,字里行间充溢着书卷气。书名为文名所掩。
明    汤显祖 《续栖贤莲社求友文》(其四)
时隔近三十年时间,万历壬寅(1641)中元日,董其昌挥毫题跋《古诗四帖》:“唐张长史书庾开府《步虚词》,谢客王子晋侧山老人赞:有悬崖坠石、急雨旋风之势。与其所书《烟条诗》《宛超诗》同一笔法,颜尚书、藏真皆师之,真名迹也。自宋以来,皆命之谢客,因中有“谢灵运”,《王子晋赞》数字误耳。丰考公、文待诏皆墨池董狐,亦相承袭。顾庾集自非僻书,谢客能预书庾诗耶?或疑卷尾无长史名款,然唐人书如欧、虞、褚、陆,自碑帖外都无名款。”通篇用笔秀润,书写流畅,结体朴茂,姿致平和,无一懈笔,于精巧明快中略带生拙之气,乃是董氏行书的典型面貌和上乘佳作。
明    董其昌   《古诗四帖》题跋
不独于此,这段题跋非常有名,不是因为出自董书手笔,而是展现了董氏的鉴定方法,“跟着感觉走”,也因此为人所诟病,展现了董香光不是一般的自信。终究是董其昌的盛名盖过了很多质疑,在没有铁证发现之前,《古诗四帖》只能归在张旭名下。
清代江苏上元知县陶美济有隶书对联“一经传旧德,八座起文昌”。明清时期,江宁县、上元县同城而治,今南京主城区东部为上元县,西部为江宁县,上元县于民国初并入江宁县。上元县和上元节同名,也是一种巧合。上元节就是元宵节。其后还有下元节。此联用笔方圆兼施,行笔中正,结构严紧而舒展,字形多为接近正方,间架工整,疏密匀称,其形宽而气紧。
清    陶美济  集《史晨碑》
极度勤奋的老实人童大年,在甲子年中元节集《石门颂》联:“庶土悦雍君子安乐,上顺什极下答坤皇”。将汉碑的雍容端庄通过迅速的运笔和熟练的提按动作,形成一种怪石嶙峋,遒劲古朴的形象,笔法瘦劲矫健,结体疏中求密,老实中见变化。
近代    童大年  集《石门颂》对联
同属“海派”的赵叔孺,亦在甲子年中元节刻“甲子”印。二字出自商代“癸巳卣”。纪年之印,文字奇异,既有装饰性,也有庄重感。
甲子  赵叔孺刻
画家更喜欢画鬼。
但首先得说到钟馗,成为历代最喜爱的题材,由民俗之物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热门题材,说明雅与俗存在界限,但没有绝对的界限。所以说,通过对不同节气和习俗时所创作的书画创作加以研究,可以达到让整个社会关注的目的,唤醒某种文化记忆。
南宋  颜庚 《钟馗雨夜出游图》(局部)
钟馗字正南,古籍记载他系唐初雍州终南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唐玄宗因为机缘而封钟馗为“赐福镇宅圣君”,专司捉鬼之事,并让“画圣”吴道子亲绘其像。有了唐玄宗的倾情推广,再有画圣真迹的力捧,钟馗的知名度飞速蹿升,越来越红,直至成为被道教体系公认的“捉鬼天师”,画家们的功劳可谓大焉。历朝历代的画家群体对画钟馗怀着空前的热情。从五代开始,画家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画钟馗捉鬼,也开始管起了钟馗的家事和生活细节。
南宋   颜庚   《钟馗嫁妹图》(局部)
颜庚《钟馗雨夜出游图》笔法浑厚坚实敦朴流畅,不乏宋代院体人物之工细,其造型生动传神,意态舒畅洒脱,融画家抒情和艺术的“性”和“理”于一体。同样署名为南宋颜庚的《钟馗嫁妹图》,其中出现了明代才开始盛行的雉尾,画中的钟小妹形象也是较为符合典型的明代仕女画特征。该画的实际完成年代基本上可确定为明代中晚期。
明  黄辉  闲游博戏
明代书法家黄辉题“闲游博戏”,学米芾而能蜕变,不离“刷”字要诀,信手挥洒,凸显真意。亮点是“游戏”二字。现代人喜欢说,“人生如戏,全凭演技”。其实对于古人而言也是如此。来人世一遭,放胆去活,真谛在于寻找生命的乐趣。 人活于世间,既要面对内在生命的孤独,还需要面对外在环境的各种烦恼。人生是在三劫四劫中走过的,哪能总是一马平川?不要计较太多,不羡慕、不怨恨,坚持以自己的步调走路。生命需要达观。人活着,就要学会自得其乐,读书、写作、交朋友、旅行,都可以给生命带来无穷的乐趣。乐趣多了,生活就会带劲!只有拥有了这种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生命劲头,才能真正过得潇洒从容,活得更像自己。
需要留心一点,钟馗从凶相、体态夸张到生活琐事的描绘,不断地透露出人情味,真正契合“游戏”二字。钟馗虽然捉鬼,但彼此之间隐约有另一层关系,值得咂摸。
宋  李嵩《骷髅幻戏图》
木匠出身的画家李嵩,极为了解民间疾苦,所作《骷髅幻戏图》以其不易被人理解的深刻寓意,为美术史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此画为扇面册页。画面中心人物是一戴幞头而穿透明纱袍的大骷髅,席地而坐,左腿曲折着地,左手按左大腿,右腿弓起,右肘支右膝,坐姿自便。右手提控一小骷髅,应为提线木偶,谓之傀儡,上下牙张开,似在说笑。大骷髅身后安坐一青年妇人,半袒胸,怀抱小儿喂乳。目光安详,侧身注视着眼前之事。小骷髅即提线木偶,右脚着地,左脚抬起,两臂做招手状,很是活泼。要知道,宋朝时的“傀儡戏”非常火。小骷髅对面为一小儿,左手与双足俱着地,昂首伸右臂,似要伸手抓小骷髅,顽皮而好奇。小儿身后另有一青年妇人,双手伸出,似作阻拦状,表情看似有些干着急。妇人身后不远有一曲折地平线,似为悬崖之边界。这条线使画面构图分为两大部分。画面右上角留白,使整体画面布局的重心偏重在左下角。可以看出,李嵩对于人体骨骼有极其精准的理解。西方开始研究人体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南宋对人体结构的认知,比西方更早。
大胆设想一下,这个骷髅若置换成真人,便是一副再平常不过的市井风俗画,定格了艺人走街串巷,给孩子们做各式表演的瞬间。李嵩故意把画面布局重心位置和精笔刻画都放在骷髅身上,意图是什么呢?两位妇人和小孩,面态雍容华贵,体形略胖,衣着考究,插珠花、带耳环,打扮时髦,活脱脱就是贵族风情!与骷髅形象的反差实在太大!
元  黄公望题《醉中天》
画中“骷髅”的示意是什么?不仅展示了死亡的最终状态,也揭示了精神层面的空洞。画中被牵制的傀儡其实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但控制傀儡的同样也是一具骷髅,令人感慨。没有生命的骷髅操纵着另一具骷髅,所引申出的画外意,至今仍引发争论。元代黄公望特地为这幅画题词《醉中天》:“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儿把冤家逗。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诗中所说的“五里单堠”指画中的城墙。“里堠”乃宋代常见的道路标记,通常在郊外。黄公望以绘画闻名天下,一件《富春山居图》的流传经历,比作品本身更令人回味。书法不多见。这件题诗算得上独立创作了。“至正甲午”在1354年,黄公望时85岁,也就是去世的那一年,生命领悟早已经通透,人书俱老,返璞归真。此作有宋人笔意,无一点烟火味,与元代诸家无相似处,唯倪云林可比肩。多用短笔,节奏明快,见苏米之姿。
黄公望可能认为李嵩这幅画,表达民间艺人孤身一人,浪迹天涯,风餐露宿,最终是“路有冻死骨”。有人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并不是“恐怖”的氛围,而应是一种“伤感”的情调。有宋一代,历经战乱,靖康之耻,南宋苟安,天下纷争不断,生死难料,满腔的乱世悲情,皆倾泻于纸笔。也有人认为,画家或想要表达生死转化、因果轮回,此画左右对称,左死右生,生死俱在一起,或是传达庄子“齐生死”的观点,对于死亡深入思考,正是这幅画的主题!人间喜乐、成败荣辱,终归于一具白骨,正所谓“人生苦短近百年,红颜枯骨弹指间。”无外乎两个字,一个“戏”字,人生如戏,一个“幻”字,变幻无常,所见一切,是幻象浮云。
近代  溥儒《鬼趣图》
近代溥儒所绘《鬼趣图》共八幅,从画作可看到鬼怪百态,以极简单笔墨描绘在山林的鬼魅,但图像中的鬼魅却不会让人畏惧,以一种幽默感,和清代画家罗聘《鬼趣图》存在渊源。罗聘是“扬州八怪”中最年轻者,曾拜金农为师,一生喜欢画鬼。《鬼趣图》也是八幅,乃罗聘的传世名作,以夸张手法描绘出一幅幅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借以讽喻社会现实,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漫画作品。
当代   丁衍庸  《钟馗渡江》
读罢这些书画,忽然想到屈子的沉吟,“悲莫悲兮生别离”,生者痛而为故人祭,只恨相见再无期。古往今来,后人总是放不下对先人惦记,就会选择在特定的日子虔诚地祭拜亡魂,诉说一份哀思,叙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也许从现代文明的角度来说,不需要过多繁琐的仪式,尤其像烧化纸灰,会对环境有很多负面影响,一束鲜花足以寄托思念。形式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不管身在何处,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起点,自己的根在哪里。

作者:薛元明,艺术批评家,专栏作家。

(0)

相关推荐

  • 《鬼趣图》画家有异能,纪晓岚也为他打call!

    历史上有名的画家很多,或人物山水,或鸟兽鱼虫,但极少有画家会用一种古典魔幻主义的风格来刻画现实罕见甚至不见的形象.印象中只有南宋著名画家李嵩曾画过<骷髅幻戏图>,"骷髅" ...

  • 古画里妙趣横生的中元节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中 ...

  • 只听过送子娘娘?威猛的雷部还有位送子元帅!

    ... 天师道以符箓灵验著称,前段时间,有位求了符的善信小姐姐来天师府还愿时问:"在天师府请了送子符,怀孕后该感谢哪位神仙?" 我回答说:"天师府道法以雷法为主,符箓所请 ...

  • 知否知否,心情不好不如吃顿肉吧!

    近来笋笋心情有些down,身边的人出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所以我也有些提不上劲,连做美食都没有了好心情. 朋友Andy前几天去台湾看了五月天的演唱会,今早他给我发来一张日出图让我的心情顿时明亮起来,所以我 ...

  • 知否知否,已是晚秋时候

    10月6日晚,我爸一个人上了火车,7日晚上他到了北海.我爸说温度达到了30度,他穿短裤.最近气温骤降,马上就要进入冬季模式了.这个时候的阳光显得弥足珍贵.最近几天我和老公也抓住了秋的尾巴,尽情的撒欢. ...

  • 一曲古埙曲《知否知否》抒情柔美,越听越有味道

    一曲古埙曲《知否知否》抒情柔美,越听越有味道

  • 《知否知否》曲谱

    往期回顾 <雨碎江南>曲谱 <在那遥远的地方>曲谱 <青花瓷>曲谱 <画心>曲谱 <红颜旧>曲谱 <追梦人>曲谱

  • 五二零知否知否

    五二零知否知否图文/山妹子      编辑/山妹子9999 雨映霓虹夜正深醉听雅韵不用寻红烛闪闪摇清影尘事悠悠入梦魂塞北飘香江南剪翠经来诗意颇浓春花秋月风雨纵交横昔日频频鱼雁今非昨,帘梦无声更无奈,年 ...

  • 《知否知否》太子看中蓉姐,娴姐只做了一件事,顶替蓉姐当太子妃

    话说咱们已经看过了祖母的那一代,父亲的那一代,明兰和顾廷烨的那一代,日子自然要往后推移,就推到了明兰的女儿蓉姐身上,虽然只是一个庶女,但是她在府中过的日子却比嫡女还好,毕竟家里只有她这么一个女儿,话说 ...

  • 《知否知否》沈大娘子没死,被明兰养在乡下,五年后帮明兰救下二叔

    要说到知否知否里有一个很神秘的人物,那就是沈大娘子了,至于神呐,娘子到底有多神秘,她的各种渊源是什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 说到改朝换代,当今的皇后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而皇后的弟弟就是娶 ...

  • 【诗词鉴赏】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诗词里欣赏暮春别样的美!

    品 ADMIRE 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已到了暮春时节.花红渐褪,绿茵渐盛,春色将阑,莺声渐老,虽有伤离之惆怅,却更有暮春之别样的美充盈其间. 在诗词里欣赏暮春别样的美!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又是一年春正好,减河东岸的牡丹花开了! 发布于 202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