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俚语“过渡去廉首”的典故你知道吗

过渡去廉首,买瓦去张坑

作者:刘世昌

赛岐区域流传一句俚语“过渡去廉首,买瓦去张坑”。我们热衷于徒步古官道的驴友,曾前行探访过昔日“过渡去廉首”的渡口。

明万历《福安县志·营缮志·桥渡》记载:全县共有“官渡”八处,廉首渡为其一,渡夫一名,每年给银二两四钱。廉首渡南岸即罗江里巷深坑里,目前在建设中的韩赛快速通道廉首大桥恰好在廉首渡位置。廉首渡北岸为一片沃野,有地方土名渡头、江洲、江洲港等地块,可见那片沃野未围垦之前即为穆溪(廉溪)的一部分。旧日的江面绝不止今天的两百多米,百帆争集,渔歌互答。

李健民老师《赛岐纪事》载“唐五代时期,福建东北部尚未充分开发,许多地方还处于荒蛮状态,但赛江两岸已经很不寂寞,并且出现了一批最早的村落。在今赛岐镇范围内就有大箬(大叶)、詹厝、苏阳、廉首等”。民间史料详实记载“福安廉首高氏,望出广陵。五代时闽有高龚仕闽王,官少傅。嗣是四世,至石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由长溪仕洋迁柳田(今溪柄镇水田村),复迁廉首”,可见廉首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超过千年。如今廉首行政村管辖廉首、锦浦、陈沃、张坑、白鹤、锦浦庵和慈云等自然村。锦浦自然村曾为廿一都锦江境,廉首自然村曾是廿一都廉江境。穆溪、交溪都流至廉首,汇合成赛江,也形成了“三江口”。

如今罗江街道江滨大道就建“三江竞渡”造型。明万历《福安县志·舆地志·节序》记载当地端午日有“近水则为龙舟竞渡。洋头、黄澜、穆洋、濂溪、锦江、廉首、三塘皆然”之述。

龙舟竞渡

民国·李经文

旗鼓同张午节天,龙舟争夺锦标先。

台南我早争高着,不料廉江续胜缘。

如今罗江江滨大道春波亭撰书一联“潮涌三江如泻玉,风生百舸似离弦”,也似乎勾勒出一番激浪滚滚、帆船影影的胜景。三江口江面宽大、潮差异常分明,古时限于财力或造桥技术等因素,摆渡就一直为往来商旅过江的方式,这还不能充分诠释俚语“过渡去廉首”的全部内容。

古时乡村能上学的人都很少,何况家家户户无钱置书。孩童们的知识积累,绝大部分源自长者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者也就“江郎才尽”。哪来那么多故事满足孩童呢,恰有“故事”与“过渡”的方言谐音,长者就用福安方言“故事故事,过渡去廉首”一语来搪塞。对于70后而言,还难以晓得俚语“过渡去廉首”的情境。

1970年6月后太至黄沙公路7.2公里工程(七〇六工程)动工,第二年竣工通车,三江口建成第一座桥——257米空腹式曲拱的“后太桥”,廉首渡也就成了一段历史过往的记录。70后自然不知有个廉首渡,更无缘体验过渡去廉首。

《福安交通志》记载古道县际干道“福安至宁德出城南,过溪口桥、江家渡,经白沙、同台、浦后、狮子头店,撘渡船至赛岐(罗江),弃舟就步……”。除此外,行人可从狮子头店,步至白鹤村、廉首村、廉首渡渡头,搭乘渡船到达罗江深坑里,可是这段官道在《福安市志》《福安交通志》中均未提及。廉首村地方土名“渡头”处曾有《廉江埠头碑》立在路边,埠头碑有别于其他碑刻,下方呈长方体,顶部呈四棱椎体,落款为“嘉庆十六年”,碑文记载缘首、信士姓名及其捐数。

时下埠头碑是被迁移或官方收藏,总之这次我们在原处未见得。乡亲诉说上世纪狮子头村信众正月从周宁杉洋迎请林公大王,必经廉首村、白鹤潭,过渡至狮子头村,这条就是大路(官道),幸运的是福安地方文史学者李健民先生所著《赛岐纪事》记载了廉首村这段被人淡忘的官路。

渔板齐敲

民国·李经文

四处渔人趁晚春,齐敲渔板杂江声。

夜深月上溪头白,击到悠扬断续更。

万历县志叙“坊民擅桑麻之利,谷民擅田山之利,溪海等处擅鱼盐之利”,廉首村位于三江口之西北部,是当时福安142个村落之一,淡水与咸水在此交融,俗语云“赛江江边三件宝,签鱼流蜞茭笋仔”,单纯依靠季节性三件宝和耕作山地,乡亲只能勉强养家糊口。不知何时起,先祖们就在张坑自然村开始烧制砖瓦,凭借优质的江岸白黏土、山间黄土及淡水细沙,产出质量上乘的青砖蓝瓦,堪称十里八乡一绝,经水路兼肩挑畅销闽东北。

烧制砖瓦渐成乡亲的副业,延续至今,这就凑成了俚语“过渡去廉首,买瓦去张坑”的史实。也许这句俚语还隐藏着家喻户晓的故事、诚信求义经商之道等等。

民国期间,廉首高氏宗族有个风云人物名叫高而山(本号2018年7月18日《福安历史上一个靠诚信发迹的大商家》曾记述),高而山就是高裕松,李健民老师的《赛岐纪事》“经营京果业、糖业和茶业,成为一方巨商,民国22年(公元1933年)当选为福安县商会主席”,所经营的商号冠名“旭记”。并在赛岐小赛港旁开发成一条赛新街(又名高升街,今解放街),他也是一位颇有故事的人物。

据说,高而山少时家贫,在半山腰搭建草寮,与母亲相依为命,穷及难以揭锅。某年冬天,他母亲看见一妇人在草寮边菜地拔萝卜,欲向其讨要两三根萝卜仔,又不好意思开口,就试探问那妇人“能否给我一点萝卜甲(萝卜叶),让我母儿俩吃一顿”,妇人说“我的萝卜甲要拿回家喂母猪……”他母亲只得扫兴而返。农村人都知道母猪是不吃萝卜甲的。“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高而山致富翻身,新置草寮附近的山地,垦荒辟园,种植桃李。且置业赛岐高升街,开设茶行,通过溪犁船从坦洋村运输茶叶至赛岐。临近村落空闲之人即至茶行“捡茶”,每天每人定匾量,难易相交,不分亲疏远近,个个有份。这也是他为人处事的实证,传至今日。斯人已去,却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潮涨潮落水不停,涛拍江岸渡非今。散落于福安古村落间被口口相传的精神财富,静待后人再拾新。

廉首古民居:

在建中的韩赛快速通道廉首大桥:

了解家乡历史,建设现代文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