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九篇 辽河上游新石器、青铜时代生活推测6
X
(续)
(二)人口压力因素
最早提倡“人口压力说”的学者之一是美国考古学家宾福德(Binford)认为人口压力直接导致文化向新的生态位变化,造成原来人口-资源模式失衡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可利用的动植物密度降低;二是人口的增加接近载能。这一学说同样适用于分析辽河上游地区农业起源问题,但此处应分两方面进行讨论。
其一,人口压力是造成农业起源的动因。据人类学家推断,旧石器时代末期地球上人口总数还不到三百万,中石器时代已繁衍到一千万。到新石器时代多达五千万。尽管这仅是一组推断的数字,但同样能反映出史前人口的增长水平。有关人口数量与经济形态关系的问题,日本学者冈村秀典曾提出以狩猎采集为重心的经济生活也能够支撑众多的人口,但前提条件是本区新石器时代前期定居在落叶阔叶和常绿针叶的混合林地区的人们。这里之所以加上。新石器时代前期”作为限定条件,有可能到了中后期因长期定居而造成周围自然资源的匮乏,将难以维持如此之众并且仍不断增长的人口。倘若人口逐渐增长且超出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之时,那么人们将会利用对野 生植物采集、加工、贮藏的经验来进行早期的植物栽培活动,进而维持过剩的人口。这样,农业起源便经历了由最初简单的植物驯化发展为后来的谷物栽培的过程。
其二,农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的不断增加,同时也促进了人口的进一步增长。为学者们所公认的是,从兴隆洼文化至红山文化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尤其在红山文化诺遗址中发掘出较为先进的农业工具及家畜骨骸,更是农业进步的佐证。那么,当时人口情况变化如何呢?这可以从遗址的发掘数量和聚落规模方面得到说明。兴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的聚落分布情况不可同日而语。例如,依据敖汉旗文物普查的统计数据,该旗范围内发现兴隆洼文化遗址约60余处,而红山文化遗址多达500余处。田广林先生据此推断“……兴隆洼文化同期聚落遗存之间相隔的距离都比较远,呈稀疏分布状态。这可能与当时的人口数量较少和可以开发利用的生活资源有限相关。”可见,红山文化众多的聚落遗址反映出当时人口数目要远远超过兴隆洼文化,这显然要归因于农业比重的增加。农业的进步能够为人类提供更多食物资源,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进而促进人口密度增大。同样,王立新在研究辽西区古代社会演进过程时,也曾指出农业的发展促使人口迅猛增长。
此外,人口压力说也可以通过如病理学、食物营养学等角度来印证。学者们在这些方面已进行了尝试。切塔吉则通过对考古出土的食物营养价值的分析,证明从狩猎采集向食物生产过渡带来食物质量的下降,从而推测因人口压力的存在致使狩猎采集人群迫不得已向农业转变,这一转变是以食物的质量交换数量为代价的。那么,这些方法是否也可以运用到辽河上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呢?目前还缺乏必要的证据,只好期待日后学者们的进一步发现和研究。
(三)聚落因素
聚落与农业起源及其比重变化的关系,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1、聚落的选址
兴隆洼文化至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分布的大体趋势是,从森林包围的丘陵,到适宜于农耕的平地。与平地相比,丘陵地带之所以不太适宜农耕,有以下诸原因:
首先,本区新石器时代的丘陵地带,多数是森林环绕,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从分布于丘陵上各遗址出土的植物花粉和动物骨骼便可看出当时的资源状况。例如兴隆洼遗址的房址和灰坑中出土了胡桃楸果核,通过花粉分析还发现了松、梣、艾、禾本科、蓼、豆科的花粉及水龙骨和卷柏的孢子。又如,对西拉木伦河以北的富河沟门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的鉴定,发现有属于山地森林的鹿类、野猪、獾、野羊、狐狸、鸟类等丰富的野生动物。先民们几乎不用或很少利用作物栽培或动物驯化来维持生存,进而不能激发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动机。
其次,丘陵自身的地形条件也不利于农业经济活动的开展,其中包括高度、坡度、土质等因素。地势越高,日照、地面辐射、气温、温差、降水等都随之向不利于农耕方向发展。坡度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和耕作难度。当坡度大于25°时不宜开垦,甚至易于发生水土流失;15°-25°之间只能以梯田的形式耕作。坡向不同,接受的日照也有差别,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相反,平地克服了丘陵的诸多不利因素,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更加适宜的条件。加之平地的自然资源相当匮乏,先民们无法通过采集、狩猎来满足日常所需。所以,他们利用对动植物生长习性的了解,逐渐开始了农耕和饲养家畜。
从以上分析可知,由于丘陵地带存在诸多不利于农业产生的因素,所以兴隆洼文化至富河文化的农业没有发展起来。在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农业比重之所以得到迅速提高,与选择平地或靠近平地的台地作为聚落址这一因素分不开的。
2、聚落的稳定性
聚落稳定与否对农业的产生及其发展同样会造成影响。农业起源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稳定聚落的存在,因为从事周期性漫长的农业活动,要求人们必须过着定居生活。与之相反,游牧民族之所以不兼营种植,主要是由于他们长期迁徙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因此,稳定聚落的出现,使农耕和家畜饲养成为可能,从而促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