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财务陷阱的几种简便方法
市场的本质是什么?是波动,是循环。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是健忘,贪婪和恐惧。
投资的本质是什么?是价值、增长,还有真真切切的成长。
那些年,我们炒过的那些股,凡在风口和概念上的,有几个到最后梦想成真?古人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用在概念与风口炒作上,应该倒过来——沉舟侧畔无一帆。
翻看了2个风格指数——小盘股(880823)和大盘股(880821),以2014年5月低点算起,在14和15年的牛市中,一个涨了2.06倍,一个涨了1.44倍,前者胜于后者。但一轮循环下来,前者只剩下44%的升幅,后者却有93%。原因在哪?在前者的估值高,后者的估值低。估值低,只要适度的增长就能维持。估值高,需要更高的增长。而更高的增长通常不可持续——在幻境中可以,在现实中很难。循环的力量和价值的力量,在这2个指数中可见一斑。
有人说,我做波段(波动),管辣多干嘛?确实,做波动,前者的优势胜于后者。但你能确定你就是个波段高手?还有,当一个股票回调时,你能确定它是短暂的回撤,还是趋势的终结?如果不能确定,那你凭什么可以扛过一次次的短暂回撤,最终获得那应有的2.06倍的收益?
巴菲特说,一个股票,如果你不想持有10年,最好10分钟也别持有。有些人把它简单理解为长期持有。其实,巴菲特的平均持股周期要短于美国的基金平均持股周期,人们之所以得出巴菲特就是买进-永久持有的印象,是混淆了他作为资本家和股票投资者的两种角色,混淆了他拥有一家企业(参股甚至控股)和投资一只股票的两种不同行为,把对个别公司的长期拥有当做了个个如此。
巴菲特的这句话,意思是:当你要买一只股票时,你必须要考虑它10年后的状况,你买进的价格放在10年周期里考量,是有足够安全性和盈利性的。
把这句话修改一下,对大多数人或许更合适,毕竟,对大多数人、大多数股来说,10年,最多只能是一个模糊的认识,比如它10年后一定还在,10年后的价值会比现在高,但无法获得一个清晰、可量化的判断:一个股票,如因下跌而让你恐惧,那这个股票有可能买错了,至少对你是错了;如果它反复波动,你仍能谈笑风生,安心睡觉,那就是一个好股票,至少对你,是个合适的股票。因为你能把握它的价值,对它的合理价格有信心。
一个股票的好坏不在它能涨多少,而在你敢押多大的仓。只敢押5%,哪怕涨100%,你的收益也就5%。敢押三成的仓,只涨30%,你的收益也有10%。要敢押30%的仓,就要对它的价值有一个比较靠谱的评估,包括它的合理价位、最悲观情况下会出现什么状态,解决了这2个问题,投资的问题就解决了。至于乐观情况下能涨多高,就让市场决定吧。
要评估价值,就要用到财务数据,了解相关业务和资产状况,因此有读者提出了财务造假问题,希望我能说说如何避免财务陷阱。
要说明的是,对财务数据做些技术处理的很多,目的是平衡年度或季度利润,但真正造假的其实很少。从专业角度讲,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基本上就能提供大部分的依据,让我们判断出是否存在造假现象。
一是看营业收入的增幅和应收账款的增幅。
除非是特别紧俏的“不打款不给货”的商品,公司经营都会产生应收账款。正常情况下,应收账款的变化幅度和营业收入的变化幅度是相一致的。如果前者增幅大幅高于后者,那这2种情况就必居其一:产品的销售极其不畅,只能通过大规模赊销,来解决眼前困难;公司通过应收账款,虚构了营业收入。这2种情况,无论哪一种,都不是个好股票,不碰也罢。
二看营业收入、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如果后者与前2个长时间背离,且正负相差很显著,那就有可能在虚构营业收入,虚构利润了。之所以讲可能,是因为一些早期的成长型企业、业务转型企业,在其产品导入期中,也会有很长时间出现利润为正,经营性现金流为负的状况,只有当它还伴随着应收账款的增速始终高居不下,我们才可以有较大把握说它虚构了利润、虚构了营收。
三看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的增幅。营业利润大幅增加,这2项支出的增幅却很小,投行研究员一般会把它视为利好,因为“成本控制有力”,或“规模效应开始体现”。其实,这种成本一般都比较刚性,只有2种情况下,我们才可以做出正面的解读:一是公司原先的管理很乱;一是该产品原先的销售规模很小。
A股的上市公司,因上市门槛较高,公司主导产品的规模不达到一定程度是很难通过的。由成本控制产生的效益,大多也是一次性的。也就是,从最好最善意的角度去评价,不存在造假,也不是一个好标的。我们的目的是找出好股票,不是做刘师姝威,能判断到不是好标的,就够了。是不是造假,让专业人士搞脑子去。
四看应缴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与营收和利润匹配程度。西方人说2样逃不掉——死亡和税。在中国,非上市民企逃税比较普遍,但上市后也很难。如果税费支出增幅和营收、净利增幅差异较大,那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预警信号。
从专业角度,还有很多很多细节可考量,有兴趣可到网上搜搜。其实还有更简便的方法——
看历史:曾被证监会、交易所在信息披露问题上谴责过的、质询过的,财务数据大起大落的,上市就变脸的,都属“有前科的”,最好避开。“问题股常有问题”,这句股谚,曾帮助过不少朋友有效地避开了财务陷阱。
看同类:“强势股都是群体动物”,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基本面背景的趋同性,很少有公司优秀到可脱离行业基本面而一枝独秀,最优秀的公司顶多能做到在行业不景气到来时,知道及时收缩,保卫胜利果实,而无法一骑绝尘。如果同类股普遍不佳,它却光鲜夺目,那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了。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句话同样适合财务数据判断。
相对专业的,我更喜欢业余的,因为这对避开财务陷阱,基本就够了,况且,股票市场,更多的是走势陷阱。财务陷阱,千之一而已。犯不着天天在走势陷阱里无怨无悔,痴心不改,一谈到价值,就疑神疑鬼,天天想着财务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