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一活动就满头大汗,不一定是体虚,教你3招,调理“蒸笼头”

导语:尽管已经立秋,但不少地区的温度还是比较高,人们可能还会因为外界的温度较高,导致稍微一活动就满头大汗。但有人会发现,有的时候出汗是全身都流汗,但有的人却只有头部、面颈部出汗比较严重,身上没什么出汗的现象。听人说这是体虚?应该怎么调理?

在中医看来,人体出汗是一种正常现象,可能受到温度、味觉、神经刺激等因素的影响。但总是无缘无故出汗,或者大量出汗的情况,多半是体虚和湿气比较重。但对于仅仅出现头颈部出汗的现象,往往和体虚关联不大,中医将这种只有头颈部出汗的现象称为“蒸笼头”。

人体内可能存在湿热之气,这些内湿会随着水气运转不畅,而不断的淤积,并且随着血液循环逐渐扩散。人们的头部位于人体上部,湿热之气不断淤积,导致人体更容易出汗,并且出现脾虚等为问题。

这种时候,人们可能还会因为身体湿热之气比较重,从而引发舌苔黄腻、脸上长痘、容易出油,大便粘马桶,总觉得身体沉重,不想动。

一些人表示,湿热之气不断淤积不是应该往下沉吗?怎么会在头上表现出来?问题就在于“下行堵塞”了。

湿热之气原本可以经过脾脏进行运化,并且随着身体内的其他排湿途径代谢出去。比如毛孔、尿液、排泄等。但下行的通道被堵塞后,也可能引发肾脏代谢受到影响。湿热之气不能往下走,就会逐渐上浮。

这就像是蒸笼内的水汽,下面被堵塞住之后,水汽会不断的上浮。人体也一样,湿热之气上浮,“淤热夺头”后,抢占了头部的汗腺不断的宣发,最终就出现了身体不出汗,头颈部稍微一动就出汗,甚至不动也出汗。

当你因为下行堵塞,湿热上浮引发蒸笼头,也可自行调理,中医教你3招,改善蒸笼头。

第一招,补水促进脾脏运转,疏通下行堵塞

在大量出汗后,人体内的水利不畅问题会更加严重。失水后及时补水,首先是加快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帮助更好的代谢水湿。其次能够加快脾脏运转,帮助促进人体内的水汽运转,帮助身体内的湿热之气从正常的途径代谢、排出。

建议人们每天饮水量达到1200-1500毫升左右,能够较好的帮助身体补水。但切记过量饮水,很可能导致湿气冗余,更容易引发湿热加重,出汗的情况也会更严重。

第二招,通气血,疏导经络

在中医看来,身体内的血气不足,也会导致经络淤堵。当人体内下行的静脉容易毒素,更容易造成湿热淤积。想要改善经脉淤积,也应该从补充气血,打通经脉如说。

中药调理方包括使用茯苓、栀子、苦草等具有补血、益中作用的药材进行调理。能够较好的促进人体内的血气运行。但需要提醒的是,中药调理需要结合医生的指导,采用安全的配伍,结合体质应用更加安全。

如果是采用食疗养生的方法,或许更加安全。用瘦肉、枸杞或者红枣等具有补血益气效果的食材来调理气血,也能帮助改善湿热之气上浮的问题。

第三招、穴位推拿、疏通经脉

根据前文,我们能够知道的是,当下行堵塞后,湿热之气容易上浮。而中医开可以通过推拿、按摩穴位来疏通经脉,从而改善下行堵塞的问题,避免湿气逐渐淤堵。

《灵枢·经筋》中有记载称:“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坚持按摩足太阳经,是疏通湿气淤堵的关键部位。用人们的大拇指顺着小脚趾从下往上的按摩,揉搓,一直到脚踝、膝盖定点交汇处,最后到足跟。每天坚持按摩10分钟,能够较好的疏通经络。

一段时间后,人们就会发现,自己动不动就满头大汗的情况有所改善,并且也不容易出现头部闷热,有毛巾包裹的感觉了。

能够坚持学习这3招,对改善蒸笼头有一定的帮助。

那有人说了,家里的宝宝在睡觉时也会出现满头大汗,一个枕巾都能被浸湿。看到这种情况,家长也会格外的担心,是不是宝宝也存在前文所说的这种情况?

首先要给家长们吃一颗“定心丸”。孩子对外界温度的感知比较敏感,而且小儿体热,更容易出汗。如果宝宝只是在睡觉的时候,会不断的出汗,很可能是1个原因。

缺钙。在身体缺少钙质,营养不均衡的时候,可能导致水分流失比较快,更容易出现大量出汗。但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少见,只有部分婴幼儿可能因为早产、不晒太阳、出牙比较晚等原因,导致缺钙。

如果在孩子体检的时候,并没有发现缺钙的问题,就不用过分担心了,一般和身体缺钙没什么关系。宋代的钱乙也曾说过:“小儿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也,不须治之。”

简单的解释,就是对孩子来说,只要出汗的时候,仅仅限于头颈部位比较多,但是胸部往下几乎没什么异常出汗,不需要过分的治疗或者调理身体,属于正常情况。家长可以适当的放低环境温度,并且给孩子多补水,避免身体缺水,影响健康。

结语:稍微一活动,头颈部大量出汗的原因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成人总是这样,可能是下行堵塞、湿热上浮,而不是体虚。找到合理的方法进行调理,能够较好的改善出汗的情况。但对孩子来说,入睡半小时内可以逐渐收敛的“蒸笼头”,一般是不需要干预的,属于正常现象。正确的看待“蒸笼头”,采取合理的方法对健康更有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