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无龄社会!年龄只是一个数字

村上春树曾写过一段话「老是一瞬间发生的」,这吓坏了当医生的我,老,竟然不是慢慢发生的!为什么老是突然间发生的事?困扰长者的事情是什么 ?

从服老,到抗老,再到无老

从龙吟研论团队对两岸的大哥大姐们所做的质性调查可看出,两岸华人对老有不同的心境,第一个阶段是「服老」,给自己设定了老的定义,几岁、做什么事、穿什么衣服、用什么颜色。慢慢的,有人不服老、对抗老,对抗传统对「老」的想像,不再限制什么年纪只能做什事。

最近几年台湾以及有些欧美国家已抗老,走到「无龄」或「无老」的情境,超越年龄给人生的限制,也不执著于年龄数字,反而去想如何开创自己生命的可能性,这个新境界,这个想要继续保有生命力,没有「老态」这个问题,也将给社会带来新发展与新想像。

我想,村上春树说人是一夕之间变老,其实不是因为白头发或皱纹,而是因为你「心里放弃了自己」,开始觉得自己老了,不能再做什么事了。

由里而外的社会改革驱动力

这个趋势将会成为非常强的社会改革趋动力,想要自己来改变社会的未来。

走向无龄社会我认为有几个阶段会慢慢浮现。

第一,全世界的战后婴儿潮或高龄人口开始对这议题有完全不同的想像,会变成新的价值观,带动很多生活习惯的改变。现在国际上有个最新的名词,预防老态龙钟出现(geroprotective intervention)」。

现在的新观念,我们不做抗老化,因为我们抗不了老,年龄是一直在增加的;合理的目标是预防老态龙钟,不是单纯抗老。防老介入的观念会一路改变生活型态与心态,逐步出现生活、照顾、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创新,进而产生市场、经济动能。

医疗品质应以病人出现的成果为依规

第二,医疗与照顾体系也必须因应,打破传统医疗模式而变为以「治疗成果」为衡量标准的价值医疗(value-based health care),对医生而言是个大突破,原来医疗成果品质,要从病人身上问;传统对医疗品质的定义指标,是依教科书、我们几个生物、医疗、医学界认为重要的那几项来评判。但如依商业眼光,服务本身,须问到客户使用产品的状况如何,是否满足需求、解决问题,他才会继续使用、支持这个产品。

并非医疗要变成服务业,而是医疗要渐渐导入服务业的思维,否则你所照顾的客户(病人),会反复地在医疗与照顾体系中穿梭,找不到好出处、好品质,医疗费用就会一直上涨,所以医疗体系需要大改革。

最后,就是社会大改造。政府有很多方案如很多县市都有高龄友善社区、高龄友善城市,有些东西做得比较表象,有些需要更深化。

2010年《老人福利法》规定65岁是法定老人得享福利,那时的老人健康状况比1930年代改善了30年,带来大家对生命重新的省思。过去谈生老病死,会引用佛经里的无常,因为只要来个瘟疫,村子里就一半的人不见了,使人们很难规划未来。台湾1950年代刚光复时,十大死因第一名是感染性肠胃疾病(伤寒、痢疾、霍乱等传染性疾病),社会还在过去那种担心生命无常的情境。

当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健康,国家发展达到一定成就之后,你关注的事情变不一样了,人生没有像以前那么无常,活到八九十岁是必然,就会引发思考,我要如何去过这样长寿的人生,如何不要长寿却卧床中风、癌症、失能、失智。而这种「新的无常」,是过去世代的人没办法告诉你的。

第一个策略  不生病的防老介入

活到八九十岁,你的身体的活动力,身心的强健会影响你,健康不只是「不生病」,而是「活跃的生活」,越活跃,体力越好,走路速度越快,手臂越有力量的人,夀命比较长。所以,40、50、60岁,不同阶段都要去做「防老介入」以保持强健的晚年。

荣总做了一个全国性的大型研究,收集约1000位长辈,平均73岁,透过适当的课程介入,一年后他们的体能活动、脑子活力都明显进步。而且在不同年龄介入防老都可以影响老年强健。

心理靱性(resilience)是更关键的议题。心理正向感比较好的长辈在面对健康状况改变时,长期存活能力比别人好很多,在思考老化对未来的影响时,很多事情不全然是负面的。只要有更正向的心理素质,不论你几岁,当你遇到挑战时,你更有能力去因应。面对人类越来越长寿,每个人都要多培养心理靱性,有益健康快乐的老化。

第二个策略  推动银光经济潜力无穷

带动社会往前走的是人民的心态(mindset)与经济动能,而不是税收,所以推动银光经济非常关键,看待人口结构变老为发展的「契机」,而非「负担」。如果你视为负担,社会就永远往负向走,但当被视为正向机会时,思考就会不一样了。美国有分析指出,战后婴儿潮已经控制了全美75%的家庭支山,一生工作所得,退休后消费力依然存在。

在台湾,年轻人周末去大卖场购物,但周间的上班时间,就靠长辈在大卖场买保健食品、或某些他们关注的产品。长者其实有很强的消费力,端看你有没有贴近他的需求,满足他的需求。

而且,新世代的法定老人有些特质跟以前的老人不一样,他们越来越聪明,受了很多教育,买东西精打细算,但另一方面,他们对新事务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而且对于国家政策、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银光经济市场大,带动世代融合、财富自然转移

银光经济除对国家重要外,还有三个意义:

1.有银光经济,社会才有办法永续。因为,超高龄社会是无法靠实质税率12.5%的政府财务去驱动的,惟有银光经济的成功,社会才有动能。

2.做好银光经济后可以促进世代之间的融合,年轻人为了开发事业,必须花更多精神去懂老年人在想什么。平常叫年轻人多理解老人有点困难,但当做这事跟发展事业有关时,年轻人就会变得积极,因而做出的产品越好,而随着越多理解,世代之间就融合越好。

3.世代之间希望财富有所转移。我们如果能够做到银光经济,年轻人能够成功地开发出他的事业给年长者使用,这个社会的财富会自然地跨世代转移,我们就不需要像做年金改革般社会意见分歧、世代冲突与矛盾撕裂彼此感情,我们可以更平顺地让社会走向稳定和谐的未来。

呼吁从事银光经济者为了改变长辈的生活与未来而做,不要单纯看开发眼前市场,更要把「长远眼光」放在心上。例如有人说要开发日照中心的管理系统,很好,看到市场在那里,然后呢? 可以卖到全世界吗?为何不是从事更多满足日照长辈们生活实质的需求呢?经济的目的不是赚很多眼前的钱,而是看长期的收益,带动社会改变,让长辈过较好的生活,这才是谈银光经济应有的重点思维。

银光经济绝对不是只针对65岁以上的人,台湾目前高龄失能人口大约48万,另外有两百多万相对健康的长者需要继续健康,防止走向失能,很多的事业可以从预防失能开展。更往前看,防老介入是从40岁起就要做的,光台湾,算起来就有一千多万人,占了总人口数快要一半,从这思考,银光产业市场非常大。

第三个策略  建立兼顾已老与未老的价值照护

年长者与年轻人最大不同是,年轻人病好了,大约就好了,年长者却常是病好了,人却不见得通通都变好,因为身心功能、家庭支持、功能衰退影响整个身心的复原。

比尔盖兹基金会支持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在2016年发表撼动台湾的论文,他们的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收集了全世界各国的资料,做跨国比较,台湾的医疗品质评估起来只在全世界排第45名。报告出来时台湾很多人不太高兴,因为逆反向来以为的「台湾医疗品质很好」。

以2015年的死因分析来看,台湾跟多数已开发国家相仿,都是慢性疾病与癌症死亡居多。如果用失能来看长期医疗成果,与最邻近日本相比(如附图),75岁以上的长者当中因糖尿病造成的失能,日本比台湾少了许多,代表我国医疗服务对于个别疾病长期成果的成效较不理想,从这个研究可看出,以提升医疗价值为本的价值医疗改革很重要,医疗界需要更重视长期成果,健保署需要据此调整支付辨法,修改照顾体系,以符合无龄社会民众的需要。

未来应是高度整合的时代,一方面照顾已经老的、失能的、需要被照顾的人,一方面更要协助大家防老,不受年龄的影响,期望未来可以深化价值,让台湾的照顾具有绝对的价值。

在国际提出「价值医疗」观念之前,台北荣总与阳明大学已对复杂高龄病患做照护管理,就符合价值医疗的精神。荣阳的经验发现,整合门诊的照顾,长期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支出,但医疗品质反而提升,显见品质较好不见得成本要变高,是适当有效利用费用而达到更好的品质。

缜密的医疗照顾之后,再传递到社区,深化这过程,评比跨医院跟社区的持续整合照顾,发现可以减少失能达到将近50%,也可以降低未来的死亡风险,不需要导入太多高科技的事情,只要把该做的事有系统有效率地整合做好就可达成。

台湾目前有非常多体系,医疗体系、急性后期照护体系、机构长照体系、社区与居家长照体系,大家各自使用自己的经费,做自己的事情,建立自己的指标,若未来走向高度整合的体系,搭配民众的需求,调整一些内容,应该可以发挥更好的效能,达到更高的价值。

第四个策略   设计环境,照顾长者的尊严、优雅、从容

如果整合也做了,也体认了要做经济发展,但长辈一走出家门,却面对坑洞不平的马路,让人跌倒,助行器、轮椅过不去,则前面讲的所有事情都白讲了。所以整个社会非常需要深化再造工程。

在参与评比台湾各县市「高龄友善城市」评选时,各评审委员基于鼓励而通过认证,但其实每个县市都骑楼充满障碍,我怎么样想,都知道它们其实并不高龄友善,靠举证购买低底盘公车的数量,来证明城市关注长者安全交通,这些片段性的成果很难说这是个真正的高龄友善城市!

我们要去思考,如何让每个长辈活得优雅、自在、从容。我们会因为骑楼高高低低,而特别关照、及时协助长辈,以免他们仆跌,但长辈的尊严已受到挑战。如果城市的设计可以让长辈即便有点行动不方便,依然可以自在的在这个社会行走、移动,而不需特别有人出手扶助,他可以活得更自在、更有尊严。所以城市重新设计是无龄社会的下个特别挑战。

有人以为长辈谈梦想很奢侈。其实不见得,荷兰邀请四十多位平均年龄75岁以上的老人来谈梦想「你以前想做却没做到的事」,有老人说一辈子都想跳芭蕾舞,却都没办法,他们就帮长辈穿芭蕾舞鞋拍照,发现长辈谈梦想时都眼神闪亮,这之后,这位长辈真的去上芭蕾课了。

图片来源 (Gooread)

如果能够持续让长辈追逐梦想,维持生活中的热情,人生继续前行,我们就不致于像英国设个寂寞部长。寂寞是非常大的事,医生对此无能为力,它不是忧郁症,没有药可以吃,甚至不太需要心理咨商,但深沉的寂寞却在挥之不去。如何利用社会的力量去改造他,才是关键。其中一个方法是继续工作。

渐进式的延后退休,长者继续参与社会

全世界都在延后退休,或是把退休过程拉长,推动渐进式的退休,退休不是一天的事,因为影响心理与生理健康。英国的研究发现退休者退休后高兴的时间只有两年,两年之后开始看病,忧郁、这里痛、那里不舒服。

法国人的调查更惊人,不管你几岁退休,退休后与你同年龄人比较,你每早一年退休,你就增加3-5个百分比的失智风险。(这样想想,上班满防失智的!你必须出门、工作、跟人应对进退、应付难搞的老板或下属、每天跟他动脑,想说他又在搞什么鬼,其实这个过程满防失智的)。

有些国家在推动渐进式的退休,把退休拉长个三年五年,工作角色逐渐转化,你可以做mentor(导师)传承经验,这个过程有益健康、防失智,而且可以让你继续参与社会,保有活力,继续有梦想。

展开无龄社会,让年龄只是一个数字

我们体认到在未来社会,每个长者都需要一些尊严,英国提倡dignity in care(尊严照顾),被照顾者很有尊严的接受服务。几年前大陆有个善心人士发钱给很多人,但他发钱的方式让人觉得丧失尊严。给人尊严活,是要让帮助发生于无形,比如把社会改造成一个让帮忙自然而然发生,符合他的需求,使长者得以在社会中继续前进。

比如要让长者自在、优雅、从容的走路,不用担心出门这趟「一路上有没有椅子可坐、厕所可上?」如果你出门前要担心「有没有」,你就失去优雅了。所以应该要设计平坦的走道,有椅子,有厕所,长辈出门不用害怕,有气质地过人生,从容应对社会各项议题,是未来社会很重要待做的工程。

我们梦想在不远的未来,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大家不用再在意年龄。无龄社会的工程现在要开始展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