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刘弘举贤,就不会有陶侃坐镇鄂州!
刘弘(公元236-306年),字和季,西晋名将。一身正气,学识渊博,有治世之才,颇有威名,官封荆州刺史、侍中、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大将军,爵封宣城公。公元306年,在南平郡作唐县(今湖南省安乡县)军旅中猝然去世,葬于湘鄂两省交界处的黄山头主峰东南麓的南禅湾。刘弘病逝后,百姓悲痛不已,如同自己的父母去世一样。朝中廷议谥号“元”,给与最高的尊崇,并追赠新城郡公。
刘弘有文集三卷,各种表、教等。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高度赞誉他“晋保江东以存中国之统,刘弘之力也。”
力举贤能。平定张昌叛乱后,因人员损耗严重,当时武昌辖区内各地官员职位有空缺,刘弘奏请朝廷补选官吏。将南蛮长史陶侃任镇南将军府的司马(并让陶侃论功行赏)、参军,后逐渐将他提拔为南蛮长史、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并兼任武昌太守。
朝廷认为武昌是西晋军事经济重镇,尽管陶侃有功,却是吴国旧人,地位低微,不合适,任命其为武昌太守,有些不符合门阀士族的利益。
刘弘因此上表据理力争,认为陶侃担任过都战帅,忠贞尽力,勇冠三军,汉沔平定,功不可没,坚持推荐陶侃为武昌太守,认为郎中陶侃,虽出身卑微,但有才能,能堪大任,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陶侃官至荆州刺史,拜大将军,终成为西晋末年一大重臣。
不仅如此 ,当时朝廷按陈规要封刘弘次子一人为县侯,被刘弘坚决拒绝了。刘弘选拔官员以功劳德行为依据,量才启用,而不任人唯亲,深受朝中官员和百姓赞赏。刘弘提拔部属不问出身、不计亲疏,只重才能。
不仅如此,刘弘还提拔应詹等官吏,这些官员德才兼备,为稳定地方、造福百姓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受百姓爱戴。针对时弊,刘弘上表说:“崇尚教化莫过于推重道德品行,德是用来度过困难处境的凭借,所以首先要树立德业,其次是建立功勋。近来天下多难,淳朴之风日渐微弱,臣提拔官员是希望阻止奔走竞进的时弊,培养谦虚退让的操守。”
因为西晋初年连年战乱,当时武昌(鄂州)境内有流浪人口四五多万户,贫穷无依,大多沦为盗贼。陶侃到任武昌太守后,依照刘弘的治理方针分给他们田地、稻种种粮食,让其自食其力,还提拔其中的贤才,量才予以重用。当时地方有规定,武昌下辖内的河塘中不准老百姓捕鱼,陶侃也准照刘弘治理方针暗地里命令官员将山泽开放,让百姓共享其利,获取生活来源。
刘弘的祖孙三代皆为西晋名臣,被历代有识者所赞颂。孙盛说:“自靖(刘靖)至弘(刘弘),世不旷名,而有政事才。”陈普说:“江左百年半天下,曾知开辟是新城(刘弘)。” 李慈铭说:“刘弘之识量,足称晋世第一流。” 蔡东藩说:“弘父子(刘弘之子刘璠)以保境成名。”
刘弘处在西晋“八王之乱”时期,晋惠帝司马衷昏庸无能,司马氏八个藩镇王拥兵自重,相互杀伐,地方豪强、蛮夷、匈奴乘机疯狂作乱,到处生灵涂炭,致使民不聊生。刘弘在那个危机四伏、朝不保夕、国家濒临崩溃的动荡环境下,作为西晋王朝在南方最倚重的忠直老臣,殚精竭虑,苦撑危局,救民于水火。刘弘曾言:“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
一千七百多年来,刘弘的德行如同日月高悬,辉映在荆楚大地。仰望先贤,追思前人的功德,激励着后来者奋发有为。如今,朗朗清风不断,无数个清廉、担当者不断涌现,正成为国家民族挺立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