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清热养阴法”来治疗外感热病?【一点资讯】
温病的病因,不外温、热、湿、燥诸邪。此四邪均为浊邪,邪之浊者,必沉以内着,滞而易留,留则化热,必伤津耗液。所以,治疗温病,辛温之法不可用,固无论矣。即是辛凉、甘寒诸法,其轻重深浅的掌握,亦不能无的放矢而任意用之。辛则散,过甚则泻而不收;凉则苦,过苦则燥而津涸;甘之过甚,则壅遏而着邪;寒之过甚,则抑降而不达。故吴鞠通在这方面煞费苦心,匠心巧用,并提出了清热、清络、清营、清宫、育阴等法则。
①清表热三法: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重剂,白虎汤。
上述三方,桑菊饮侧重降肺气之逆,银翘散侧重化气分之秽,白虎汤侧重清气分之燥。
吴氏认为银翘散“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桑菊饮则“辛甘化风,辛凉微苦”,适宜于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对于脉浮洪,邪在肺经气分之证,辛凉平剂不能胜任,故吴氏借来仲景白虎汤,而为辛凉重剂,使“虎啸风生,金飙退热,而又能保津液”,三者或轻清宣达,或散热保津,诚为清表热的三个良方。
②清里热三法:清络法,清络饮;清营法,清营汤;清宫法,清宫汤。
上述三方,清络饮以治暑温余邪,非深透浅出之品则不能胜任之,故用芳香清轻之品以化温浊。
清营汤,乃清营中之热,以保离中之虚,故以咸寒苦甘诸药配伍,急清营分之热,以清代养,方中银花、连翘、黄连、竹叶清热解毒、透邪外出,可促入营之热透出气分而解,体现了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治疗原则。
清宫汤以治神昏谵语为主,以清膻中包络之热,开窍醒神。三方皆清里热,但各不相同,而其中加减之法,更不容有一发之差,可见吴氏用药之精。
③育阴法:所谓育阴法,是指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及大、小定风珠之类。
仅举三个复脉汤为例说明,当温病已入下焦,下后阴虚而防滑脱者,则用一甲养而涩之。下后阴虚而阳不潜者,则用二甲养而镇之。当阴虚不能上济于心者,则用三甲养而济之。养阴则一,而有涩、镇、济之不同,关键在于牡蛎、鳖甲、龟板三种药物的调整,其不同效用若此,非学养与经验并富者实不足以窥其堂奥。
对于温病养阴,吴氏认为:“温病最善伤精,三阴实当其冲”。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其所谓“三阴”,实为手太阴肺、足厥阴肝和足少阴肾。
温热本伤阴之病,下后邪解汗出。汗亦津液之化,阴液受伤,不待言矣,故云当复其阴。此阴指胃阴而言。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
例如:“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太阴、阳明温病,口渴甚者,用“雪梨浆沃之”;
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门冬汤亦主之;
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主之”。
还有增水以行舟的增液汤,这些以甘寒、甘凉法所组的小方,都具有滋养肺胃的功效。
吴氏创清热养阴诸法,确属创见。吴氏在叶天士临证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加减化裁并总结成具体指导临床卓有成效的大法和名方,使温病的理法方药力臻完善,吴氏的贡献是巨大的。故朱彬在《温病条辨·序》中说:“其为方也,约而精;其为论也,闳以肆;俾二千年之尘雾,豁然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