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打开你的嘴巴
打开你的嘴巴
王苗
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
新学期开始,随着课程的调整,我接手了益智一年级的语文课程。对于接触特教这个新群体才半年多的我,面对他们,深深的无力感几乎淹没了我。第一节课,我就体会到了寂寞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语文课,靠的就是听、说、读、写,可是对于这个班的孩子来说,无异于在听天书,整节课上几乎没有任何回应,有的只是无意义的喊叫声。除此之外,还有几名学生的自律性很差,在课堂上几乎控制不了自己,乱跑、拍桌子、挪桌子、搬凳子,一直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严重的影响着课堂纪律。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在教室里追着学生跑,维持着纪律,课堂效果很差。看着他们,真的很生气,去批评教育他,他仰着无邪的笑脸看着你,根本就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只是对着你笑。面对他们懵懂的笑脸,想要收拾他们的手怎么也伸不出去,可是,如果放任不管,那么课就没办法上,到底该怎么办?
一个多月来,我不断在反思和学习,充实自己业务能力的同时根据他们每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一步登天不可能,一口吃个大胖子也不可能,脚踏实地,慢慢来。在益智四班,一共有9位学生,年龄都只有7、8岁,年龄偏小。由于孩子本身的问题,能发音的孩子有四名,还有三名发音不太清楚的和两名基本没声音的。对于这种实际情况,我抛弃了要让他们听、说、读、写这个大目标,分类开始,从说入手,开始对于他们实行分层次教学:
1、练习说两个字的词语。在语文课上,我按照他们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属于他们自己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对于能说的小阳和小晨,要求他们从词语开始,张开嘴巴,声音放大读清楚。小意和小杰,练习发音的准确性。小轩、小坤和小垚练习发音。小笑和小豪自闭比较严重,我要求他们只要对我说的话有反应就好。每天重读的教他们说鼻子、眼睛、耳朵和嘴巴,一周过后,我发现情况在慢慢改变,课堂上,我的问题开始有回应了,虽然他们的声音不大,而且发音不准,但他们都开始张开嘴巴说话了。在他们回应我的那瞬间,我突然感觉到我终于不是在唱独角戏了,我的观众开始和我互动了。
2、三个字开始。经过一周的练习,孩子的进步超乎我的想象,小阳和小晨能清楚的说两个字的词语,其他的孩子的进步也很明显,能跟着我说词语,能根据我的提示指出脸部的器官。在这个基础上,我把词语做了调整,鼻子闻、嘴巴说、耳朵听、眼睛看,从两个字变成三个字,要求他们练习,我逐一示范和纠正。先指着我问,让他们熟悉问题。再让他们听到我的问题后自己指自己的五官。熟练后,要求他们指家长的五官。最后,拿一个布娃娃,指着娃娃的五官提问,用各种方法去鼓励他们开口,去练习,去发声。
3、练习小儿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一些相关儿歌做练习。《小手拍拍》这首儿歌,歌词简短,和我们的上课内容息息相关,孩子在进行了一系列的练习之后,可以简单的说出短句子并且做动作。听着他们嘴巴里的声音,虽然发音不是那么完美,对于我却是天籁之音。简单的发声、简单的词语、简单的句子,组合出了如此美妙的歌声。
刚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很多家长不放心,因为我每天的作业都是练习说话,几乎没有多少写字的作业,家长认为孩子还是要写字才能学到东西。我努力的去说服家长,在现在孩子的这种情况下,写多少字不重要,可以和别人简单的交流沟通才是最重要的。字可以不认识,不会写,但一定要能说出来,打开孩子的嘴巴去感知生活。为了让孩子张嘴发声,我一个个对着去师范和纠正,掰他们的下巴帮助他们张大嘴巴去发音,一遍遍去纠正他们的发音。
一个月过去了,我的教学成果初现:学生可以说简单词语和句子。我的课堂上回应的声音越来越多了,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但每个孩子的进步都很明显。我们这些特殊孩子的教育除了爱心、耐心和恒心之外,还需要打破正常的教学常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制定属于他们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们需要的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枝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