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数学《配对》教学反思
《配对》
教学反思
冉梦婷
成都市青白江区特殊教育学校
本学期的生活数学课主要是上海卢湾区辅读学校教材《实用数学》第二册,按照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呢,我应该上《配对》。但是书上只有下面简单的两幅图,“猫和鱼”“鸡和虫子”是按其动物与食物配对;“牙膏与牙刷”、“水桶和拖把”、“衣服和裤子”又是按事物的属性和用途配对。我要怎么才能把配对原则讲清楚呢?我要直接说按什么什么配对,肯定不行,太抽象了,学生理解不了。思维的具体性是智障学生思维的基本缺陷,他们的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受到具体形象或表象的束缚,只能根据事物表面特征加以具体描述。
我决定不按这套教材上面的内容来上,重新找寻其他版本的教材。于是我找到了《全日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试用)》版的《生活数学》一年级下册。本教材第一单元主题是匹配与对应;分为4个内容《找食物》、《找另一只》、《找朋友》、《找位置》,分别从动物与食物配对、物品的“成对”、相关物体的匹配、和数量方面的对应来进行学习。整个内容的难度在逐步逐步加深,各个内容之间有是一个并列关系。
今天学习的是第一个内容《找朋友》,是学习匹配与对应的基础。通过帮小动物找出它们爱吃的食物,并用线连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什么是配对。
第一环节:“说”。羽、悦、桂、涵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较高,因此当问到“猫、狗、羊喜欢吃啥很忙的时候,他们都能说出来”;怡,认知水平差,所以将打印好的图片交给助教郭老师,由郭老师辅导其认识。浩疑是自闭症,认知水平差,将图片交给其妈妈,由他妈妈读给浩听。当我拿着图片去问怡怡,“狗吃什么?猫吃什么?”时,同桌的悦悦很热心的帮着回答,于是我就让怡怡跟着学一遍。
反思: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发挥同伴的的辅助作用,建立合作小组,帮助怡学习,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
第二环节:连线配对。
在教学流程设计中,这一环节,原计划是由我先来示范;当我正准备在电子白板上操作时,涵很主动地走到我面前说“我来”。于是我将计就计,让涵来连线。当然他连对了,接着我追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连?”“小猫吃鱼”,这是涵的回答。于是我又趁机小结:因为猫吃鱼,因此我们将猫和鱼用线连起来,这就是配对。
反思:有时候,学生的“主动”会扰乱我们的“原计划”;此时若一味遵照计划,强调纪律肯定会打击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主动权适时交给学生又何妨呢?老师只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这比起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课堂会显得活波得多。
第三环节:练习——请把小动物和它们喜欢的食物用线连起来。首先我是带领学生一起读题目(我要求有能力的学生跟读,能力较差学生听我读),理解题目的意思。这一环节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原计划的4张练习题之是发给怡、浩、亮、晨的;但是亮、晨没到校。涵涵又主动要求到电子白板上来完成,于是我又将剩下的2张答题纸给了悦、羽。这里我是想请涵和小桂一人完成一部分的,不过涵一个人就完成了练习配对;我还想着桂桂就没法练习了。哪知待涵一回到位置上,小桂就走上来,在电子白板上划了一个“√”。“哦,你认为涵全部做对了,就给他打了一个√?”“嗯哪”。
反思:当桂“窜”上讲台时,我心里那一刻的想法是打算把他弄回位置,因为我不知道他又要走做哪些“坏事”。幸好他很快就在电子白板上划了一个√,让我反应过来,原来他是来当“小老师”,批改作业呢。这让我想到《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一书中,不给孩子作预设,不着急去干涉学生行为,说不定他的行为结果是正向的呢?
第四个环节:练习——请把相同数量的动物和食物用线连起来。
同样也是先要求学生读题目,弄懂题目的意思;我举例说明“相同的数量”的意思——1只狗和1跟骨头,数量都是1,这就是相同的数量。在这合理,我给学生们安排了2个任务,一是数并写出每中物体的数量;二是将想同数量的物体连线。
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4张答题纸分别发给了悦、羽、桂、涵,由他们独立完成。将怡、和浩请到台前,在电子白板上教他们。
反思:悦、羽、桂、涵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是一个检测他们对知识掌握成都的很好手段;避免了集体讲授时的互相影响。怡、浩到讲台前来,效果并不是很好,我观察到两人并没有注意看电子白板,还不如打印出来,就在他们的位置上指导他们;而且内容对他们两个来说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