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家·2020·瑞冬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书法顾问:侍少华、李敬伟
摄影顾问:王红军 法律顾问:吕庆根
本刊总编:清涟一荷 本刊主编:汪兴钊
执行编辑:零下、陈革非、甜蜜凉爽、雪霏
文/周生祥(浙江)
今年六月份以来,因在《当代文学家》网刊上连续发表了几十篇有关植物系列的散文和小说,主编清涟一荷要我谈一谈创作感想,本人自感才疏学浅,不敢造次,但盛情难却,也就斗胆谈些体会,期望能抛砖引玉,请老师们赐教。我是在浙江林业系统长期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原来学的是理科,尤其爱好钻研数学问题,曾经发表过不少林业专业及数学方面的论文。从事文学创作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因为长期从事林业野外调查工作,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有感于祖国锦绣河山以及生态文化、森林文化、植物文化的丰富多彩,就开始在山头地块即兴创作诗歌、散文、小品文,发于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等网络上。2018年,在朋友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开始创作长篇小说。2019年出版了《跨界》、《天候·秋》两部长篇小说,并完成了《天候·冬》、《天候·春》的写作。2020年初,完成了《天候·夏》,并将《天候·秋》、《天候·冬》、《天候·春》、《天候·夏》四部曲整理成《天候》合订本出版。长篇小说《跨界》描写了笔者和植物界代表香樟王、茶花女、毛笋儿、狗不理草、柳杉王、芦苇君等树、花、草的深入接触,和植物一起聊人生、谈理想;走唐诗之路,赏河山美景;还在一起赛诗歌、猜谜语、侃趣闻、拼成语。深深地体会到了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也感受到了植物界花草树木的高尚品格与情操,为人类和植物界的跨界行动作了探索。《天候》通过故事—诗歌—童话“三位一体”式创作手法,将一年四季中的二十四个节气,以季节轮换为主线,把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推向高潮。小说描写秋季六个代表人物和酷暑发生激烈较量,冬季六个代表人物赴人间取经,春季六个代表人物赴人间慰问,夏季六个代表人物赴人间考察的故事,将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树立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品同时揭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歌颂了祖国的美好河山,点赞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著名作家、当代文豪蒋子龙为作品写了推荐语:描写植物界的专业著作很多,科普作品也不少,但是写人类与植物界直接面对面跨界交流的作品还是十分少见。小说故事曲折离奇,想象力丰富。写作风格活泼,文字趣味横生,以小说拟人化的形式,揉入童话的手法,介绍植物学知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既适合大中小学生作科普读物,又为大众提供了一本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文学读本。著名中国环保作家哲夫作序,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跨界》、《天候》等作品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杭州少儿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等都收藏了这几本书;《新华网》、《华人头条》等国内外几十家媒体作了报道;浙江省林业局官方公众号《美丽浙江》正在连载《天候·秋》;《跨界》将改编成动漫本出版;许多单位邀请我作读书分享,介绍创作心得。今年以来,放下正在构思中的另一个长篇,转写以植物为主题的散文、随笔,以自己居住的小区公园为场景,以植物为主人翁,写出了《植物抗疫》、《植物解题》、《植物赛诗》等100多篇系列短文,陆续在不同网络平台或杂志上发表,下一步准备结集出版。回顾自己这几年的写作经历,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生活,实践出真知,等等,都是这个意思。比如《跨界》的起因就是来源于生活。当时正是春分时节,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评选是铺天盖地,什么最美花、最美树、最美古道等等,而我那天走在乡间的山野上,春风拂面,感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如此美好,哪里分得出好坏高低。而我从植物的角度思考它们对人类的感受,这样的想法由来已久,那天就灵机一动,拿出手机就写了第一回的内容。当时也就是篇随笔,有点散文诗的味道,写完就发在微信群、朋友圈里,没想到得到了朋友们的一致点赞与鼓励,还希望能按照这种体型继续写下去,我说试试看吧,就这样一点点地写下去了,当时也没想到要出书,没想要写一百回。时间上从三月份春分开始,写到六月份夏至,刚好三个月时间。一边写一边发微信群,到六月底写了一百回,集在一起,加上了每回的标题,就发到出版社去了。
《天候》也是这样来的。那是在8月上旬的一天,因前段时间天气特别热,那天晚上,台风将要来了,我在钱塘江边散步,天上乌云密布,凉风习习吹来,很是舒服。想起前几天的酷热,由感而发,在微信群里,写了一段话,杜撰了酷暑(反派角色)、纳沙(台风名、仙女)、乌云(纳沙手下大将)等人物,以及乌云赶走酷暑的故事。这就是现在这本《天候》第一回的内容。这一段话发出去后,很多朋友觉得这样的写法很新鲜,有意思,后来就这样接着往下写,一直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写完。这样大约前后花了一年的时间。短文中,比如前段时间刚发表的《植物斗智》,就是以现实中加拿大一枝黄花大爆发,作为有害植物入侵,造成了生态灾难。而我长期从事这方面相关工作,感受尤深,就以此为题材,写本土植物和入侵植物斗智斗勇的故事。用文学作品的形式作科普宣传,受到了读者的好评,他们认为这样的作品接地气,通俗易懂。虽然这些作品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写出来的,但里面包含的植物、风景、人文、历史、风俗、诗歌知识等内容,都是笔者在几十年工作实践中所接触到的,并一直在思考的,有些可以说是烂熟于心,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想就是说的熟能生巧。第二点体会是,行动比等待重要,或者说是完成比完美重要。现在是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学最大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但不管写得好坏,很快就会被人忘记,作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强忍着寂寞和失落,坚持动笔,不断去写、写、写。三年前,我还从没有发表过文学作品,如果不是后来行动起来,不是在这三年里连续不断地坚持写作,就不可能有《跨界》、《天候》等作品问世。虽然这些作品还存在很多缺点错误,算不上成功,但所有影响深远的接近完美的作品,都是通过无数不成功的作品磨砺出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开始勇敢地去写,长年累月地去写,总会有慢慢好起来的一天。写出来的文字,可以作为自我欣赏,自娱自乐,但我建议还是要发出去和读者见面为好。每次不成熟、不完美的创作,在得到读者反馈意见的同时,也能让创作者逐步积累着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这些充满失败的艰苦曲折,往往才是创作者的高光时刻。新媒体发表后,建议要积极分享推介自己的作品,这是新媒体特点。好文字需要共享,作品遇到更多更好的读者,并能给读者以能量以感染以影响,方能体现作品的意义与价值。还有一点体会是,作文要有自己的特色,或有情怀、或有思想深度、或有独特观点、或讽刺辛辣、或故事性极强、或文学艺术性极强。要写进去,写深写透,要不断挑战与尝试创作的深度与厚度。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我知道自己是文学上的小白,文学理论是自己的短板,但植物专业知识在文学作者中,又可能成为我的强项。我看过很多植物学题材的书,不过这些大多是科普作品或者自然科学方面的,以植物为题材的小说和散文还真是很少读到过。我就独辟蹊径,将平时在我们眼里总是静止不动的植物世界,写成充满人性,它们会说话,会唱歌,有文化、有思想,那些小区里的雪松、沙朴、乌桕、桂花、紫薇可以做奥数、对对联、猜谜语,还会经常开会,参政议政,俨然一副人类世界的生活状态。用这种拟人化的写作方式,把专业性、科普性、文学性的知识揉捏在一起,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涯。森林文化是指人对森林的敬畏、崇拜与认识。它是建立在对森林的认识及对各种恩惠表示感谢的朴素感情基础上,反应人与森林关系的文化现象。植物文化是人们各种新的愿望的一种重要载体,如从这个意义上看。植物的延伸也应该是心理需要的折射与延伸。比如花语,是他本身属性的一种延伸。不仅仅是生态文化、森林文化、植物文化,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丰富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歌颂。其它在写作中的多读名著、立意高远、精打细磨等老生常谈的体会,就不一一多说了。2020.07.02 started publication
周生祥,笔名:三明、三鸣。男,浙江诸暨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三十多年,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有深入了解与研究,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喜欢文学创作,出版《跨界》、《天候·秋》、《天候》等长篇小说。现为绍兴市作协会员、杭州市江干区作协会员,诸暨市作协会员。
为方便投稿者投稿,现改为微信+邮箱方式投稿。
——加总编微信(SCJL003),声明所投稿件为“原创首发”。
——微信直接粘贴:内容(题目+文/作者名+正文)+个人简介+风采照。
——中长篇连载(内容提要+正文)投至邮箱2455478558@qq.com
——留下联系地址及手机号。
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市作协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
(此栏正在建设中,尚未完工)
本刊法律、书法、摄影顾问及主播团队
法律顾问:吕庆根先生
书法顾问:
侍少华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
李敬伟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摄影顾问:
王红军先生(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采编)
特约主播:
水.寒傲似冰女士、宁静女士、清山先生、愚人先生
《当代文学家》(瑞冬卷)截稿时间:12月25日/出版时间:12月28日/投递时间:1月5日//欢迎广大作家诗人踊跃投稿!!订刊、投稿请加总编清涟一荷微信SCJL003文学是一座桥,让我们感受世界的丰富和美好!关注《当代文学家》,心有所系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