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分清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了吗?
“
听过桃核承气汤,也听过桃仁承气汤,但你真的能分清它们了吗?
桃核承气汤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而桃仁承气汤的方名则在明清时期才出现,在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陈自明的《校注妇人良方》中均有记载
,但各方的组成、功效、主治各有不同。因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名字相近,易于混淆,故有必要将二者加以辨析。
”
四方出处考
桃核承气汤始见于《伤寒论》,为治
疗蓄血证的
经典方剂,太阳病篇和阳明病篇均有论述,如《伤寒论》第106条指出:“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下,宜桃核承气汤。
”以桃核承气汤治疗热瘀下焦的蓄血轻证。
清代名医吴鞠通所创桃仁承气汤,见于《温病条辨》下焦篇第21条:“
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
”其自注指出:
”瘀血溢于肠间,血色久瘀则黑,血性柔润,故大便黑而易者。”
从
“小便自利,大便黑而易”可见,《温病条辨》中桃仁承气汤所治为胃肠蓄血证。
《通俗伤寒论》
中的桃仁承气汤由清代俞根初所创,治疗“
下焦瘀热,热结血室,非速通其瘀,而热不得去,瘀热上蒸心脑,见其人如狂、谵语、小腹窜痛,带下如注,腰痛如折
”。适用于下焦瘀热互结,而热重于瘀者。
《校注妇人良方》
中之桃仁承气汤由清代陈自明所创,主治“
妇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尽,或风寒滞淤,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症
”。证见
“小腹急痛,大便不利,或谵语口干、漱水不咽,遍身黄色、小便自利,或血结胸中,手不敢近腹,或寒热昏迷,其人如狂”
等。
桃核承气汤之方名变化始于明代,如明代医家皇甫中等,以其方中有桃仁,而谓之桃仁承气汤,遂使一方而具两名。推究仲景立方冠名,宗于《神农本草经》。《本经》称桃仁为“桃核仁”。仲景据此而称,盖无它意。却使后学因一字之异而产生了歧意。
组方功用之异
《伤寒论》桃核承气汤由
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
组成。5药合而共奏
破血下瘀泻热
之效,适用于伤寒表邪不解,随经入里,寒邪化热,与瘀血内结于少腹,瘀重于热的
下焦膀胱蓄血证
。该方被后世医家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属瘀血内结证的治疗,如精神分裂症、肠梗阻、盆腔脓肿、高血压等。
《温病条辨》桃仁承气汤《温病条辨》桃仁承气汤始见于《温疫论》上焦蓄血篇,后到清代由吴鞠通形成条文,得到广泛应用。该方由
桃仁、大黄、芒硝、丹皮、芍药、当归
组成。六味相配,共奏
攻下泻热、凉血逐瘀
之效,适用于温邪久羁,入于下焦,与血相结而见“小便自利,大便黑而易”的
胃肠蓄血证
。吴鞠通取方名为桃仁承气汤者,非合时俗,正是为了区别于《伤寒论》桃核承气汤之治疗寒邪化热,与瘀血结于下焦的膀胱蓄血证。该方在临床中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阴道血肿、宫外孕等属瘀热内结者,每获较好效果。
《通俗伤寒论》桃仁承气汤由
光桃仁、五灵脂、生蒲黄、鲜生地、生川军、元明粉、生甘草、犀角汁
组成。其清热之力重于《伤寒论》之桃核承气和《温病条辨》之桃仁承气汤,加蒲黄、五灵脂可知其证之瘀结亦重于前二方。本方药力峻猛,具有
清心凉血、祛瘀止痛
的功效。适用于
下焦瘀热互结之重证
,证见谵语、小腹窜痛、带下如注、腰痛如折等。故非速通其瘀,而热不得去。
《校注妇人良方》桃仁承气汤方用
桃仁、大黄、甘草、肉桂
,上
姜
水煎,发日五更服。本方为《伤寒论》之桃核承气汤去芒硝,改方中的桂枝为肉桂,并减轻了大黄、桃仁的用量。故其药少力轻而缓。具有
轻泻热瘀、扶正固本
的功效。适用于
妇人月经闭久,或产后余血未尽,或风寒滞瘀,久而不消,为积聚证,证见产后或病久、小腹急痛、大便不利,或谵语口干、漱水不咽
等。
结语
桃核承气汤与桃仁承气汤均治疗下焦蓄血证,组成均有桃仁、大黄,都具有破瘀泄热之功。所不同的是《伤寒论》桃核承气汤偏治膀胱蓄血,其感寒而后化热,故虽为瘀热互结,但瘀重而热轻,方用桂枝与调胃承气汤同用;《温病条辨》桃仁承气汤虽从桃核承气汤加减化裁而来,但其偏治肠腑蓄血之证,虽同为瘀热互结,但热重而瘀轻或瘀重而热亦重,故方中用生地、丹皮等。
就三首桃仁承气汤来看,名虽同而组成异,《温病条辨》桃仁承气汤方用芒硝、当归、赤芍、丹皮,其热与瘀俱重;而《通俗伤寒论》桃仁承气汤用五灵脂、蒲黄、生地、芒硝、犀角汁,其证热重于瘀,且止痛之力强;《校注妇人良方》桃仁承气汤方用肉桂、甘草,其药少力缓,用于虚人或产后下焦蓄血证。
从桃核承气汤到桃仁承气汤之衍化过程,体现了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对后世医家临床辨证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