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新秀:杨龙声[散文]镰刀弯弯


镰刀弯弯
文//杨龙声
好长时间没做重体力活了,这次国庆长假总算有机会又体验了一把。精明的村主任从郧县拉回满满一大车侧柏树苗,一万二千多株,让我通知全村干部职工全员上阵,利用国庆矿山停产的时机,栽种在我老家六柱垭新建景区周围的荒坡上。
说是荒坡其实不太准确。坡的确很陡,里面有些杂树,大都是灌木,有龙木、土郎木、鸡骨头、连翘树,还有些长不高的野生刺柏树,也有不少扎手挂衣服的荆棘之类。有些地方根本没土,全是裸露的石包砂果子。也有土层稍微深一点的,前几年还种过荞麦,没长成大树,亮堂一些。
我带的是一把镰刀,既能砍又能割的那种,头天晚上磨得锋快。遇到矮的、细的,就跟割草一样,左手抓得紧紧的,右手用点脆劲儿,抹兜割掉。遇到粗一点儿的也能砍,只是用力不能太猛,毕竟是镰刀,怕经不起。村主任反复交代过,龙木和柏树留下,其余的都要弄干净,好挖窝子栽树。
带刀的人不少,但有的刀太重太笨,只能砍粗树。有的又太斯文,只能割得动杂草,反正都不如我这刀用着合适。“一枪二药三本事”,搞啥劳动都要有好家业,不然人吃了亏还赶不出活路来。陡坡之上浅林爬里,长期天干,爬都爬不稳,一步三滑。高的矮的粗的细的,荒草刺架,不整利索,后面挖窝子的人就难以下手。凭借手中的弯弯镰刀,把荒坡上杂七杂八的东西清理干净,把刺架小心地消灭掉,把留下的树剔枝修理好,我得心应手,并不觉得有多吃力。
杂草细枝子放倒后要堆成堆。粗一些的树砍倒之后,还要先把主干剔出来放一边,树尖子细枝子也要删得很碎。最难对付的是刺架,总是跟杂树和别的藤藤蔓蔓纠缠在一起,让人无从下手。弄不好就会吃亏,要么衣服被刮破,要么手被刺得流血。整刺架千万不能慌忙,一定要先瞅准,找到突破口,慢慢割慢慢拽。尽管很小心,手上还是划了好几道口子,生疼生疼的。扎进手掌的刺,晚上找人费了好大劲儿才挑出来。
砍罢后遇上一块没留下啥树的,就每人弄一根木叉子,开始“卷渣子”。几个人一字排开,从上到下,一起用力往前搡,越卷越多,吆吆喝喝,一直卷下田边,很壮观。搞好一块坐下来喝点水,相互取乐逗笑,消除疲劳。回过头来看看身后的劳动成果,心里很踏实,顿生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参加劳动的人中,我的年龄算是最大的,却干得很起劲儿,并不叫苦,还偶尔说呀笑的,好像又回到了双休暑假卖力打工的民办老师岁月。
砍荒坡干了两天,现砍现栽太慢了,树苗没栽多少。为了趁早把苗子全栽上,第三天,我们被安排到附近的灰包土岭去栽树。这里是前几年新改造出来的低丘岗地,不用再砍再割,直接挖窝子栽树。侧柏树苗子是在苗圃中培养出来的,根部有塑料袋裹着的营养砣,细高细高的,栽下后要插根细棍子支撑着,顶部得用细绳子绑住。
我们一个班子十几人栽,要插的木棍需要很多。负责人安排我专门砍棍子,我欣然答应,每天晚上回家都磨刀霍霍。一个人钻进田头的松树林中,管它马桑木、土郎木,见啥砍啥,粗一点细一点无所谓,够米把长就行了。砍一捆送到田头,玩一会儿喝点水,再不慌不忙地出发。手中这把不厚不薄能砍能割的镰刀,好像越用越顺手。上垭子有一条小路,好久没人管,几乎被蓬严了。我顺便把路边的杂草刺架都收拾干净。小路顺畅了,一举两得。公路边坡上面有好几蓬白蜡刺和扎骨钉,都被我消灭了。这两种可都是浑身带尖刺的。小心翼翼地割断后,再慢慢顺着把刺削光,也是挺好的小棍儿。只要有把快刀,不怕刺藤刺条。
就这样又一口气砍了五天棍子,直到劳动结束,始终与这把镰刀不弃不离。国庆长假,别人出去旅游潇洒,我却耍了七天镰刀,又一次体验了久违的体力劳动滋味,感觉很充实。
老家的责任田被建设占用了,房子被征了,举家迁到了小镇上。早出晚归,一年到头都在村里上班,很少放假,做重活的机会很少,还真有些不习惯。这次领导恩赐良机,很难得。要说一点儿都不累那是假的,特别是头两天,晚上回家连抱孙子都觉得胳膊酸,后来才越干越活泛。并不是多重的活路,砍呀削的,再说可以暂时不用操心写那些应付性的材料,精神上没压力。虽说身体累点儿,可大脑休息了,难得放了几天假。
镰刀弯弯陪伴我,今年国庆七天乐。
作者简介
作者: 杨龙声,男,1964年10月出生,湖北省保康黄龙观村人,襄阳市作协会员。1980年参加高考,曾取得保康县文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因高度近视未被高校录取。1987年起担任民办教师十余年,在待遇极低的艰苦条件下敬业务实,有比较独到的教学理念,成效显著,却因政策限制不能转正。2006年后进入村办公室工作。曾担任村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有一定文字功底,爱好文学,2008年后,在各类报刊发表通讯稿和文学作品200余篇。
温馨提示
1. 为保护原创者权益,我们只收原创作品,即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如发生抄袭事件,一切责任由作者自负。如因版权问题引起纠纷,请投稿人与版权方自行处理,本平台不介入其中。
2.文章类型为诗歌、散文、杂文、随笔、小说等均可。文章以2000字以内为宜,小说不超过3000字,诗歌一次2-5首,特别优秀的可安排连载。
3.稿酬规定:从2018年12月10日起,文章采用后,一周时间为限,阅读量在300以上,或者点赞在100人以上,发基本稿费5元,其他稿酬来自作者赞赏,每篇文章所获赞赏金总额,10元以上部分75%发放给作者,25%留作平台运转,10元以下者不发放作者,留作平台经费,无赞赏金额无其他稿费,在文章发布的第8至10天之内,以微信转账的方式发放。作者请加主编微信15727260343。
来稿可发微信15727260343,或发邮箱717326846@qq.com。投稿请附100字左右的个人简介及个人生活照1张。编者收稿后会及时处理及时回复,一般不会超过一周时间,在此期间请勿多投,超过一周可自行处理。
平台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

  • 身影——秋收有感

    本文作者:贾来全 弯弯的镰刀 在磨泥的流淌中 渐渐消失 消失而又锋利 厚厚的磨石 在镰声的回荡中 慢慢老去 老去而又坚实 锋利的镰刀 坚实的磨石 消失而又永存 老去而又新生 麦浪滚滚 泛起了涟漪的身影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故乡渐行渐远的树

    故乡渐行渐远的树    江苏 王俊章  我的故乡在苏北平原,树种很多,但留在记忆中的树屈指可数,想起树名或看到图片能让我怦然心动的更是寥寥无几. 楝树 故乡的楝树很少,记忆中好像只有两棵,一棵长在通往 ...

  • 人蚊大战之“钢铁侠”胜出

    昨天还悠闲的风花雪月,今天早晨就带着与蚊子恶战的悲壮回家种水萝卜. "头伏萝卜二伏菜",如今已是立秋后四五天,属于末伏,按节气早已过了种萝卜的最佳时机,但据经验丰富的菜专家说,此时 ...

  • 【乡土】三月

    三月,我开始赤着脚板,开始挽起衣袖,沐浴在一阵阵春风里,微醺醺地走出房门,朝田土的中心走去. 三月,我把犁耙扛到暖暖的太阳下,沉寂了一冬之后,犁耙身上都有金黄色的锈迹了,我一遍遍地轻轻地从上至下抚摸着 ...

  • 秋天又食雁来蕈

    文:刘梅仙 时光的脚步 ,不经意间就走到了秋季.每年这时,我总会感觉到空气里都是雁来蕈的鲜味,那是舌尖上的眷恋,是乡愁的味道! 我的老家在溧阳曹山脚下.童年时物质贫瘠,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姐姐的旧衣 ...

  • 《杨振声散文精选》

    侏儒与痰盂子 圆明园之黄昏 再写圆明园之黄昏 与志摩最后的一别 女子的自立与教育 苏州记游 北平之夜 拜访 批评 被批评 书房的窗子 邻居 拜年 我蹩在时代的后面

  • 【文坛新秀】| 龙龙作品:麦当劳外的枪声

    "又到饭点了!室友李姐很无奈. 我瞄了一眼墙上向日葵模样的时钟,短针六,长针十二."时间过得真快!可是不饿啊!" "那也吃点,生活就得认真!"李姐很坚 ...

  • 打捞乡土之音丨杨龙声

    打捞乡土之音 ◇ 杨龙声 湖北日报近期开办的新栏目,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坚定文化自信做了专题讲习.我跟踪阅读了栏目中的每一篇文章,聆听了专家们的高见,领略了讲习故事中的人物风采,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我认 ...

  • 剔树的惊险 | 杨龙声

    以前我很会上树,再高的树都能爬上去,把树枝剔下来当柴烧.十多年前遭遇车祸轻微脑震荡,变得有些恐高,到现在还没完全恢复.门前大坎下的几棵杜仲树越长越高,几乎挨着电线了,也挡住了视线,早该上去剔一剔.杜仲 ...

  • 四十年前盼过年 丨杨龙声

    四十年前盼过年 文/杨龙声 四十年前,我刚满九岁.过了腊月二十,就天天掰着指头算离过年到底还有几天.一大家子人,除了父母和哥哥姐姐,还有爷爷奶奶和还没出嫁的幺姑.每天晚饭后,全家人都围坐在火笼边烤&q ...

  • 文坛新秀:杨永琴[散文]二胎时代

    二胎时代 文//杨永琴 做为八零后的我,是从计划生育的空子中硬挤着来到这个世界,因为我已经是家中的老四了.常听父辈们讲,那个时候的计划生育抓的特别的严,特别的紧,那阵势绝对不亚于现在的酒驾,弄不好断了 ...

  • [黄石文坛]皮文龙的随笔《湖畔鸟语声声脆》

    湖畔鸟语声声脆 春末夏初,春的繁华未逝,夏的蓬勃已近,这是沙湖公园最美的时候.这段时间,我常常趁着上午的闲遐时刻,沏好一杯茶,去沙湖走走,亦或是在亭间坐坐.   今天,我一如既往穿过楚河汉街,迅步来到 ...

  • [黄石文坛]刘美书的散文《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1 "你是个苦命的细伢!"这是我幼年时期常常听到母亲对我讲的一句话.母亲说这话的意思我明白,大概是说我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失去了父爱,同时也饱含了母亲对我的怜惜!但我却没有 ...

  • 杨朔经典散文

    作者:杨朔 听埃及朋友说,金字塔的夜月,朦朦胧胧的,仿佛是富有幻想的梦境. 我去,却不是为的寻梦,倒想亲自多摸摸这个民族的活生生的历史. 白天里,游客多,趣味也杂.有人喜欢骑上备着花鞍子的阿拉伯骆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