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国民新报》的主办者——长阳先贤熊维罴
相关链接:
△民国《国民新报》纪念章正面(图片来自中国收藏热线网)
各位读者看到的这枚纪念章,为民国时期圆形铜质彩色珐琅镶面小型纪念章,是为民国《国民新报》社制作的,现收藏于广东一名收藏爱好者(古玩卖家)手中。
《国民新报》创办于1917年。主办者,是辛亥先驱、爱国人士、湖北长阳人熊维罴先生。民国初期,熊维罴积极利用《国民新报》平台,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使该报成为民国时期具有积极进步意义和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报纸。
熊维罴(1886—1929),字文卿(钦),湖北长阳贺家坪镇紫台山村大长冲人。熊自幼好学,才思过人,爱接受新思想。幼时在乡读私塾,清末在大长冲郭家槽教私塾。光绪三十年(1904年)就读于长阳县简易师范讲习所。次年,长阳创办资坵公立初等小学堂,熊应聘为学监。
辛亥革命前夕,熊赴武汉考察,加入共进会。宣统三年(1911年)4月,即辛亥革命前夕,黄申芗、梁维亚、江炳灵、黄孝霖等密谋起义,由汉口运炸弹到武昌,中途失慎,情况危急,幸得熊氏大力资助逃往湖南。民国六年(1917年),熊因于辛亥革命有功,被选为湖北省议员,连任达十年之久。当年,熊开始主办《国民新报》,以报业人身份积极参加革命文化活动。
△1927年汉口《国民新报》职员留影,左四起:米利·贝内特、雷娜· 普罗梅、比尔· 普罗梅、陈依范(陈友仁之子)(图片来自搜狐网)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五天,熊维罴创办的《国民新报》及时援引日本东京专电报道的“俄国危急形势”的消息,以《俄国革命之因果》《俄国革命事迹纪略》《俄国革命之影响》为题,及时、陆续地向国内民众介绍俄国革命的情况。在当时国内仍处于封杀革命舆论的环境下,大量披露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着实需要革命的胆识和气魄。同时,在《国民新报》报社内,熊维罴倡导本报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学。
熊维罴在任议员期间,充分利用回故乡探亲之机,将外地的革命形势介绍给长阳的父老乡亲,同时带回大量的革命刊物,这对长阳教育界和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熊维罴等一批进步人士的影响和带动下,长阳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社会悄然进步。
1907年,长阳县创办女子学堂,是新文化运动初期长阳唯一的一所新式女学堂,也成为长阳开展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女子学堂的女生们利用县城孔庙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讲习所,带头放足,理性走进孔庙讲坛,组织讲习班,发表演讲,批判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掀起了长阳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影响着全县的学校。资坵、大长冲、晓麻溪、白沙驿、三友坪、都镇湾、居溪、流溪、磨市、城子口等地学堂纷纷掀起解放思想的新思潮,将学堂更名为学校,男生剪辫、女生放足,倡导文明,反对愚昧,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学生成为长阳思想解放运动的主力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民国初期长阳文化教育的新旧更替与发展。至1916年,全县高等小学达到2所、初等小学发展到17所。新文化运动,激发了一批又一批留学日本、法国、德国等国的长阳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抱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理想,相继回国返乡。辛亥革命后,仅从日本留学毕业归国的长阳学生达15名(以理工专业为主)。归国返乡的这些留学生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中,开创了长阳新文化运动的新局面。新文化运动在长阳的兴起,有力地打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促进一批知识青年的觉醒,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长阳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因报纸仗义执言,受到刁难,熊一气之下脑溢血发作,不幸逝世,年仅43岁。
熊维罴有四子,长子庆庚与次子庆康终身从事教育事业。
熊氏一家极重乡情,长阳旅汉学习和工作的青年,都被视为亲人,受到熊家的热情接待,多方关照。在“4.12”大屠杀期间,熊家兄弟还曾帮助安葬长阳革命烈士遗体,照顾烈士遗孤。他们无私地为长阳人民作出了贡献,他们在汉的家——“熊家公馆”当时被称为不挂牌的长阳同乡会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