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古寺庙
①【晦翁岩龙峰寺】
晦翁岩龙峰寺位于福州长乐潭头镇二刘村,始建于宋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修。现有三贤祠、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楼、仙君殿、伽蓝殿、三贤读书处、龙华海会塔。因建于龙峰山,故取名龙峰寺。
晦翁岩风景区素有“长乐小武夷”的美誉,坐落于龙峰山脚下。原名龙峰岩,宋庆元元年,朱熹为避伪学之禁寓居于此,因朱熹号晦翁,故得名。又因宋乾道年间,里人刘砥、刘砺二兄弟拜朱熹为师,读书于此,又称“二刘岩”。
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驻师长乐,曾修葺龙峰书院,又称“三宝岩”。晦翁岩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一处集朱子文化、郑和航海文化、长乐人文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晦翁岩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蕴深厚。古时晦翁岩建有龙峰书院、文昌阁、讲易堂、石门精舍和龙峰寺。古今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摩崖石刻。龙峰寺历经沧桑,直至八十年代才陆续进行修复。
②【晦翁岩寺读书处】
晦翁岩寺读书处位于福州长乐潭头二刘村,当年朱熹和他的学生曾在此读书,因朱熹号“晦翁”,读书处有山岩巨石,故,名晦翁岩读书处。
步入龙峰寺山门,过了“读书处”,便是三贤祠。正堂墙上挂着宋代理学家、一代名儒朱熹与他的两个弟子刘砥、刘砺的画像。三贤祠的前身是龙峰书院,也是福州地区最早的书院之一。
书院掩映于奇岩古树之间,环境清幽,空气清新,素有“小洞天”之誉。宋庆元元年,朱熹为避“伪学”(当时朝廷腐败,奸臣把朱熹的理学称为“伪学”)之禁寓居在此地,著书立说,授经讲学,主张“明义理”、“讲道德”、“读书静养”等,为世人所称颂。
因刘砥、刘砺二兄弟在此读书,后来双双中进士,俗称“二刘岩”,岩下的二刘村也因此而得名。明永乐年间,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驻师长乐,曾到此修葺龙峰书院,又称“三宝岩”。晦翁岩“四岩一体”,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一处集朱子文化、郑和航海文化、长乐人文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③【潭头鳌峰岩寺】
潭头鳌峰岩寺位于长乐潭头泽里567号。鳌峰岩,俗称泽里岩,位于闽江口南岸。三面背山,一面临江,风光旖旎。
鳌峰岩寺始创于明朝,据《长乐县志》记载,明崇祯丁丑进士钱肃乐,在此隐居讲学,以后就此建寺。康熙年间又建鳌峰书院,礼请名师培育人才。据现存古碑记载,道光二年,陈世辉等百余人捐金千余两重建鳌峰岩寺;道光十八年,陈守迎等六十余人又捐银重修。光绪元年,在岩后建文昌帝君庙及钱公祠。
民国十五年,乡人又集资重建鳌峰岩寺。一九八九年开始重修,海外侨胞和当地善信齐心合力,集资百万,历时一年竣工,殿阁魏峨,雕梁画栋,倍胜于前。有观音殿、藏经楼、放生池等建筑,与胜景桥、塔山亭、鳌峰书院、鳌湖亭阁、摩崖石刻和2017年建成的万佛塔相映辉,为拜佛、旅游的胜地。
④【鳌峰岩寺万佛塔】
鳌峰岩万佛塔位于滚滚闽江之西南沿岸的长乐潭头泽里村。因有岩如鳌,故名鳌峰岩。
万佛塔建有七层,高塔门面向闽江,塔内装潢拥有金色合金组成的神龛,总共11800尊,每个神龛内供一尊佛像,金碧辉煌,造工精致,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檐口铁马微风吹动,发出悦耳的叮当铃声,每层宝塔的檐口装有带状彩灯,每当夜幕降临,灯火通明,色彩缤纷,万佛塔高大的雄姿在夜色中显露无移,备见华美。
万佛塔四周遍植菩提树,蕴含着至高无上的佛理。有诗云:
泽里听钟鸣,齐敛禅心登佛塔。
鳌峰看潮涌,全凭佛手指秘津。
⑤【猴屿屏山寺】
屏山位于猴屿村的东南部,因山间有一巨石,如屏拱立,得名屏山。南宋孝宗淳熙十年至光宗绍熙元年间,年近古稀的吏部尚书郑丙寄情于屏山的碧水丹山中,遂以岩为屏,倚山建寺,取名屏山寺。
绍熙四年,郑丙辞官归里,归隐猴屿,并在屏山寺的右侧筑碧玉轩,欣然写下了“长安回首远如天,解榻祗园百病痊。”的诗句。郑丙故后,屏山寺几经兴废,在清嘉庆十年,由郑氏裔孙重修,近年又由旅美里人杨水英女士发动海内外乡亲献资重建,使其重焕光彩,景致宜人。
从“左江风光”大门,横跨城潭公路进入雉堞状围墙,就进入山林耸翠、鸟语花香的秀安山境界,再拾级而上,可见山前有一巨石,其形若屏风,上镌“锦屏”二字。绕过巨石,攀上风光殊胜的洞天岩,即到屏山寺。
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小巧玲珑的“福德堂”,旁边一块如屏的巨石上写着“山涛海籁”四个大字,背倚着两座飞檐翼角、相对而建的两层建筑,分别是“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鼓楼、钟楼。
⑥【浮岐蒲竺寺】
蒲竺寺位于长乐区猴屿乡浮岐村上元寨100号,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的保福寺,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浮岐村,古名为葡移,元代从莆田移居此地,元之前住着倪氏和游氏,连江的倪氏先人也是从浮岐移居连江。可见浮岐的历史不是一般的久远。现在浮岐为福州著名的侨乡,已有近万名浮岐的乡亲在国外。
走进蒲竺寺山门,可尽览山中胜景,溪畔涧水潺潺,令人平心静气。寺院后山被称为“五百罗汉山”,一条蜿蜒的登山石道直通山巅,道的两侧供奉着数百尊罗汉石雕。石像布局独具匠心,以山势的高峻平缓,流泉大小、隙地面积,因地制宜,精心布局,自然景观与人工布景和谐统一。
⑦【长乐显应宫】
显应宫位于长乐漳港街道仙岐村六区222号,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历朝历代皆有重修扩建,清朝道光时期,是宫庙被风暴掩埋前的最后一次重修。在清朝光绪时期的一场海啸飓风之中,显应宫被狂暴的泥沙掩埋,这一埋便是一百多年。
直至1992年,五十多尊泥塑神像出土,这所近千年历史的古迹才重见天日,更为神奇的是,神像出土之时,各处飞来无数五颜六色的花蝴蝶,盘旋其上,久久不散。一时之间,“蝴蝶宫”的美誉不胫而走。
在明末长乐学者所著的《五杂俎》中,便记载了妈祖与蝴蝶的情缘:海上有天妃神(妈祖),圣灵,航海者多著应验,如风涛之中,附有蝴蝶双飞,夜半忽现红灯,虽甚危并获济焉。
数百年后,竟然应验如符契,实在令人惊叹不已。只不过,这一次,妈祖保佑的不再是渔民,而是曾奉祀自己的庙宇及众多塑像。
显应宫原为三进院落,后院于明朝时开辟为书院。泥塑神像出土时,仍旧按照百年前的格局摆放着,一进神殿中为海上女神妈祖、巡海大臣,二进为勾陈大帝、福建妇幼保护神陈靖姑。殿中原本高悬着的清朝嘉庆皇帝御赐的“愿愈应”金字匾额,落在了泥沙之中。
⑧【显应宫地宫】
显应宫又称大王宫。位于福州市长乐区漳港街道仙岐村六区222号。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即公元1138年,距今已有870多年历史。是国家3A景点。
显应宫约于清光绪年间因巨大自然灾害而湮埋于地下,从此匿迹。1992年6月22日,偶然发现古宫遗址而整体出土。人们现在看到的显应宫,是根据古建筑专家规划设计重建的。显应宫的地宫,原有神像、柱础、神龛等按旧定位保护,以供研究和观赏。
显应宫内的钟楼是通往地宫的入口,这里需要二次验票。进入钟楼验票后,顺阶而下,便可进入地下古宫观瞻。地宫的出口位于鼓楼。地宫出土的古宫仅见两殿。前后殿的门墙均保存完好。记载重修的石碑出土时是在前殿门墙的左边。进入前殿大门,前殿左边为妈祖神龛,右边为巡海大帝神龛。后殿正厅祀当地守境大王神祇,左偏殿为医药神祇,右偏殿为临水夫人。各尊神像及其基座均保留原位不动。
经文物专家考证,这里就是有800多年历史的显应宫。从《长乐县志》查知,显应宫曾被列为县内十五都的名胜古迹。当时显应宫俗称大王宫,因偏殿祀有妈祖神像,又称天妃宫。历经宋元明三个朝代,香火鼎盛不衰。那些神像属大王殿、妈祖殿、临水夫人殿、巡海大臣殿与马将军殿。专家断定,已发掘的遗址仅是显应宫的后宫部分,前宫尚埋在邻近十余户农舍之下。足见当年显应宫规模之大,气势之宏伟。
⑨【莲花山龙泉寺】
莲花山龙泉寺位于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沙京村莲花山麓,初名为西山寺。始建于唐末。
龙泉寺历经多次兴衰。五代天福年间,开拓其寺基。宋淳化年间,乡人潘宗捐资修寺,沿平年间,都有大规模修葺。明天顺初,寺田荒芜,寺院被毁坏,明万历年间,重新修复此寺,乾隆间,光后礼请黄檗智幢和尚、鼓山常明禅师入主,一时与福州鼓山涌泉寺、福清黄檗寺鼎足而立。
龙泉寺所以成为著名古寺,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仅其历史悠久,最主要龙泉寺是怀海的落发出家之地,怀海于唐兴元年弘法于江西洪州新吴县(今奉所县)百丈山,其对佛教最大的贡献是制定了《禅院规式》,这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其主要内容仍然成为寺院共同奉行的管理条例。
龙泉寺还与一些著名高僧关系密切,如清顺治年间,临济宗宗匠、福清黄檗寺隐元曾驻锡此寺,隐元后东渡日本,创日本佛教新派黄檗宗。
⑩【怀海法师纪念堂】
怀海法师纪念堂位于长乐莲花山龙泉寺内,百丈怀海为中国禅宗著名禅师,唐代禅宗高僧。本姓王,俗名木尊,福建长乐人,创立了《百丈清规》。
百丈禅师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禅宗清规制定者。因常住地为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称“百丈禅师”。
唐中叶后,旧教规戒律与禅宗发展冲突,怀海大胆进行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推进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极端轻视和排斥生产劳动,认为掘地、斩草、种树等活动都是“不净业”,僧徒若从事此类活动是违犯佛律的。而禅宗因为不依靠豪华奢侈的堂殿、经像、法物,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且自六祖惠能以来,许多开山祖师都亲自参加生产劳动。
就在旧教规旧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时,怀海大胆进行了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制定戒律。从组织体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保证了洪州禅的发展和繁荣。怀海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如果说道一从思想方面开辟了禅学新时代,那么怀海禅师则从实行方面保证了禅学的发展。
⑪【洋屿云门寺】
云门寺位于福州长乐区洋屿村鹤山。始建于宋嘉定元年。明永乐十年,郑和率船队下西洋驻长乐时,曾到云门寺修建法宇、雕塑佛像。现存建筑保留明代风格。
云门寺在洋屿云门山。旁有朱子祠,文昌阁。宋绍兴初,大慧宗杲禅师居山乐道处。嘉定间,始建寺。明永乐中,太监郑和重建。云门寺大殿为单檐悬山顶,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左右钟鼓楼均为攒尖顶。 后经清咸丰元年年重修。
现存的云门寺系明永乐十一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前施金重建。云门寺的文昌阁中,留有将军魁伦亲书的匾额一方,左书“云程捷步”,中书七律一首:“洋屿水操逢九日,云门古寺喜登临。天空海阔开生面,波碧山青惬赏心。大地晴秋明晓旭,满川清飒霜林畅。凭栏留恋怡情处,口号拈来马上吟。”
⑫【长乐城隍庙】
长乐城隍庙位于长乐区新民路26号,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五朝,历代重修达19次,至光绪年间止,有13任知县倡修,并撰碑立记。
2004年,长乐城隍庙进行第十四次重修,也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修缮,重修后的庙宇保留明、清的建筑风貌。正殿三进及后座,前有大埕、戏台,中有天井,中座七楹三间,前后座各三楹三间。规模宏伟,结构独特。庙宇正座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38平方米,不包括尚未重修的后座,观音殿、熊公祠,土地祠及偏殿 。规模之大,结构之精巧为福建省城隍庙之冠。
现城隍庙内保存的古迹有,明隆庆六年,知县蒋以忠修城隍庙前衢道记碑。明万历四十六年,长乐县重修城隍庙碑、城隍庙公地界碑。清光绪十七年,城隍庙田产移接碑。
⑬【葫芦山普济寺】
普济寺坐落于长乐市吴航北门公园葫芦山上,前揽太平古港之潮汐,背倚六平、首石之雄奇,左拥五马六鳌,右控金鸡白鹿,气势浑雄,风光绮秀,极目远眺,航城景色尽收眼底。
普济寺寺院布局严谨、巧妙,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法堂、藏经阁,两厢对峙,依序为放生池、钟鼓楼、客堂、香云楼、伽蓝殿、祖师殿、僧寮、阅览室、香积厨等。屋盖为黄色琉璃瓦,飞檐钩角,古朴典雅。寺内空旷处,罗列着各种石制的灯、塔与四季常开的各种奇花异草,相映成趣。于古朴之中又不失清新,于肃穆中逾显尊严。近年来,海内外各界人士慕名前来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众皆赞叹此为参佛圣境、旅游胜地。
⑭【灵感天王寺】
天王寺,在吴航西关村,倚山面江,左有六平山,右有金鸡山,面向马江,风景宜人。唐大中七年始建,里人林舒舍宅为寺。
唐大中十一年,福建观察使杨发在寺旁书“寒岩”,“寒岩晚钟”系吴航十二景之一。寺内建有烟萝亭、望江亭、清心亭、乐寿台、松石轩、枕流轩等,嗣圮。寺周有“渔舟晚唱”、“清溪听泉”等七景。
有唐闽观察使杨发,宋宰相李纲、运判蒋之奇、县令董渊、闵希声,明知县潘府、闽中才子王恭等名人在这里留下名篇佳作或摩崖石刻。天王寺经历代重修。民国10年寺及佛殿毁。1989年以来,乡人和侨胞踊跃集资,重建山门、大雄宝殿、观音阁等。
⑮【长乐圣寿宝塔】
圣寿宝塔又名三峰寺塔,位于福州市长乐区吴航街道南山。宋绍圣三年始建,政和七年十月二十三日竣工。现为国保文物。
圣寿宝塔为宋徽宗祝寿而建,由长乐金峰华恩人林昂捐资和僧人景休募缘共建的,经历了二十一年才落成,据说为了寄托对被金人俘走的徽宗、钦宗二帝祈福之意,便将此塔命名为“圣寿宝塔”。
当年郑和下西洋,来到长乐,因厌恶亡国之君宋徽宗,故将塔名改为“三峰塔”,并手书匾额,可惜今已不存。三峰寺塔成了郑和登高俯瞰港口与船队的瞭望塔,也是出洋舟师进出太平港的航标塔。明弘治三年,长乐知县潘府改名为雁塔。圣寿塔是研究宋代建筑石雕艺术的珍贵实物。
三峰寺塔造型优美,雕镂精致 。为石构仿木楼阁式建筑,塔高27.4米,七层八角。塔内拱顶空心,内设曲尺形石阶,第一层一面开门,二至六层两面开门,第七层四面开门,可供游人四面远眺。塔基须弥座,转角刻大力士,八面环饰狮子、牡丹等石刻图案。
⑯【南山国公庙】
国公庙位于福州长乐区南山民主街78-8号。始建于清代,历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及光绪等朝多次修葺扩建而略具规模。
现因旧址拆迁,而新建于长乐东南面的南山半山文化景区内。国公庙依山而建,这里庙宇相邻,错落有致,红墙壁瓦,绿树荫郁。远处望去与圣寿宝塔相映衬,是长乐南山古迹寺庙的集中地。
国公庙庄重而瑰丽,石额镌题“国公庙”,大殿均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山墙,梁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庙内天井设计独到,二十八根立柱嵌挂金字黑底匾额。两根檐柱则不着地而置于左右两大拱枋处,在同类建筑中颇为少见。
其建筑装修除普遍使用各类雕镂精致的木雕以及灰塑绘画等装饰外,庙内檐廊梁架均遍饰着精巧细腻的花卉及人物故事。
据说:明清时期国公庙是福州地区打铁行业的师傅庙,所祀国公即唐鄂国公尉迟敬德,相传出身铁匠而发迹。该庙是福州地区铁业神诞活动及祭祀祖师的重要场所。也是比较罕见的地方业内神祇庙宇之一。
原来旧址庙前建有戏台及大地堂,即为演戏以人神共乐之用。今庙内神龛神像及部分祭礼祀器具均为旧器,为研究地方铁业神祇的信俗文化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实物。
⑰【德成岩禅寺】
德成岩禅寺位于长乐潭头镇溪上村后筹峰山中。德成岩又称德成精舍,原称月楼精舍,俗称德成岩、稠岩、筹岩,位于长乐潭头镇溪上村后筹峰山中,古代属方安里。
德成岩禅寺里的德成石室,内供一尊宋刻青石观世音菩萨像,其神态及衣褶线纹都十分精美,为德成岩镇山之宝。由于山景优美,加上诸多美丽的传说,所以香火鼎盛,千年不绝。石室中的清泉,甘冽甜美,泉水刚好自观世音菩萨佛殿底下而出,聚在殿前的水池里,用之则取而不竭,不用则满而不溢。
德成岩禅寺由林慎思创建于唐懿宗咸通初,宋时朱熹登筹岩赞叹林慎思“德成于此地”,即题“德成岩”,并“德成精舍”。宋乾道间,立为德成书院。德成精舍是长乐第一所古书院,德成岩也是长乐四大名岩之首。
⑱ 【锦鲤岩法王寺】
法王寺位于福州长乐潭头边兰村的锦鲤岩,始建于唐中叶,原名文峰禅寺。
边兰村以姜姓为主,始祖公辅(又名姜克佐),唐德宗时为宰相,后贬为泉州别驾,举家迁居泉州南安,一支后裔再迁边兰,已经千余载。全村座落于“飞凤落洋”优美传说的锦鲤岩风景名胜之中。
明初期,在旧址上重建文峰禅寺,后改名法王寺至今。整座寺院占地面积近四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规模之大,僧众之多为当时长乐北乡之最
法王寺至今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坐西朝东依山而建,殿宇层叠、巍峨壮观。沿中轴线依次有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十八罗汉、青石卧佛、毗卢殿等。衬着四周的绿树红花,蓝天白云,远望如蓬莱仙境。
边兰村古称枫林,地处等峰山东侧,旧属方安里。锦鲤岩一带枫林遍布,风景秀丽,岩石怪异。相传锦鲤岩曾经是明代文峰书院的所在地,是明朝永乐十年状元、人称“代帝祭天一日君”,马驿的读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