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词的概况

一、简述词的起源与发展

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里程碑,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着一代文学之巅峰。说起词,大家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宋词。但是词并非从宋开始,而是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什么是词?这里的“词”,是指一种文学体裁,是“调有定字,字有定声,句有定格”的独特的格律诗体。人们所说的“填词”就是指写这种别体格律诗歌。词起源于“曲子词”,而“曲子词”源自民间,俚俗乃是其天然倾向。在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词”记录被发现足以佐证。在隋唐之际发生、形成的曲子词,原是配合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歌唱的。“燕”通“宴”,燕乐即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演奏和歌唱者皆为文化素质不高的下层乐工、歌妓。这与现在我们玩儿的KTV是不同的。歌词所具有的先天性的俚俗特征,与正统的以雅正为依归的审美传统大相径庭。到这个阶段,努力摆脱俚俗粗陋、复归于风雅之正途,便成了词人们急迫而不懈的追求。而能把歌词改雅,把旋律改优的,只有文学素养高的,或精通音律的读书人。所以说:当文人介入于“曲子词”以后,才逐步的形成了有特色的,具文学性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体裁——“词”。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抒情性是词自带属性。所以我们在填词的时候要紧紧跟随自己的情感,抓住情绪的脉博,与之共振,理性要为感性服务。这一点与诗不同。诗言志,所以会对感情做一定的筛选、调整,以符合理想的要求。词是要直接、准确的把内心的波动表现出来,可以比做心电图吧,心电图仪是理性的产物,但表现出来的曲线却完全是感性的。词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开始称为“长短句”,“乐府”,“诗余”,等。

比如辛弃疾的词集就称为《稼轩长短句》,因为句子都是有长有短的。“诗余”的意思是词乃诗之余事,闲暇时候一为之。也有人出诗集的时候把词附在后面,称之为“诗余”,就是个小尾巴了。总之“余”的意思是不重要了,可有可无,纯属娱乐。

但随着词的发展和繁盛,成为了和律诗、曲及唐以前的乐府、古体诗、楚辞、诗三百、诗经等并驾齐驱的文体。诗三百指的是诗经,不是唐诗。在分类上是处于同一个层面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裁。南宋以后,大部分词的曲谱散失了,这些词牌也逐渐失去了歌唱性,词也因此与格律诗殊途同归,成了现在这样不能歌唱的歌词。词所体现的更多的是大众化的特性。俗并不一定就不好,因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就是俗。因为俗有一个含义就是风俗、习俗,也就是公认的、通行的认知。但是有一种俗是不好的,那就是恶俗,拿着肉麻当有趣,这是要避免的。实际还有一种俗也是不好的,那就是无趣。讲了个大白话,一个人人尽知的事情,没有内涵,没有发挥,没有议论,没有特色,白开水、温吞水,在点评中就称之为“白俗”,也是不好的。没有营养的事情我们也要避免。

古人对于格律诗创作统称为“作”诗;而对于词的创作就不叫“作”,而是“填”词。当然了,如果你本身是个音乐人,那就“作词”好了,也没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叫“填词”?因为词要受声律的严格约束。大家都知道的,古人填的词是用来唱的,所以不像散文那样可以自由书写。它的每一曲调(词牌)都有其固定形式,而这种特殊形式,是经过音乐的陶冶,有它整体的结构,不容任意破坏的,否则唱出来就不协调、不好听了。所以填词也叫“倚声”——倚声填词。也就是说,是先有了曲而后再根据曲来填上词,故词学爱好者对此也称为倚声学。作者所要表达的起伏变化的感情必得和每一曲调的构成,轻重缓急和节奏关系相应。这种“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读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的严格的音乐性,决定了它只能是“倚声填词”。

“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所习用的词曲名称。为什么不能倚声了呢?因为失传了。关于失传的原因,有很多说法了,我认为都未必真实,反正是失传了,现在已经不能唱了。说句题外的,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武汉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通过研究出土的编钟等古乐器,找到了古乐的音律基准,从而破解还原了白石工尺谱。说来遗憾,发现那些音乐并不怎么好听。所以说呢,曲谱失传了也未必是坏事,因为没有了可唱的曲子,反而使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词的文字本身,到达另一个天地。

另一方面说,有生命力的东西,不管怎样经受摧残都是能够活下来的。书归正传,当词已不能唱了,如何来倚声呢?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足够多的优美的范例词。分析这些词在每个位置上用的是平声,还是仄声,还是入声,也就是通过大数据去总结,就形成了现今通行的词谱。由曲谱演变成词谱。还有些同样词牌而字数或句式不太一样的,就形成了众多的“变格”。所以,我们填词时不能说是“倚声”了,而是“倚字”。词谱该平时自己就填平,词谱该仄时自己就填仄。总之,填词不可以随意由手,因为那样会闹笑话的。

二、词的语言特点与风格

词的语言特点和风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能分开的,怎样的语言决定了怎样的风格。

1. 含蓄 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灵活多变的表达形式;唯美空灵的艺术境界;雅俗兼容的深厚内涵构成了词上不类诗、下不类曲,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这种艺术风格,是要凭借词的含蓄蕴藉的语言来体现的。含蓄,就是不能直说,表达的不能过于直白,词出侧面,用客体来表达主体。欲说还休,犹抱琵琶半遮面,虽然没有直说出来,但要让人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这就是含蓄。也就是古人说的“词贵曲”。曲婉含蓄,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来“不说而说”,类似于道家的无为而为。

含蓄与隐晦又有所不同,隐晦是初学者为了含蓄,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什么是隐晦呢 就是谁都看不明白,这就不是含蓄了。含蓄的语言和风格,我们一般就归结为是婉约派。婉约派的特点,内容侧重儿女情长;词的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和谐婉转,语言含蓄圆润,具有一种柔婉之美。我们也是经常以婉约词创作为主,那么怎样才能含蓄呢?

学过诗的都知道赋比兴三种方法。在词中,用赋的方法很少,其原因在于,赋法就是平铺直叙,而婉约词恰恰忌讳直说。多用比、兴二法,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兴就是说你的情,要借助造景、造境来表达,大家注意:在这里用了一个“造”字,这说明词中的景,未必是真实存在的,或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升华的。也就是说,词中的景不是写实的镜头,而是用唯美的思维PS成的空灵深远的画面。比呢?借物以寓其意,还是不能直说。要把你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事物的类比,来加以体现。

下面来看一首词:行香子·天与秋光 作者 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这首词的起拍--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情伤二字,为全篇定下了基调。但是如何情伤的,小李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用了“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和“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只是用了视觉、听觉、感觉,来表达那种缠绵悱恻、婉转凄美的情怀,这就是含蓄。

2.直白。这里的直白指语言直白质朴,不事雕琢。感情表达直率真诚,直白的语言风格多见于豪放派词人的作品。苏东坡、辛弃疾开拓了这一路的词风,将豪放词的内容和意境都有所扩大。“以诗入词”,将诗所擅长表达的内容带入词中,以痛快淋漓、直抒胸臆作为表达的目的。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当时也遭到了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人的反对。但从后世的效果看,“以诗入词”,扩大了词的表达范围提升了词体的地位,使之成为一种与诗并列的文学体裁,功不可没。

豪放派这一类风格,也受到了后世词人的喜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豪放派的题材广阔,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虽然词大多婉约,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付诸吟咏,到底是豪放好还是婉约好,没有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把心绪宣泄出来就好,在本质而不在于词的形式。婉约和豪放也是因事因时因人而异的,并无绝对分际,也无好坏高低之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能够自然妥帖的表达自己情感的就是最好的。

但是豪放派并非都要金戈铁马才成为豪放派。豪放派里面表现的旷达,洒脱,不羁,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此词表达方式肆意大方,体现了以苏轼为主豪放派的表达维度。

3.清新自然 。这一类词的语言和风格介于豪放和婉约之间,语言以平易清新为主,内容多以反映社会生活、个人情怀、自然风景为要。追求自然、清新、淡远、闲适的风格,与田园诗相似。 如辛稼轩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这一类词,后人多以表达生活化的内容,开拓了词的表达空间,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几乎可以与婉约、豪放鼎足而三,我们当代人学词,不可不重视。

三、常见的与词相关的专用名词概念简介

(一)词牌:

词牌:填词用的曲调,也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蝶恋花、菩萨蛮、西江月等。词牌的来源大致有这几个方面:

1、有的是乐曲的名称,或是古时教坊为歌词谱成的曲子的名字,如《菩萨蛮》、《西江月》、《松入风》、《蝶恋花》等;

2、有的是摘取早先名人名篇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的名字,如《忆秦娥》、《忆江南》、《如梦令》等;

3、有的是词人按词的内容为词取的题目如《踏歌词》、《渔歌子》、《抛绣球》、《浪淘沙》等。

后来人们按词牌格式填词,词的内容与词牌的本意已没有关系了。一首《蝶恋花》可以完全不讲蝶,不讲花;一首《渔歌子》可以完全不讲渔,不讲歌。

到了宋代,词人填词时,在词牌下面,往往注上词题,或是写上短序,反映词的内容。例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在词牌下面注'赤壁怀古'。这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在《毛泽东诗词集》中收集的30首词,除《十六字令》三首外,其余每首词牌下面都有词题,如《贺新郎 别友》、《沁园春 长沙》、《菩萨蛮 黄鹤楼》等。也可先写词题,后面写上'调寄'某某词牌,如:《黄鹤楼调寄菩萨蛮》。

词牌前后注不注词题,由作者自定,没有定规。作者认为需要注就注上,认为'朦胧'、'含蓄'点好,也可以不注。一般作了短序的,就不必再作词题,否则就显得累赘。温馨提示】对于初学,强烈建议写上词题,可以做为一个指南针,时时提醒自己,管住思路不要天马行空。同时也是一个取景取意的标尺,减少信手拈来的机会。其实每个作者内心都是有个题目的,只是没写下来而已。

有的词牌,同一格式有几种名称,例如《临江仙》,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这些词调名称虽不同,格式却是一样的。还有许多词牌有若干变体,即词牌名称一样,但彼此的段数、句数、字数、押韵和平仄不完全相同,例如《南歌子》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26字,平韵;双调52字,又分平韵、仄韵两体;《木兰花慢》有6体,都是106字,但每一体都有两三个句子组合不同;《定风波》有99字、仄韵体,有62字、平仄韵通叶体。所以在《词律》、《钦定词谱》等书中,收集的词体多于词调。

(二)词谱、填词:

1.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也就是平仄格律公式。

2.填词:“填”,即依谱填写之意。按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等要求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三)阙/片、过片、准备过片和煞尾

1、阕,是诗词的“段”落。如上阕就是上段,下阕即下段。有时候一首词也被称为一阙词。片,也是词的段落,如上段就叫上片,下段就叫下片。

2、起句/起拍,一首词开端一句叫做起句;也叫首句,开端一韵(开头到第一个韵字,即第一韵句)叫做起拍。

3、准备过片/歇拍,上片的最后一句叫准备过片,也叫歇拍。有收住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

4、过片,是下片的开头,即下片的起句。它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也称“过变”、“换头”。准备过片跟过片内容要紧密联系,不可断裂。

5、煞尾/结拍,一首词末尾一韵叫做煞尾,或者结拍,具有收束全篇作用。

(四)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1.单调,即词只有一段,如一些小令《忆江南》等。

2.双调:是指词有两段落,大多数词都是两片。

3.三叠、四叠:指词有三个、四个的段落。这是词的一种体式。篇幅较长,节奏较慢,分为三段的词叫做“三叠”,四段为四叠。

(五)肩头句、肩头对:

1.肩头句:词中一个七字句间有顿,上三下四,这样的句子叫肩头句。例如:溯红渐、招入仙溪,就是肩头句。

2.肩头对:两个相邻的肩头句组成了对句,就是肩头对。如: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南宋吴文英《莺啼序 残寒正欺病酒》)

(六)双拽头

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三叠,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叫双拽头。看成是第一段和第二段相并列的两根绳子,拽着第三段这个脑袋。这就是“双拽头”。

(七)小令、中调、长调

按一般的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是“长调”。最长的词达240字。(虽有争议,但多数认可)

(八)令、引、近、慢

1.从词有关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长短篇幅来看:

在唐、五代至北宋前期,对字句不多的词,称为令词。在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对不长不短那种词的形式,称为“引”或“近”。明朝人开始把令词称为小令,引、近列为中调,慢词列入长调。(此种是多数人看法)。

2.从内在意义来看:令词的名称当来自唐代的酒令。因唐人于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作酒令,遂称为令曲,又称为小令。唐五代的文人词大部分是令曲。引,本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它和歌、谣、曲等是同样的意思。唐宋大曲中的名目有“引歌”一类,它的次第是在大曲的首段“序”或“散序”之后,也是属于大曲的先头部分。称为“引”,也就是在歌前带领的意思。近,又称为近拍,近词和引词一般都长于小令而短于慢词,所以后来又称它们为中调。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慢曲子大部分是长调,这是因为它声调延长,字句也就跟着加长。除以上介绍的,此外还有:如摊破、减字等等。

四、词的韵部,以及词的押韵方式,下面先看词的韵部

1、词的韵部

词韵不象诗韵。在科举时代诗韵是由朝庭颁布或认可的,所以近体诗一律要求押本韵,不得出韵、落韵。词与科考无缘,而长期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词人填词用韵只要求唱之上口,听之顺耳,凡韵母相同相近的字都可以通押。词用韵很宽,没有作诗那么严格的要求,有时还“随其口语”受方言方音的影响,韵域更宽。宋之前没有词韵的专书,明清两代有不少研究词韵的学者,根据唐宋著名词人的押韵情况,将诗韵加以归纳分类,出了不少词韵专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直到现代,人们仍作为填词用韵的根据。

《词林正韵》把填词能够通用的诗韵韵目(也就是《平水韵》的韵部》合并在一起。把平上去三声合并为十四部,入声合并为五部,共划分成了《词林正韵》十九部。《词林正韵》原书用《集韵》标目,分类繁多,标目中有僻字,下面我们用通行的《平水韵》标目,介绍词韵十九部。据王力教授考究:“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其实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与第十四部相通。”这说明词的韵域是相当宽的。

上海古籍出版社《诗韵新编》以普通话字音为标准,分为十八部。按其通押情况,平上去声正好合并为十四部,与《词林正韵》大致相似,其中某些上声、去声字,今音同中古音有差异,但同为仄声,通用没有问题。至于入声字,该书分别列在麻、波、歌、皆、支、齐、姑、鱼等八个韵目后面,其中麻、波、歌、皆通用,支、齐通用,姑、鱼通用,只有三个部。填词用入声押韵,有的十五、十六部通用,有的十七、十八部通用,也只剩下三部,《诗韵新编》与之相符。前人填词用韵也有的象古体诗那样,凡入声字皆通用,《诗韵新编》也注“八个入声韵部一律通押”。初学者也可以《诗韵新编》作为填词用韵的备查书。但最终我们还是以《词林正韵》押韵为好!

2、押韵方式

词的押韵方式比诗复杂,而且变化很多。大约可分下列十一类。

(1)一首一韵的:和近体诗的押韵方式相同,一韵到底,这在词中居大多数。如《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韵),衡阳雁去无留意(韵)。四面边声连角起(韵)。千嶂里(韵),长烟落日孤城闭(韵)。浊酒一杯家万里(韵),燕然未勒归无计(韵)。羌管悠悠霜满地(韵)。人不寐(韵),将军白发征夫泪(韵)。”(范仲淹)

这首就是押的《词林正韵》第三部仄声韵。【一部韵中又平仄两分的】初学者注意。

(2)一首多韵的

如《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1,寒山一带伤心碧1。暝色入高楼2,有人楼上愁2。

玉阶空伫立3,宿鸟归飞急3。何处是归程4?长亭更短亭4。”(李白)

用两仄韵两平韵,这在词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首词用韵最多的要算《离别难》:宝马晓鞴雕鞍,罗帷乍别情难。那堪春景媚,送君千万里。半妆珠翠落,露华寒。红蜡烛,青丝曲,偏能勾引泪阑干。良夜促,香尘绿,魂欲迷,檀眉半敛愁低。未别,心先咽,欲语情难说。出芳草,路东西。摇袖立,春风急,樱花杨柳雨凄凄。”(薛昭蕴)其中,共用六部韵,交互错杂,最为复杂少见。

(3)以一韵为主,间押他韵的:

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此词即以平韵“楼”、“钩”、“秋”、“愁”、“头”五韵为主,间入仄韵“断”、“乱”二韵为宾。

(4)同一韵部平韵仄韵通押的

同部平仄韵,如“东”协“董”、“送”。“支”协“纸”、“寘”,“麻”协“马”、“祃”等。都称作“同部三声叶”。在词中最常见的,有《西江月》、《哨遍》、《换巢鸾凤》等调。

如《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来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

“霄”、“骄”、“瑶”、“桥”四平韵,与“草”、“晓”二仄韵,都同在第八部。这类平仄通协的词调,以平韵与上、去韵通协者为多,平韵与入韵通协者甚少。这是因为在宋词中入声韵往往独用,不与他韵通用。

(5)数部韵交协的:

如《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

此词即以上片的“手”、“酒”、“柳”与下片的“旧”、“瘦”、“透”相协,又以上片的“恶”、“薄”、“索”、“错”与下片的“落”、“阁”、“托”、“莫”相协。

(6)叠韵:如《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

叠二“流”字、二“悠”字。

(7)句中韵:

词体术语。又称“藏韵”、“短韵”。指在句中间用韵。一般诗歌韵文形式皆在句尾用韵,但词是一种新型的音乐文学形式,其歌词的内在音律,与曲调的外在乐律的配合,比之以往的诗歌韵文形式更为讲究,故有时也采用句中藏韵的方法。对此,宋 沈义父《乐府指迷》论曰:“词中多有句中韵,人多不晓。不惟读之可听,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不可以为闲字而不押。”又清杜文澜《憩园词话》卷一云:“宋词暗藏短韵,最易忽略。如《惜红衣》换头二字,《木兰花慢》前后段第六七句平平二字,《霜叶飞》起句第四字,皆应藏暗韵。”这些都是对宋词创作实践中句中韵规律的总结。此外,如周邦彦《满庭芳》“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首句开头两“年”字即与韵脚“椽”字叶韵,即为句中韵。

(8)四声通协。举各例平仄通协,只是举上、去协平的,此外还有入协上、去之例。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稼轩《贺新郎》词:‘柳暗凌波路,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又《定风波》词:‘从此酒酣明月夜,耳

热。’‘绿’、‘热’二字皆作上、去用,与韩玉《贺新郎 咏水仙》以‘玉’、‘曲’协‘注’、‘女’,《卜算子》以‘夜’、‘谢’协‘节’、‘月’,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词中四声通押,敦煌曲中已有。《云谣集》中有《渔歌子》(“洞房深”)一首,全首都是上、去韵,只有第三句“寞”字入声;又《喜秋天》(“芳林玉露催”)一首,全部是入声韵,只有末句“土”字上声。这二首可说是词中四声通押最早之例。但词中四声通押最多见的,是金、元人的词。

(9)平仄韵互改的:

(甲)平韵与入韵互改的。平、入两韵,本可相通,所以又可以互改。如李清照《词论》说:“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既押平声,又押入声。《玉楼春》平声,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这些是平韵改入韵的。另外又有入韵改平韵的,如《满江红》本押入韵,姜夔始改押平韵。他的《满江红》词序说:“《满江红》旧调用仄韵,多不协律。如末句云‘无心扑’三字(周邦彦《满江红》论):“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心扑”),歌者将‘心’字融入去声,方谐音律。予以平韵为之,末句云‘闻佩环’,则协律矣。”

所以我们写完词之后要读几遍,最好是带上感情的读,跟随词中的情感节奏来读,就会发现这些不协之处,然后可以用声音、声调来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字词,起码能够指示一个方向。因为所谓的律,并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仿生的,来源于自然的,所以我们要放松,置身于自然之中,去体会自己,体会声情,这才是最好的状态。

(乙)平韵与上、去韵

改平韵为上、去韵的,如:五代毛熙震有平韵《何满子》,北宋毛滂则改为上,去韵。又如辛弃疾《醉太平》,赵彦端《沙塞子》,杨无咎《人月圆》。

改上、去韵为平韵的,如:陈允平《永遇乐》自注:“旧上声韵,今移入平声。”又《绛都春》自注:“旧上声韵今改平音”

此外如吴文英有平韵《如梦令》,平韵《借黄花慢》;陈允平有平韵《祝英台近》;晁补之有平韵《尉迟杯》;赵彦端有平韵《五彩结同心》,这些词调本来都是押上去韵的。

(丙)入韵改上、去韵

改入韵为上、去韵的,在宋词中甚少,如《霜天晓角》,本协入声,辛弃疾、葛长庚、赵师侠三人却填作上、去。姜夔《疏影》本协入声,彭元逊改名《解佩环》,则改协上、去。不过这些都是前人偶误,不是通例。

(10)平仄韵不得通融的

有些词调平仄韵决不可通融。

(甲)、限用平韵的词调有:《十六字令》、《南歌子》、《渔歌子》、《忆江南》、《捣练子》、《浪淘沙》等等。

(乙)、限用仄韵的词调有:《如梦令》、《归自谣》、《天仙子》、《生查子》、《醉花间》、《点绛唇》等等。

(丙)、有些词调可以押平韵,又可以押仄韵,但若押仄韵则必须是入声、不可用上、去声。如《霜天晓角》、《庆春宫》、《忆秦娥》、《庆佳节》等等。

(11)协韵变例

如辛弃疾有《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一首,每句韵脚用一“些”字,而在其上一字押韵。

(0)

相关推荐

  • 宋词韵脚用同音字

    宋词韵脚用同音字

  • 怎么学词的格律(2)

    近体诗是格律诗,词则具有更高级.更复杂.变化更多的格律. 近体诗的句子只有五言.七言两种,词的句子从一个字到十一个字.近体诗的格式,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各有四种(排律是律诗格式的延长,故不另计),合 ...

  • 万泉河文学社词学第三讲 词的押韵•审词牌•如梦令

    一.词的韵部 关于词的韵部,并没有正式的规定.词韵不象诗韵.在科考时代诗韵是由朝庭颁布或认可的,所以近体诗一律要求押本韵,不得出韵.落韵,词与科考无缘,而长期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词人填词用的韵只要求唱之 ...

  • 宋词第4讲

    宋词第4讲 词的对偶 第四讲 词的对偶·倚声填词·<浣溪沙> 今天的内容从词的对偶开始交流. 一.词的对偶 词的对偶与律诗不一样.词调绝大多数都是长短句,只有相邻两句字数相等才能对偶:词调 ...

  • 2019河北最新导游词—承德概况

    河北承德概况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们到承德来旅游!承德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座现代旅游城市.它以自己独有的丰厚的历史遗迹,无限的文化底蕴,以及壮丽而秀美的自然风光,以旅游为纽带,将五湖四海 ...

  • 词曲的发展和词的概况

    浦江清    宋代文人在韵文方面,也可以说在诗歌方面,另外开辟了一个园地,就是词.词是以抒情为主的小曲.入乐歌唱的.歌曲是最能抒情的,无论合唱的歌.独唱的歌强烈地抒发人的感情.合唱的抒发了集体的共同的 ...

  • 明十三陵概况及神道导游词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十三陵概况及神道导游词,欢迎参考!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 ...

  • 踏雪寻梅词苑(201)

    心相印手牵手 (五步) 杨钰莹 画堂春    暮春闲书 文∕踏雪寻梅 蒙蒙丝雨落枯池.柳枝摇曳林霏.鸟声清脆又娇啼.每盼人归. 小饮三杯不醉,约来览赏香枝.林间漫步沐春晖.意在相知. 蝶恋花    次 ...

  • 为什么南京方言和云南方言里那里多相同的词

    这段时间在头条上看到有人讨论云南汉族迁移的讨论,我觉得很有意思,也看了很多评论.里面很多人都能通过族谱或者口口相传准确的说出自己的祖籍是什么地方,我今天想从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说一下,就是云南方言和 ...

  • 近义词

    近义词 [jìn yì cí] 近义词 [jìn yì cí] 释义 意思相近的词 例句 一之谓甚的近义词是一之已甚.

  • 2021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标志词系列

    [标志词与知识点] 新能源汽车生产 意义: ①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为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创造动力,保护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引导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促进汽车消费模式的转变,提高生活品质. ...

  • 100个易错常见词,你都能写对吗?快为孩子收藏吧!

    手机和电脑用得越来越多,有些常用字就因为我们对它太"熟悉"了,而忽视了它的写法,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用错了.下面这100个常见易错词,你都能写对吗?老师.家长快发给孩子自测一下吧! ...

  • 今日考点:初高中文言文生僻词“赍”的用; 今日文章:《聊斋志异》之《丁前溪》(第四部分)

    [第一部分] [每日考点,小小拓展]今日考点:初高中文言文生僻词"赍"的用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古文中生僻词"赍"的用法 赍 例: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j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