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6)
第二节 太阴病方证
三、痰饮咳逆、呕逆
太阴病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饮,饮引起咳逆、呕逆。
1、苓甘五味姜辛汤
【组方】: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25克)。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细辛、干姜温中逐饮,合苓、甘、五味治痰饮咳而胸满。本方证常见于慢性咳喘,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无表证,而属太阴里寒证者。
金匮·痰饮咳嗽病37: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从35条到39条谈支饮问题。35条、36条先从太阳太阴外邪内饮合病的小青龙证、苓桂五味甘草证谈起。服了苓桂五味甘草汤后,「冲气即低」者,指表解进入太阴,寒饮复盛而反更咳胸满,因去治冲气的桂枝,加驱寒饮的姜辛治之。干姜、细辛温而散,五味子温而益气,甘草健胃养液,茯苓怯水,故治咳嗽胸满攻守兼备。
2、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组方】: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分别25克、65克)。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这是上方加逐饮止呕的半夏,治苓甘五味姜辛汤证饮多而呕逆者。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咳而胸满、吐稀白痰、头晕呕逆。本方与苓甘五味姜辛汤方义基本相同,凡遇前方证多呕逆者即可用本方。
金匮·痰饮咳嗽病38: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注】:承接上条继续论述。服苓甘五味姜辛汤后,咳满止者,缓也。因细辛干姜为驱寒饮的热药,服后寒饮去,胃中燥,故渴。可是不久就不渴了,冲气复发者,说明心下支饮未去,非一击止病。支饮冲逆上迫,依法当冒(眩晕),冒者亦必呕,这里的“冲逆”不同于桂枝甘草汤的气上冲,而是寒饮往上迫,所以不用桂枝,而是加半夏,以去其水。
3、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组方】: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25克),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65克),杏仁半升(45克),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加杏仁,故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而有浮肿者,以见头面、四肢浮肿为辨证要点。
金匮·痰饮咳嗽病39: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注】: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后,水饮去而呕止,并不是说寒饮、咳逆、呕逆都好了,而是缓解了。但是却产生水饮外溢的浮肿证。水气在表本宜加麻黄以发之,但如果其人血虚,就不适宜加麻黄,于是改加杏仁。由本条可知杏仁有代麻黄以驱水气的作用。而整个方子基础还是苓甘五味姜辛汤,继续温中逐饮、以及治咳逆喘逆,半夏也不去,它也去水、止逆。
回顾金匮痰饮篇的“支饮”35条到39条,从太阳太阴合病的小青龙证谈起(35条),讨论了使用小青龙汤的后继问题,先是苓桂五味甘草汤,这还是处于太阳太阴合病阶段,然后进入太阴,继服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体现了经方体系辩证的细腻入微。
苓甘五味姜辛汤,是病入太阴后,气上冲缓解了,但咳还是严重,用细辛、干姜温中逐饮,合苓、甘、五味治咳而胸满;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多了呕逆,故加半夏;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多了寒饮外溢了,有头面、四肢浮肿,又加逐水汽的杏仁。总之这三个方证都用于无表证的急、慢性咳喘,但其中有细微差异。
请注意,仲景从35条到39条,举了一个环环相接的大型医案例子,但是我们绝不能理解成服了小青龙必须接着服苓桂五味甘草、苓甘五味姜辛......,那不过是仲景串起来阐述各方证差异的手段,实践中还是依据“有是证,用是方”原则。
4、生姜甘草汤
【组方】:《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生姜五两,人参二两,甘草四两,大枣十五枚。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生姜治呕,余皆健胃养正之品,此亦胃虚饮逆的治剂。本方证咳吐白痰而呕,胃虚纳差,咽干思水润,与白虎汤证烦渴引饮者大异,宜注意。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三):《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注解:胃虚饮逆,故咳唾涎沫不止,以是则伤津损液,因致咽燥而渴者,本方治之。
【注】:这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后世加上去的附方。肺痿是上焦津液虚、虚热的病,而这条的咽燥而渴,只是咽中干、思水润之而已,既与白虎汤证烦渴引饮者大异,也不是少阳的咽干,宜注意。所以咳吐白痰,胃虚纳差者用此方。方子四味药:人参、生姜、甘草、生姜 共同发挥健胃补津液的作用。此处有人参应该注意病人还可能有心下痞的情况。
5.皂荚丸
【组方】:皂荚(刮去皮,酥炙)八两。上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以枣糕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皂荚辛温,下水利窍,佐用枣糕以缓其峻猛,故治里虚寒饮阻滞而咳逆上气者。本方证用于急、慢性咳喘病吐痰多者。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7: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注】:有痰饮故时时咳吐浊痰,坐时饮气能舒,卧则饮逆气迫,故呈但坐不得眠。肺痿上焦有热,中焦饮有寒,咳逆上气为痰饮引起,注意该方证体现治疗次第,皂荚丸药性辛温,只是先针对寒饮,并不处理上焦之虚热,故这个方证属太阴。在去痰之后,再以它方证处理后续问题。
【插曲,下利案】:某,入夏染疫、髙烧,腹痛,下利后重,便意频频,大便日行30余次,所下血水色黑灰黯,其味恶臭。同时恶心,呕吐,水浆不食,最后所下仅为点滴血浆血水,坐厕不起。面色苍白灰黯,苔白根腻少津,脉细数。无表证。就医无果,诸医束手。病已危急。
分析:表证无。“高烧、恶心、呕吐、水浆不食”,有少阳证。“高烧、腹痛、下利、苔白根腻少津,脉细数”。脉细主津虚血虚,脉数主热,有阳明证。
案底:证属少阳阳明并病,是禁口痢。胡老与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并嘱两日内只食西瓜。七日证已,又调养数日康复。
讨论:1、本案容易忽视“高烧”,盯住“危急”判为太阴。
2、“水浆不食”指“不欲食”,不是“不能食”,故称“禁口痢”,是细菌感染的痢疾。
3、西医对这类案用杀菌。中医不从杀菌入手,而根据六经,从方证对应入手,救危为安。如果只判阳明,恐怕难治。判太阴则南辕北辙。
4、“苔白腻”一般断为寒湿,湿是肯定的,但“寒”有时却不一定,还要和它证合参。故胡老在某些场合说过苔白“有热”。本案“高烧”既有半表里热又有里热。
【插曲,下利案】:某,受凉后常腹泄,已三月不好,有时每日3-4 行,完谷不化,胃腹胀满,食后益甚,时有嗳气头昏,苔白润,脉细缓。
案底:太阴虚寒下利。医(胡老)与理中汤加味炒扁豆(健脾和中)、陈皮(止嗳气)。6剂证已。
讨论:这不是唯一方法。比如附子理中(即四逆合理中)亦可。或用时方接近的疗法。
【插曲,下利案】:某,下利久治无效。剧时日五六行,时时腹痛,肠鸣,口干,心下痞,苔白根腻,脉弦细。
案底胡老与半夏泻心汤加白芍(止痛)。
讨论: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都很接近,半夏泻心是基础方,另两个是变化。凡是胃肠炎上热下寒类的病,久而不愈,用此三方都有效。一般情况用半夏泻心汤,而饮较重、干嗳食臭、呕逆下利较甚者用生姜泻心汤,中气虚而烦、急迫者用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149条对半夏泻心汤叙述症状非常含糊,用“宜”而非“主之”,已经揭示其属于“一般”的意思。而另两个(157、158条)皆用“主之”,症状也清楚,可以体会。
半夏泻心汤是“老大”。半夏既开又降、开痞化结力强,而半夏伍黄连、黄芩、干姜辛苦寒热并用,突出了以开、泄、动为主要功效;人参、大枣、甘草为甘温守土之品主治中焦。
因用了半夏而认定半夏泻心汤证必有呕吐,乃“望文生义”。其实只要心下脘腹痞满而寒热虚实不显或寒热互结、虚实兼夹且无实结之证,有无呕吐,皆可施投半夏泻心汤。而另两个在此基础证上有各自特出症候。
生姜泻心汤本来治呕吐下利,吃药后反倒可能吐的更厉害,以及泻利更加无度,这不要怕,这是发挥作用而一时出现的状态。
【插曲,下利案】:患者先患发热头疼、往来寒热,医初以小柴胡汤愈之。几日后复病胸中痞满,欲呕不呕,大便溏泻,腹中肠鸣,脉紧数。
讨论:本案在泻心汤类方(包括黄连汤)中选择,瞩目之处,有“欲呕不呕”的上逆,配合脉数,上焦有热比较突出。
由于突出“呕”,因此用生姜泻心汤肯定是可以的。
问题在于,上焦热明显,黄连汤可否?三泻心汤以及黄连汤都可以!不过用哪个更精准?
因热容易生“烦”,似乎黄连汤与甘草泻心汤更好,但是黄连汤无黄芩且黄连量大说明什么?得先搞清楚!原来,黄连更加有利于解决“腹痛”!黄连清上热同时有治腹痛的作用,黄芩则没有,黄连同时治胸中烦热。因此,黄连汤与甘草泻心汤更接近。如果甘草泻心汤证又有腹痛,则可用黄连汤取代。
而本案并未提有腹痛。对于“烦”,也没有明显指证。故综合考虑,生姜泻心汤最佳。
案底:与生姜泻心汤二剂愈。
【插曲,下利案】:患者每于进食后约一小时,胃气上逆而泛恶吐酸,胸中憋闷疼痛;同时伴见腹痛肠鸣,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弦。
案底:刘度舟以黄连汤主之。五剂,尽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