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病、并病、坏病、痰病

合病

【 喻昌曰:合病者两经之证,各见一半。如日月之合朔,如王者之合圭壁,界限中分,不偏多偏少之谓也。】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 注 二条以有汗无汗,定伤风伤寒之别。盖太阳初交,阳明未至,两经各半,故仲景原文不用合病二字。然虽不名合病,其实乃合病之初证也。几几者,颈不舒也。颈属阳明,既于太阳风伤卫证中,纔见阳明一证,即于桂枝汤内加葛根一药;太阳寒伤营证中,纔见阳明一证,即于麻黄汤内加葛根一药,此大匠天然不易之彀率也。然第二条不用麻黄全方加葛根,反用桂枝全方加麻黄、葛根者,则并其巧而传之矣。见寒邪既欲传于阳明,则胷间之喘必自止,自可不用杏仁。况颈项背俱是阳位易于得汗之处,设以麻黄本汤加葛根,大发其汗,将毋项背强几几者,变为经脉振摇动惕乎?此仲景之所谓精义入神也。】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 注 二条又以下利不下利,辨别合病主风主寒之不同也。风者阳也,阳性上行,故合阳明胃中之水饮而上逆。寒者阴也,阴性下行,故合阳明胃中之水谷而下奔。然上逆则必加半夏入葛根汤,以涤饮止呕。若下利则但用葛根汤,以解两经之邪,不治利而利自止耳。葛根汤即第一条桂枝汤加葛根不用麻黄者是也。】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胷满者,不可下,麻黄汤主之。

【 注 两经合病,当合用两经之药,何当偏用麻黄汤耶?此见仲景析义之精。盖太阳邪在胷,阳明邪在胃,两邪相合,必上攻其肺,所以喘而胷满。麻黄、杏仁治肺气喘逆之颛药,用之恰当,正所谓内举不避亲也,何偏之有?】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 注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表证为多。阳明少阳合病下利,里证为多。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半表半里之证为多。故用黄芩、甘草、芍药、大枣为和法也。】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 注 上木之邪交动,则水谷不停而急奔,故下利可必也。阳明脉大,少阳脉弦,两无相负,乃为顺候。然两经合病,阳明气衰,则弦脉独见,少阳胜而阳明负矣。下之固是通因通用之法,而上受克贼之邪,势必借大力之药,急从下夺,乃为解围之善着。然亦必其脉滑而且数,有宿食者,始为当下无疑也。设脉不滑数而迟软,方虑土败垂亡,尚敢下之乎?】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讝语,遣尿。发汗则讝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汤主之。

【 注 三阳合病,五合之表里俱伤,故其脉浮大,其证欲眠,而目合则汗,中州之扰乱可知矣。此时发汗则偏于阳,而阳明之津液倍竭,故讝语益甚,将成无阳之证也。下之则偏于阴,而真阳以无偶而益孤,故手足逆冷,而额上生汗,将成亡阳之证也。既不宜于汗下,惟有白虎一汤,主解热而不碍表里,在所急用,然非自汗出则表犹未解,尚未可用。此证夏月最多,当与痉湿暍篇参看。按三阳经之受外邪,太阳头疼腰脊痛,阳明目痛鼻干不眠,少阳寒热往来口苦呕渴,各有专司。合病者,即兼司二阳三阳之证也。仲景但以合之一字括其义,而归重在下利与呕喘胷满之内证。盖以邪既相合,其人腹内必有相合之征验故也。后人于此等处漫不加察,是以不知合病为何病耳。再按少阳篇第九条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一条,其证全是太阳与少阳合并之病。但内无下利,其呕复微,即不谓之合病。心下支结,又与心下痞硬时如结胷者不同,即不谓之并病。乃知合并之病,重在内,有合并之征验,非昌之臆说矣。后人谓三阳合病,宜从中治,此等议论,似得仲景表邪未散用小柴胡汤,里热已极用白虎汤之旨,然未可向痴人说梦也。设泥此则仲景所用麻黄汤、大承气汤之妙法,万不敢从矣。】

并病

【 喻昌曰:并病者,两经之证,连串为一,如贯索然,即兼并之义也。并则不论多寡,一经见三五证,一经见一二证,即可言并病也。然太阳证多,阳明少阳证少,如秦之并六国者,乃病之常。若阳明少阳证多,太阳证少,则太阳必将自罢,又不得拟之为六国并秦矣。】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濇故知也。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讝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 注 按二阳并病二条,皆是太阳与阳明并也。上条证初入阳明,而太阳仍未罢,宜小汗。此条证已入阳明,而太阳亦随罢,宜大下。但上条之文,从前未有注释,兹特明之。太阳初得寒伤营之病,以麻黄汤发其汗,汗出而邪去,病不传矣。因汗出不彻,故传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阳明热炽,似乎当用下法,以太阳之邪未彻,故下之为逆,谓其必成结胷等证也。如此者,可小发汗,然后下之。设面色缘缘正赤者,寒邪深重,阳气怫郁在表,必始先未用麻黄汤,或已用麻黄汤而末得汗,所以重当解之熏之,又非小发汗而能胜矣,若是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也。毕竟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方是阳气不得越耳。短气者,因汗而气伤也。脉濇者,因汗而血伤也。汗虽未彻,其已得汗可知,其不怫郁又可知。所以宜更他药以小发其汗。更字读平声,与太阳中篇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互发,然则彼更桂枝汤,此更桂枝加葛根汤,并可推矣。】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胷,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十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脉弦,五六日讝语不止,当刺期门。

【 注 少阳之脉络胁,胁间并入太阳之邪,则与结胷证似是而实非也。肝与胆合,刺肝俞,所以泻胆也。膀胱不与肺合,然肺主气,刺肺俞以通其气斯膀胱之气化行,而邪自不能留矣。发汗则讝语,与合病木盛克土之意同。注谓木盛则生心火,节外生枝,反失正意。脉弦亦即合病内少阳胜而阳明负之互词,此所以刺期门随木邪之实而泻之也。】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 注 重申不可下之禁,与上条不可汗互发。】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胷,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 注 误下之变,乃至结胷下利,上下交征,而阳明之居中者,水浆不入,心烦待毙,伤寒顾可易言哉?并病即不悞用汗下,已如结胷心下痞硬矣,况加悞下乎?此比太阳一经误下之结胷,殆有甚焉。其人心烦,似不了之语。然仲景太阳经谓结胷证悉具烦躁者,亦死。意者,此谓其人心烦者死乎?】

坏病

坏病

【 喻昌曰:坏病者,已汗、已吐、已下、已温针,病犹不解,治法多端,无一定可拟,故名之为坏病也。坏病与过经不解大异。过经不解者,连三阴经俱已传过,故其治但在表里差多差少宜先宜后之间。若坏病则病在三阳,未入于阴,故其治但在阳经,其证有结胷下利,眩冒振惕,惊悸讝妄,呕哕躁烦之不同。其脉有弦促细数紧滑沉微濇弱结代之不同。故必辨其脉证犯何逆,然后得以法而治其逆。】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注 相传伤寒过经日久二三十日不痊者谓之坏病,遂与过经不解之病无辨,此古今大误也。仲景止说病三日,即五六日亦未说到,且此条止说太阳病,连少阳亦未说到,故谓桂枝偏表之法不可用,观下条太阳转入少阳之坏证,有柴胡证罢四字,可见此为桂枝证罢,故不可复用也。设桂枝证仍在,即不得谓之坏病,与少阳篇中柴胡证仍在者,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之文,又互相绾照也。岂有桂枝、柴胡之证尚未罢,而得指为坏病之理哉?故必细察其脉为何脉,证为何证,从前所误,今犯何逆,然后随其证而治之,始为当耳。】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讝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 注 两条文意互发,其旨甚明。叔和分汇,致滋疑惑。兹合而观之,乃知上条云桂枝汤不中与,则其所犯,要不离于太阳一经之误吐、误下、误发汗、误烧针之诸逆也。此条云柴胡汤不中与,则其所犯,要不离于少阳一经之误吐、误下、误发汗、误烧针之诸逆也。】

痰病

痰病

【 喻昌曰:慨自伤寒失传,后人乃以食积、虚烦、痰饮、脚气牵合为类伤寒四证,此等名目一出,凡习伤寒之家,苟简粗疏,已自不识要妙。况复加冬温、温病、寒疫、热病、湿温、风温、霍乱、痉、内痈、蓄血为类伤寒十四证,头上安头,愈求愈失。兹欲直遡渊源,不得不尽辟岐泒。盖仲景于春夏秋三时之病,既以冬月之伤寒统之,则十四证亦皆伤寒中之所有也。若诿之局外,漫不加察,至临证模糊,其何以应无穷之变哉?昌于春夏病中,逐段拈出,兹于三阳经后,特立痰病一门。凡痰饮素积之人,有挟外感而动者,有不繇外感而自动者,仲景分别甚明。挟外感之邪,抟结胷胁,三阳篇中已致详矣。此但举不繇外感之痰病,昭揭其旨,俾学者辨证以施治焉耳。】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胷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胷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诸亡血虚家不可与。

【 注 寒者痰也痰饮内动,身必有汗,加以发热恶寒,全似中风,但头不痛,项不强,此非外入之风,乃内蕴之痰窒塞胷间,宜用瓜蒂散以涌出其痰也。】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 注 寒亦痰也,此即上条之互文。上条辨非桂枝之证,此条辨不可发汗。盖痰从内动,无外感与俱,误发其汗,必至迷塞经络,留连不返,故示戒也。设兼外感,如三阳证中诸条,则无形之感,挟有形之痰,结于一处,非汗则外邪必不解,即强吐之,其痰饮亦必不出,所以小青龙一法,卓擅奇功耳。此言有痰无感,误发其汗,重亡津液,即大损阳气,其人胃冷而吐蛔,有必至也。】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胷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胷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 注 手足厥冷,与厥阴之热深厥深相似,其脉乍紧,则有时不紧,殊不似矣。可见痰结在胷,故满烦而不能食,亦宜瓜蒂为吐法也。合三条总见痰证可吐不可汗,合食积虚烦脚气四证论之,勿指为类伤寒,但指为不可发汗,则其理甚精。盖食积胷中,阳气不布,更发汗则阳气外越,一团阴气用事,愈成危候。虚烦则胃中津液已竭,更发汗则津液尽亡矣。脚气即地气之湿邪,从足先受者,正湿家不可发汗之义耳。奈何舍正路而趋曲径耶?】

本文转载自《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来自:寂寞在繁衍  > 《医学》

(0)

相关推荐

  • 落枕效验方——桂枝加葛根汤

    落枕效验方 --桂枝加葛根汤 出处 桂枝加葛根汤出自<伤寒论>,其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组成]葛根 四两,桂枝 二两,芍药 ...

  • 葛根汤方解

    医师简介 刘杰(刘丹)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执业医师,经方杰出传承人,现任遵义经方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经方分会常务理事,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术传承人,禅门医学龟山派传承人.刘丹中 ...

  • ​一、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之状。),反汗出(而)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原文14

    ​一.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之状.),反汗出(而)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原文14 [郑论] 按此条乃太阳风伤卫证. [阐释] 太阳风伤卫证,应用桂枝汤解肌.今增项背强几几一 ...

  •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15)

    我的中医人生(11) 作者:刘敏    2017年02月13日 草果是立化腻苔之妙药 中焦湿浊不化,舌易苔白腻而厚,平时我们熟知应用芳香化湿药,比如砂仁.厚朴.佩兰.霍香等.跟诊林师以来,林师常用草果 ...

  • 虚病痰病有似邪祟论.格致余论

    血气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若夫血气两亏,痰客中焦,妨碍升降,不得运用,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职,视听言动,皆有虚妄.以邪治之,其人必死.吁哉冤乎!谁执其咎? 宪幕之子傅兄,年十七.八, ...

  • 痰病论治

    ​方例:二陈汤<和剂局方> 1.组成:制半夏6-9克.橘红6-9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煎药时加生姜.乌梅. 2.功能:降逆化痰和胃. 3.主治与应用:湿痰引起的咳嗽多痰,呕吐恶心,眩 ...

  • 百病痰作祟,化痰有妙法

    中医学当中有一句俗语"百病痰作祟",证明痰在人身体当中的危害是很大的,那么什么是痰呢?是不是我们平时吐得痰,这里听我慢慢给你讲,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可吐出,故狭义的 ...

  • 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痰病经验

    国医大师周仲瑛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痰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学习,现将其临证辨治痰病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整理简析如下,供同道参考. 1.痰病之有形与无形 ...

  • 课徒短记——论痰病(适合专业人员阅读)

    <中医痰病学>这本书在八九年左右红极一时,仔细阅读此书是当时热血中医人的标配,年轻的也得有五十五岁,我是赶早的一批. 朱曾柏泛化了痰概念,但是确实有一些实践,据说曾经给太太用虫药致命(用虫 ...

  • ​朱曾柏:痰病学说--痰病的症状、体征特点】

    ​朱曾柏:痰病学说--痰病的症状.体征特点]  昊晟堂 2020-07-04分享收藏 论中医痰病学说--痰病的症状.体征特点 作者/朱曾柏 广义的痰.由于在发病方面广泛地涉及到肺.脾.肾.肝.&qu ...

  • 《论中医痰病学说》读书笔记 | 百病多由痰作祟

    偶然听到曾培杰老师谈到这本书,就买来看了.曾老师说过怪病从痰治,百病多由痰作祟.痰,从小到大经历了太多.一上火痰就多.一感冒后咳嗽,痰也多.这是朱曾柏先生所写的一本书. 概念 现代的医学专书,要研究这 ...

  • 百病痰作祟,化痰有妙法。

    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可吐出,故狭义的痰又称外痰.广义的痰指内痰,内痰的形成主要是机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途径和规律,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状的.有害的液体.这 ...

  • 朱曾柏论痰病(续):正确使用祛痰化痰药

    2018-03-30 中医书友会第1649期 I导读:本文为朱曾柏先生论痰病的第二篇,读完第一篇能够识别痰患后,谈的就是如何用祛痰药了.有些药用传统的分类眼光看,似乎不属于化痰药,但不要囿于书本,要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