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为什么厉害的人都在刻意避免
思维模型构建系列之一:真相错觉效应
思维模型构建系列之二:逆向思维
思维模型构建系列之三:幸存者偏差
科学美国人网站有篇文章谈幸存者偏差带来的危害,里面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看看那些亿万富翁。没有人会说,那是一个中了彩票的人。人们会说,我想听听那个人的建议。'
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的概念很简单,说的是人们一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或者说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通过选择的事物上,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它是一种选择偏见。基于这样的认知来做决策,往往会导致失败甚至是灾难。
它一直在我们生活中
我发现,不管是否承认,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犯过这个错误,最普遍的就是成功学。成功学的套路基本上是这样的,找一些成功的人,认真研究他们共同的特点,最后得出他们成功的结论是因为具有这个特质。潜台词就是如果你也这样,那么也能成功。
比方说比尔·盖茨、乔布斯以及扎克伯格这些成功人士,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点是辍学,于是很多人觉得自己也应该辍学去创业,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还有我们平常对学霸的理解,总觉得他们是因为非常努力而成绩优秀,老师也会经常把他们做过的某个努力点拿出来大肆宣传,但实际上,我认识的大部分学霸,并没有怎么努力,人家就是聪明,一看就会。而大部分成绩平平的人,可能比那些学霸更加努力。
在投资圈,这种利用幸存者偏差的现象为自己服务就更普遍了,只要自己的某个投资成功的赚到一点钱,他们会把这个项目和投资的理论大肆的去宣传,让大家觉得是因为这个理论而投资成功了。而事实上则是,利用同样的这套逻辑,他们投资的其它几十个项目可能都失败了,但他们是绝不会让你知道的。
背后原因
有些阅历后我发现,越来越多的认知与决策错误都来自这一偏差,其中一个因素是沉默的证据。我们只看到了看到的那一部分,而没有看到没看到的那部分,而看到的那一部分也是经过各种精挑细选的。
没看到的大部分成了“沉默的证据”,他们消失了,或者被我们刻意忽略了。就像我们有各种各样成功学方面的书籍、文章、研究等记录,但很少有失败学方面的,即使有,大众也很少有兴趣去关注。而这些消失了的证据,很可能才是影响决策的关键因素。
这种情况导致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大量塔勒布所说的“少数派主导现象”,也就是在任何一个群体中,只要有3%~4%永不妥协的少数派,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捍卫自己的切身利益,最终,整个群体的人都会服从于少数派的偏好和选择。
而更关键还在于,很多时候犯这种错误完全是无意识的,甚至利用这种偏差为自己服务的人也是无意识的,像研究成功学的人,很多是真正的在做研究的。
无法意识到,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就像我们写文章,经常会拿某些名人的案例来佐证自己的某个观点,大部分读者是欣然接受并且深以为然的,但事实情况可能是这个名人和这个观点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我们似乎太过于相信因果关系了,总觉得只要有某个因,就一定会出某个果。但事实上,某个因可能会产生多个果,而某个果可能也是来自很多个因,甚至某个果没有一点因的关系。
即使是因果律,往往也都搞反了,我们一般都是利用结果去找原因,通过一种事后决定论的机制,我们肯定会找到“原因”,但这个因是不是导致了那个果,其实是很难证明的。
正如塔勒布在《黑天鹅》所说:
我们的认知系统对于不出现在我们眼前或不引起我们情感注意的事物可能没有反应。我们天生肤浅,只注意我们看到的东西,不注意没给我们留下生动印象的东西。我们向沉默的证据发动了双重战争。
潜意识的推理机制(确实存在这样的机制)忽视沉默的证据,即使我们知道需要考虑它。不进入视线则不进入大脑:我们对抽象的东西怀有天性上的甚至行动上的蔑视。
在这种上帝视角看来,人类天生如此似乎已经无药可救了,不过我并没有那么悲观,认知到自己存在幸存者偏差,同时利用逆向思维,刻意的去避免,我认为应该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决策失误的,真正厉害的人都在刻意避免自己犯幸存者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