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法图》谈体味,用味,化味

根据“辛木、咸火、甘土、酸金和苦水”,用“辛、咸、甘、酸和水”分别一一对应代入《五行相生相成图》“木、火、土、金、水”,就可以得出《汤液经法图》,说明《汤液经法图》实际上就是《五行相生相成图》转换而来。

五脏各有体味、用味、化味,而以用味为主,肝、心、脾、肺、肾的用味分别是辛、咸、甘、酸、苦。

用味即功能,体味为物质基础,化味为母行的体味。

某脏三味之间的关系是:体味克用味,用味克化味,化味生体味。

如木行中用味辛化化水行(母)体味甘生成木行体味酸。

某脏之用味,其己克之脏之体味,其克己脏之化味,三者相同。

如木行中用味,是己克之土行之体味,又是克己金行之化味。

木生火长土化金收水藏,生长需基础,入体味,即酸入肝木,苦入心火;脾土运化靠用味甘,甘入脾土;收藏靠化味(母行体味),生成体味才能收藏,故辛入肺金,咸入肾水。

《辅行诀》以用味不足为虚,需补之,以用味过亢为实,需泻之,补泻都是针对用味而言。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软,以咸补之,苦泄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以甘补之,辛泄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以酸补之,咸泄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以苦补之,甘泄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致津液生也。

其中“补”选择的是用味;“泻”选择的是体味,因为体味能克用味,“急食”选择的是化味,因为化味能生体味。因此只要了解本草的五味属性,就能用来补泻五脏。

此外,《辅行诀》中的方子有特定的组方规则,需要用到二十五味药精。所谓二十五味药精,就是五行中复有五行,便有五五二十五种药味,如火中土(咸中甘)、水中金(苦中酸)等等,如果能把各种本草填入这二十五格中,用药就能得心应手。

1、《汤液经法》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用胜数。”天之五运和四时八节之气在地化生成“形”,而“形”的体用就会蕴藏着五运和四时八节之气,即“形”的体味和用味;也就是中医每味本草的“味性”,“味”是体味,“性”是用味。

2、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之五运反映在人身上的五大系统: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肾水,在《汤液经法图》中用“木、火、土、金、水”来表述人体的五大系统,而这五大系统也有体阴用阳,肝木体酸用辛、心火体苦用咸、脾土体辛用甘、肺金体咸用酸和肾水体甘用苦。

五大系统

肝木系统体酸用辛

肝木体味酸,酸入肝。

肝木用味辛,肝木功能是辛散,性温。

心火系统体苦用咸

心火体味苦,苦入心。

心火用味咸,心火功能是咸软,性热。

脾土系统体辛用甘

脾土体味辛,辛入脾。

脾土用味辛,脾土功能是甘缓,性平。

肺金系统体咸用酸

肺金体味咸,咸入肺。

肺金用味酸,肺金功能是酸收,性凉。

肾水系统体甘用苦

肾水体味甘,甘入肾。

肾水用味苦,肾水功能是苦坚,性寒。

3、人食入五味,归入五大系统作为基础,是体味,根据《汤液经法图》所示,“体味酸入肝体,体味苦入心体,体味辛入脾体,体味咸入肺体,体味甘入肾体。”,“用味辛入肝用,用味咸入心用,用味甘入脾用,用味酸入肺用,用味苦入肾用。”

4、人体五大系统各自的体阴用阳平衡中,体阴多用阳少,用阳多体阴少,达到阴平阳秘。五大系统在各自体用平衡的情况下,相互作用(相克)是通过各系统的“用”制约实现平衡,而“体”不直接参加,只是通过“用”来实现“体与体转换”参与制约(相生)。采用三种基本方法:补法、泻法和除法,其配伍根据病证选用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方法进行纠偏,达到阴阳平衡适应当时的气机。

补法为需补系统的用味体味化味且用味大于化味。

泻法为需泻系统的体味用味且体味大于用味。

除法为相邻系统的用味体味且体味大于用味。实际上除法也是泻法的一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