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育学之大猩猩的启示
十六、大猩猩的启示
桑代克把一只小猫关进迷宫,观察它如何逃出,由此得出结论:学习即试误。斯金纳把一只小耗子关进笼子,观察它如何学会按下机关获得食物,因此而提出了强化的作用。他们认为这就是学习的真相,动物与人大致相同。他们这一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在他们看来所谓学习就是在强化的作用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稳固的联结。
举个例子说吧,怎么让小孩子学会1+1=2。出示这个问题:1+1=?因此形成一个刺激。孩子面前摆着一堆卡片,上面有各种数字。孩子举起一个写着3的卡片,老师摇摇头;举起一张写着4的卡片,老师摇摇头。这一过程叫试误。终于,孩子举起那张写着2的卡片,老师笑了,给他一块糖。这就是强化。然后重复这一过程。每次他举起2的卡片,老师都奖励一块糖。最后,孩子形成了条件反射,看到1+1就会做出等于2的反应。学习完成。
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理解人的学习过于简单了?大约100年前,一个名叫沃尔夫冈·柯勒的德国人和你一样,他也认为不能这样简单机械的描述人的学习。于是,他也进行了一个实验,而这次他的实验对象是大猩猩:
苛勒把大猩猩置于放有箱子的笼内,笼顶悬挂香蕉。简单的问题情境只需要黑猩猩运用一个箱子便可够到香蕉,复杂的问题情境则需要黑猩猩将几个箱子叠起方可够到香蕉。在复杂问题情境的实验中,有两个可利用的箱子。当黑猩猩1看到笼顶上的香蕉时,它最初的反应是用手去够,但够不着,只得坐在箱子1上休息,但毫无利用箱子的意思;后来,当黑猩猩2从原来躺卧的箱子2上走开时,黑猩猩1看到了这只箱子,并把这只箱子移到香蕉底下,站在箱子上伸手去取香蕉,但由于不够高,仍够不着,它只得又坐在箱子2上休息;突然间,黑猩猩1跃起,搬起自己曾坐过的箱子1,并将它叠放在箱子2上,然后迅速地登箱而取得了香蕉。三天后,苛勒稍微改变了实验情境,但黑猩猩仍能用旧经验解决新问题(百度百科)。
如果你看过前面的文章,通过对比就会发现,苛勒的实验和桑代克、斯金纳的实验最大的区别在于,实验对象面对情境更加复杂,目的不能直接达。这就意味着不加思考盲目的尝试,就像小猫逃出迷宫、小耗子获得食物那样,可能无法解决问题。既然如此,学习还会发生吗?学习还能成功吗?
苛勒通过对黑猩猩上述问题解决行为的分析,发现黑猩猩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在初次获取食物的行为不成功之后,并未表现出盲目的尝试—错误的紊乱动作,而是坐下来观察整个问题情境,后来突然显出了领悟的样子,并随即采取行动,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这就是所谓顿悟。
他认为这才是人类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必须存在着思维和认知,这才是学习的真相。他们这一派被称为认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