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白建平作品
严父家风正我行
白建平(山西)
记得小时候家里,一顶大红躺柜上供着一尊观音菩萨瓷质像,观音端坐莲花瓣,一手持净瓶,一手中的柳枝作洒水状。观音像前放着一个铜质香火炉。逢时过节的爷爷奶奶会点燃三炷香插在香炉里,双手合十,紧闭双眼,嘴里念念叨叨一阵“保佑、平安……”等神神秘秘的话语后,便眉开眼笑地做活去了。
文革破四旧时,躺柜上的观音像和铜香炉让奶奶用红布里三层外三层包裹起来锁在躺柜里,代替观音像的是一尊毛主席石膏像。像的左右摆放着《毛泽东选集》和“红宝书”。
那个时候全民学习毛主席所写的《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三篇文章,文章通俗易懂,连一点文化都没有的农村大爷大娘,都能听得明白,记得清楚。“老三篇”对那个时代人们的影响,汇集成一句话,那就是做好人好事,不做坏人坏事。并且还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好人好事,什么是坏人坏事。对我们这些学校念书的孩子来说,老师也会要求我们把“老三篇”全部背下来,背不下来的老师会拿教鞭打手心。虽说那个时代老百姓在物质生活上缺吃少穿,但精神生活还是非常丰富的,学毛选、学雷锋,整个社会风气还是相当好的。
从懂事起,奶奶便常给我“叨啦”爷爷和父亲“拾银不昧”的故事。六十年代初期,父亲考中了五寨师范。开学时,爷爷赶着家里的毛驴,驮着被褥行李,到离家八十里外的五寨县城去报到。走在半道,崎岖不平的土路上有个骑自行车的人,颠簸中后座上掉下一个鼓鼓囊囊的包,丢包的人毫无察觉地蹬车扬长而去。牵着毛驴走在前面的爷爷朝着丢包的人喊了几声“掉东西了、掉东西了”,无奈那人骑车太快,没听到爷爷的喊声,转了个弯就不见人影了。爷爷和父亲拾起包打开,只见沉甸甸的包里装着一百块银元和一些单据。父子俩人惊在那儿,要知道那个年代一个银元银行兑换人民币大约是一元左右,一百个银元的购买力绝对抵得上现在的十万元。作为富农家庭成分的爷爷,经过土改的“洗礼”已经家道中落,当时奶奶身患风湿性关节炎,还是爷爷变卖了家中的一头大青骡给看的病,父亲上学的师范学校,有国家每月给予的助学金,才解决了生活费用的不足。此时面对路上这一包“天降横财”,父子俩毫不心动,当时怕银元被别的过路人看到,便把包掖到毛驴身上驮着的被褥卷内,站在原地等着失主返回。临近中午时分,从五寨方向的大路口冲过来一个满头大汗的骑车人,骑到爷爷和父亲跟前,跌跌撞撞地跳下车来,一脸慌乱焦急的神情,带着哭腔向爷爷问道:“大哥,过来的路上见到一个包了么?”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包的形状,爷爷和父亲从来人的衣着和神情中猜出这人应该就是丢包人。但还是不放心,毕竟包里装的是一笔“巨款”,待来人说出包里其它的东西,经过一一对照无误后,爷爷把包还给了他,并让他点点包里银元的数目。这人接过包,感激地要给爷爷下跪。爷爷慌忙扶起他,从他的口中得知他是县城信用社的一名工作人员,这些银元是他从乡下信用社调集上缴人民银行的。没想到包在自行车上没扎紧,加之路面颠簸,半道上掉了都没发觉。回到县城信用社准备移交时才发现连包带银元不知踪影了,当时他吓软了腿,差点跪在了地上。和领导汇报后,领导也是大吃一惊,责令他必须找回来,找不回来就自己垫上,不然就开除他公职。他当时连死的心都有了,抱着万分之一的希望,原路返回碰运气,没想到遇到了爷爷和父亲两位“拾银不昧”的好人,算是救了他一命。
这人看到爷爷和父亲赶着毛驴驮着被褥,问明了是爷爷送父亲去师范学校报到上学,便推着自行车和爷爷父亲相跟着来到他工作的信用社,把失而复得的银元办理了移交手续,引着爷爷和父亲去学校报了到。事后,还专门制作了锦旗送到父亲所在的学校班级,让父亲在还不熟悉的学校里“光彩”了一把。
父亲参加工作后,不管是在学校当老师,还是公社、商业局、水利局、食品公司、税务局当干部、当领导,每次回家,爷爷都要嘱咐父亲好好工作,与人为善,不贪不占,清白做人。
记得父亲负责筹建乡食品站时,包工头中秋节时瞒着父亲将一百个月饼送到我家,骗家里人说是父亲托他在城里买的月饼让给捎家里来的,母亲便分着让我们一人吃了一个。父亲回家得知真相后,大发雷霆,指责母亲随便收受人家的礼物。随后,拿着我们吃剩下的月饼又去供销社买了几个补齐给包工头退回去。最后,房子盖好验收合格后,那位包工头没受任何刁难顺利地收到了各项工程款,连连惊呼太意外了,逢人便称赞父亲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好干部。
父亲在水库工作时,一次我和母亲挑着四只我拔草喂养大的兔子卖到供销社。卖完兔子,我和母亲挑着两只空箩筐,来到父亲那儿。那天,父亲和水库的人驾船捕回好多鱼,晚上,鱼味飘香,县上来检查工作的一伙人在食堂里吃着父亲们捕回来的鱼,父亲只给我和母亲端来两碗清米汤、两个玉米面窝头和一碟酸菜让我们吃。第二天,我和母亲回时,父亲拿来一条鱼,让我们带回家给爷爷奶奶炖汤补身子。我高兴地接过那条还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揪了几片南瓜叶,扯了几根青草,把鱼包裹捆扎好,放到箩筐里。正要转身走,父亲扯着母亲的胳膊,向母亲要一元钱,母亲疑惑地看着父亲,父亲笑着说,给买鱼的钱啊,我还没发工资呢,身上没钱。母亲瞪着眼撇撇嘴,从卖兔子的钱里抽了一元递给父亲,嘴里嘟囔着,这么贵的鱼吃它干啥。
回到家里,奶奶看到我们带回的鱼,犯了愁,一家人谁都不知道鱼咋做。谁都知道,那个年代普通老百姓人家一年到头连猪肉都见不上几回,更别说是鱼了,把一条活生生的鱼做成一盘能吃的鱼真的把人难住了。无奈之下,只好出去院子里拔回一棵葱,加点盐,做了一条清水炖鱼。就那一条白水煮鱼,也让我们全家吃了个不亦乐乎,鱼骨头被嗍的一丝不挂,煮鱼的汤喝的干干净净。这么多年过去了,其间吃过多少种类的鱼,但每次都会想起小时候一元钱买回的那条鱼,那独特的香味和味蕾记忆至今想起来仍然让我垂涎欲滴。
记得那天吃鱼时,爷爷问母亲这条鱼是父亲让拿回来的还是......?我快嘴快舌地说是花了我卖兔子的一块钱买的,爷爷听了,紧皱的眉头才舒展开来。事后爷爷对我说,如果那条鱼是父亲不花钱拿回来的话他就不会吃一口的。爷爷说,好吃喝好穿戴谁也爱,但要用自己挣的钱买,别人的便宜不敢沾,公家的油水不可揩,就算穷死都不能拿不属于自己的钱财和东西。
我上学后,学习了周敦颐咏青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和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和释义,明白了做人就应该像青莲一样“清廉”,做事像白灰一样“清白”。懂得了为官者、有权者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金钱观,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到真正为人民服务上;也知晓了一个普通人,也要有自己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做到与人为善,助人为乐,邻闾和睦,孝亲敬友,清白做人。我也明白了当初爷爷奶奶在世时虔拜观音心存善念的用意了。两位老人在世时,一辈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格深深影响了我的家风传承。耿直善良的父亲秉承祖辈良好的家风熏陶,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都做到了不贪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真正体现了一个党员干部干干净净来,清清白白去的风格。淳朴厚道的母亲,孝敬老人,关爱邻里,任劳任怨,一辈子没有跟谁计较过,没有跟谁红过脸,更不用说吵架,跟所有的村邻亲戚相处的非常融洽,在村子里给我们家赢来了“好人家”的名声。
我参加工作时,爷爷奶奶已经去世。每次回家,饭桌上父亲都要给我上上“课”,时时不忘敲打我这个离金钱最近的“银行人”。他不仅关心我的生活、学习,而且对我的工作常常给予教诲,叮嘱我不义之财莫爱,不善之人莫交,公家的钱物不管啥时候都不能贪占,要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碾去岁月的尘埃,追忆先贤的伟绩。在我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中,我不忘祖辈和父亲对我的教诲,铭记善良俭恭让的家风传承,心存“观音莲”,做好善廉人。时时拜读千古流传的清廉故事,不忘敬仰廉洁从业的典范,以“只见火光烧阔屋,不闻风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为座右铭,行的端,走的正,一路清白到永远......
我的父亲只不过是万千人群中的普通一人,我的家风故事也不过是全国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家的真实写照,但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文明的代代传承,不论是封建旧时代还是伟大复兴中国梦时代,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青莲、“清廉”风格风范永远都不会过时。
这,就是我的严父的故事,这也是我的家风故事!
【作者简介】白建平,笔名清水浅白,山西省岢岚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金融文学》《金融文坛》《金融早报》《城市金融报》《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农民报》《山西市场导报》《忻州日报》《五台山》以及各文学公众号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300余篇。在各类媒体征文活动中获各类奖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