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鸣犊街道鸣犊镇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西靠少陵原,邻近白鹿原,东有浐河。5个村民小组,269户,1025人,耕地952亩。
鸣犊镇是一个古老的名镇,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传说,汉武帝狩猎返回时驾停现侯坪村(原名侯驾坪),问随行官员此地何名,此时一牛犊鸣叫,随行官回答“鸣犊”,汉武帝便称“好名”。由此“鸣犊”得名至今。
村中心有座古庙,据说建于汉朝,二层古戏楼至今还在。当时取名“城隍庙”,牌名至今尚存。鸣犊当时是汉代郡县制时万年县县城所在地,20世纪五六十
年代时为鸣犊公社所在地。
现该庙改为“法音寺”,为国家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每年农历三月初八、初九是庙会,也是夏忙前的物资交流大会,从汉代一直延续至今。寺庙前有一清泉,水质清净透彻。1995年据有关部门测定,泉水含有多种有益人体的矿物质。此地自然河一般都是由南向北流,而此泉水则是由北向南流。途径二十四道湾,可谓是鸣犊镇的一道风景线。
该村人为当地教育事业也做出了非凡贡献。现本村境内的鸣犊镇中心小学就是村人秦辅国老先生一手创办起来的。秦辅国,光绪三十四年七月生(1908年8月)生,1951年6月25日去世。青年时期曾在鸣犊私塾教书,后经营家中的杂货铺“德胜魁”并任鸣犊商会会长。热衷社会公益事业,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经常教育青少年“处世以德为本,居家以书为先”。1936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西安市的上空狂轰滥炸,西安德福巷小学由市区迁入鸣犊镇。当时由于没有校舍,只能暂借钟老寺的庙产给学生上课。秦辅国老先生见此情况后积极筹划,成立建校理事会并任理事长。东奔西走,筹钱捐物,学校于民国33年8月1日(1944年8月1日)落成,即名为鸣犊小学。学校落成时还给学校赠送了“泽施普教”的牌匾,并为学校购置了许多办公桌椅及教学用品。鸣犊小学的建成为后来鸣犊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5年2月24日,经原长安县人民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将鸣犊小学更名为长安县鸣犊区第一完全小学。后几经更名,现为西安市长安区鸣犊镇中心学校。
鸣犊街道,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地处长安区东北部。东邻炮里街道和魏寨街道,南靠引镇街道和蓝田县史家寨镇,西连大兆街道,北接灞桥区狄寨街道,总面积43.5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鸣犊街道下辖18个村(居),其中:1个社区、17个行政村 。2011年,鸣犊街道总人口38958人,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900万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2亿元,各类存款余额3.8亿元。
北宋、元、明记为鸣犊镇。
清设鸣犊仓。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曾设鸣犊区、镇、乡、联保等。
1949年,设鸣犊区鸣犊镇。
1951年,为鸣犊乡。
1958年,成立鸣犊公社。
1966年,改名东风公社。
1972年,恢复原名。
1984年,改设乡。
2001年1月,将马兴乡并入鸣犊镇。
2008年5月,撤镇设立鸣犊街道。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