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八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无唯不争,故无尤。

这一章老子以水作为物象,述说道。我说过,读《道德经》,应特别注意每一章开首的第一句话或第一个词,这第一句话或第一个词说的是事物,或者是人,也就是物象或者人象,你就可以知道,老子在这一章里,要借助这一物象来述说道了,或说道之体,或说道之用。但有一些章,比如说第一章,开首第一个词是道,第四章开首第一个词也是道,这表示的是老子要在这两章里,直接说道。

第八章第一句说,上善若水,我们就可以知道,老子在这一章里借助水这一事物,描述水的物象,从水的物象表达老子对道的所悟。我前面说过,道是一个玄妙的存在,它是无法用语言说得明白,并且道太大了,不可能用一句话概括得出来,只能用比喻说,并且道在天地万物的象里处处体现,所以,老子就用描述天地万物的象来述说道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去说道,有这样的好处,一是容易把道说得明白,因为,天地万物和人的形象,是我们都可以看得到,老子把我们都能看得到的象先说给我们,然后,再把他对这些象的所悟说出来,我们就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第二,这样去说道,把道的存在说得很具体,道是一种玄妙的存在,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无物不在,这也正是道存在的状态,具体的第二个意义是,道既然与万物相依存,必然地有其根本性,还有它与天地万物依存的物本性,比如说,道对于天地万物的化生化育,不管是对天地,还是对万物,是一样的道性,但与太阳相依存的道,除了这一根本的道性外,还有一个与太阳自性共依存的道之本性,这个道之本性,与道与月亮的依存之道是一不同的。再比如说草木,与草木相依存的道,除了它的根本道性之外,还有与草与木相依存的道之本性,因为草、木有其自性,道在与它们相依存时,就会以草木的自性具有与草木依存的不同本性。道的普遍存在,普及到每一事物的个体存在之象那里,想一想,要把如此普遍的道说明白,只能如此说。这个如此说,就是在万物和人之象中,选择最为典型,有代表性,就是说能代表一类事物,或最能体现道性和道之本性的物象来述说。

水,就是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典型性的物象。它最能体现道性和道的本性。下面,我们来看老子如何描述水这一物象,又是如何通过对水之象的描述,述说道的。

第一句在指出物象水是,先用上善两个字对水给予了一个肯定。有人认为,上善这两个字,指的是有一定修养的人,我认为这个解释不确切,因为,这样理解,这一章所说的象,应该是人象,说的是上善之人。可从这一章的后文看,老子所描述的都是水,所以,不能这样理解。那么,上善在这里应该如何理解呢?

上,意思是至高无上,是说,水,具有最好最完美的道性,善,是好的意思,好,当然就有完美的意味。这一句是说,在万物当中,最具有完美道性的是水。这也是老子为什么会《道德经》第八章里首先拿水为述说道的一个原因。前面七章,虽然也有物象的述说,但都是对道之体和道之用的总纲说,从第八章开始,老子开始用具体说来述说道。水是老子选择的第一个具体说道的物象。

老子接着说水为什么是上善之象。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先来看看水是否具有这句话所说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想想老子描述水的利万物,和不争的自性,真是如此。然后,我们再来看水的利万物和不争是否具有道性,这也很容易想明白,天地万物,都具有这样的道性,天地万物,它们的存在,都有利他物的共性,并且,天地万物各不相争,太阳和月亮争吗?生长在一起的两棵草争吗?不争。再来看它们相互利他,先是大利,草可以光合,光合是草的自性,光合利大气,利天地的清净,草的自性之象,草叶,可供食草动物食用,草根,利大地的存在。我们想一想,天地万物,榜样都具有利万物而不争的道性。这么说,利万物,不争,就是道性。

然后,老子又说,处众人之所恶。如果说,利万物,不争,是水与别的事物共有的道之本性,那么,处众人之所恶,则完全是水的自性。水所处的地方,是别的事物不愿待的地方。我们不要把众人按字面理解,指的是我们人,恶,表达有情绪义,只有人有恶的情绪,其它万物可以说都没有恶的情绪,其它万物只有道性,没有情绪。但万物有自性,比如说,鱼在水里活,这是鱼的自性,你把鱼弄到地上生活,它就活不了,鱼的这种自性,也可以叫恶,就是说,鱼不愿意或者说不能生活在地上。水则不一样,别的事物,都有自己愿意和不能不待的地方,水则是哪儿都可以处。水不择所处。想想吧,道与万物共依存,水的不择所处的自性,是不是道性的最好体现。

所以,老子说,故几于道。就是说,水的上善自性,几乎就是对道性的最完美的体现。

下面,老子从七个方面,描述了水体现道性的自性之象。

在这七个方面,老子都用一个善字来描述。这个善,指的就是上善之善,意思是对道的最完美的体现。这样解释,就容易理解,老子这七句话所说的是什么。

居善地,指的是,水所处的地方,最完美地体现了道;心善渊,是说,从水的如渊一般的胸怀看,最完美地体现了道;与善仁,是说,从水对一切事物的仁厚看,最完美地体现了道,言善信,是说,从水的言之诚信看,水最完美地体现敢道,这里的言不好理解,水有言吗?水当然有言,当你站在水边,你是什么样,你呈现在水里的影子就是什么样,水真诚吧,水从来不会欺骗你;正善治,水的清正,和水的平静,最完美地体现了道,治的意思是平定平静;事善能,水在行事可曲可直,可方可圆,可大可小,可深可浅,最完美地体现了道;动善时,是说,水能根据时间和冷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冬天成冰,夏日成河,春日淙淙,秋季湛蓝,水的如此自性也最完美的体现了道。

你还能说出第八个水的自性之象吗?这就可见老子的所观是怎样的用心和深慎。读《道德经》,一可以读出老子的天地之象,万物之象,和人象的观之入微入理,更可读出老子对道所悟的深妙,老子在描述所观所悟时的语言是另一种美妙。

最后一层,夫唯不争,故无尤。

不争,是水之自性的根本,正是由于不争,没有事物不觉得水可亲可近的。尤,亲近的意思。无尤,对于水自己来说,这就是它的自性,因为不争,所以就有了如此自性,水与万物相依存时,无不对其显示出它的亲近可爱。只有不争,才能如此。

老子在这章里,以水为象,述说了道体道用,道之体,不争,道之用,利万物与万物亲近,仁厚而真诚。

上善:上,至高,善,完美。至高无上完美地体现了道。

尤:亲近。无尤,指的是,没有水不亲近的,万物对于水没有不亲近的

(0)

相关推荐

  • 【智慧生活】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第一次会面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面孔子除了学到很多礼制制度之外,让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下面这段话,其内容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 ...

  • 儒道闲谈:老子与孔子关于水的哲学

    有一天,孟子的一个弟子徐子好奇的跑来问孟子: "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孔子多次"水呀水呀"得赞叹水,水有什么好赞叹呢? 孟子回答他: ...

  • 说“道”:老子之“道”与庄子之“道”比较

    道是构成一切的存在 所谓道是构成一切的存在是说"道"是一切万物所以然者的原因,即是一切万物成为那个样子的根据.老子说: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溪③.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复归于无极⑦.知其荣⑧,守其辱⑨,为天下谷⑩.为天下谷,常德乃 ...

  •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大道废①,有仁义:智慧出②,有大伪:六亲不和③,有孝慈④: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 ...

  •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八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此章名曰:损益有道. 损益,可以理解为损和益,损为减 ...

  •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 ...

  •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十八章 守常德章\守 ...

  •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及译文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 ...

  •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善为士者①,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②: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③. [译文]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 ...

  •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⑤.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⑥.人之迷,其日固久⑦.是以圣人方而不割⑧,廉而不刿⑨,直而不肆⑩,光 ...

  •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取④天下常以无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