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英雄?那都是被逼的......
梅尔-吉布森这种不经常出手的电影人,出手的时候往往都是因为不吐不快。很显然,这次梅尔-吉布森抓住了一个特别好、特别独的题材。他打算从一个医疗兵的角度去写二战,并因此豁然开朗,看出了人们很少会想到的一个领域。战争的最常态就是杀人,而医疗兵恰恰与常态背道而驰,在杀人的氛围里救人。这不正是一个天然的矛盾吗?利用这种最天然的矛盾来营造戏剧冲突,那是全世界的观众都能理解的呀。《血战钢锯岭》因为这个视角的独特,而具备了独一无二的属性,必然成为战争片中的一枚经典。
作为一部战争片,《血战钢锯岭》其实只打了一仗。正儿八经的战场戏份,也就二三十分钟,不到全片的三分之一。虽然实景实拍营造的画面极具冲击力,但是对于大家对战争片的普遍认知而言,会觉得本片和《集结号》一样醉翁之意不在酒。不过和《集结号》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于《集结号》是战争戏为后边的文戏做铺垫,而本片中而是大段的文戏来给最后战场上的传奇事迹做铺垫。从中我们可以深刻地领会到,所谓传奇英雄,并不是他自愿自为的。这次的传奇,完全就是被“逼”出来的呀。
和咱们战争片都在做“故事”或“战役”不同,梅尔-吉布森的这部战争片是切切实实地在做人物。甚至可以说,本片传记片的属性要远大于战争片的属性。本片主人公戴斯蒙德-多斯(安德鲁-加菲尔德 饰)之所以成为了留名历史的人,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在冲绳岛战役中神奇地将75名受伤的战友从战场上救了下来。这件事很神,可也仅仅是这一件事而已。因此本片并不属于《兄弟连》、《太平洋战争》那类战争题材。梅尔-吉布森想要说的,不是这个英雄有多神,这场号称“太平洋战争最后一战”的冲绳岛战役有多惨,而是要说这个人,他怎么就一步步地变成了一个传奇。
影片用了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去讲多斯参军前的生活。其中他的父亲、母亲、兄弟、爱人都有很多篇幅供演员去飚演技。这些文戏其实都是为了给多斯的行为提供基础。多斯为什么会有那么强大的信仰忠诚,为什么能够被信仰激发出那么超乎人类生理极限的行动,答案都在这些文戏里。随后影片用了最长的段落,描写多斯参军后上战场前这段时间。多斯因为信仰而做出了拒绝服兵役却要参军、请求上战场却拒绝拿枪这两样不合常理的行为。这段时间里,多斯就像一个刺头、甚至一个作女,不仅没有英雄的丁点儿预兆,甚至有一种榆木疙瘩的感觉。看到在这里,我怀疑很多观众甚至会对多斯产生一定的反感。
梅尔-吉布森就是要这样大幅度地把戏剧的弹簧往下压,才能制造最后那直抵高潮的回弹。多斯对信仰的忠诚与执着大家都领教过了,于是当这份忠诚与执着引发他做出了更不和常理的行为时,大家就觉得可信了。其实要不是钢锯岭那独特的地形环境,以及日军那突如其来的冲锋导致了大量伤员的滞留,多斯很有可能和所有的医疗兵一样平淡地迎来战争的结束。可就是这些独一无二的元素,把这个人逼到了一个与他心中的神直接对话的境地。传奇,就那么被逼出来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