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背藏身》纪录片给了你一个答案和一个未来

前年的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公布最佳动作设计奖项的那一刻,很多人都惊呼诞生了最大黑马——《师父》的徐浩峰。要知道,整个世界的武打设计都是从香港起源的,金马奖和金像奖的最佳动作设计奖几乎从无旁落。何况那一年还有《杀破狼2》这种炸裂级的香港功夫片,怎么就颁给了和香港武指体系没有太多师承关系的徐浩峰呢?在徐浩峰新片《刀背藏身》上映前,片方先曝光了一部纪录片《心思刀理》。该片是徐浩峰在武打的设计、创作、指导等幕后付出的纪实。它可以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师父》的得奖实至名归;它还可以给你一个明确的未来——《刀背藏身》又将再次锁定奖项。

人经常会因为了解的深入而改变自己的看法。囤儿对徐浩峰的认知就经历过一次大反转。当年在对徐浩峰完全没有了解的情况下看的《倭寇的踪迹》,第一感觉是充满了莫名其妙的矫情,特别不喜欢。不过这另类的风格到是勾起了囤儿对作者的好奇。随后囤儿看了他的小说、采访,渐渐理解了他独具特色的创作思维。后来想尽方法看到了《箭士柳白猿》,对其风格已经全然接受。再到《师父》,囤儿已经开始在他营造的武林里沉浸。

《心思刀理》是一个可以让你对徐浩峰有深刻认识的纪录片,因为他记录的是徐浩峰创作特点中最突出的那个——对武学的执着。徐浩峰本身是有武术修为的,深知形意、八卦的拳理,以及由其延伸出的各种器械运用。香港的武指也大都有武术功底,老一辈的刘家良等人的功夫水准甚至在徐浩峰之上。可他们拍武戏的思路和徐浩峰不一样。他们讲究效率,有功夫的演员直接演,没功夫的演员就会用替身、威亚等手段给伪装起来。徐浩峰的思路则是,没功夫的演员可以通过在他的指导下练出功夫来。他不想用替身、威亚这种技术手段来追求效率,他想要的就是把最精髓的拳理、刀理给拍出来,而不是把武术拍成奇技。

就像《师父》里的廖凡一样,《刀背藏身》的几名主演许晴、春夏、耿乐、张傲月、黄觉、李光洁、李博等人也都是没有武术根基的纯演员。徐浩峰真的像囤儿的太极老师、形意老师一样,从最最基本的东西开始教他们。徐浩峰不仅教动作,还拆解动作里的运劲。这种级别的教授,在社会上学拳的话,那得靠机缘啊。从中我们看出,即便是有深厚舞蹈功底的张傲月都遇到了“隔行如隔山”的尴尬。

为什么一定要从拳理和刀理开始练呢?因为同样一个套招招式,演员不懂拳理刀理的时候发力点是一种,懂拳理刀理的时候发力点是另一种。发力点不同,会直观地体现在效果上。技术手段虽然可以回避这个差别,但是会造成武学漏洞。只有演员的身体有了合理的“记忆力”,才能体现出武术最本真的效果。有了系统的基本功,徐浩峰便有空间根据器械的不同,设计出更细腻、更讲究的套招。虽然《刀背藏身》专注于刀这一项兵器,但是通过《心思刀理》,观众会明白徐浩峰把刀深挖到了多少个层次和分类。这些层次和分类足以保证影片武打动作的丰富、合理、真实。囤儿可以很肯定地预言,《刀背藏身》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会是一部关于刀理、刀法的典藏。这样的电影不再拿一票最佳动作设计,天理难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