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识经 | 但恐我来卿未开
— 岭南文化之窗 —
左起:李识经、廖煜玲、曹鸣、王世繁
但恐我来卿未开
文 | 李识经
2019年3月14日
今天是3月14日,据说是白色情人节,作为礼尚往来,2月14日红色情人节收到礼物的女士,会于今天主动给心仪的另一半送礼物。我坦白一件事情,今天暂时没有收到另一半送来的礼物,却收到一个意外的惊喜——年逾八旬的书法家陈辉老师为我亲自挥毫馈赠墨宝《江南公园风铃花开不遇》。
陈辉者,南宁市诗词学会理事也,诗书兼修,德艺双馨。记得2017年底,我组织策划众筹出诗集《雏凤清声——广西当代青少年诗词选》时,在年度理事会上,刚好碰上陈老,他二话不说,慷慨解囊,赞助出书。3月6日本人把拙作《江南公园风铃花开不遇》分享到朋友圈,引起了小小的轰动,不少好友留言,要求下次带上他们去采风。陈老则发来读者感怀:“我来卿未开,秋日浴尘埃。三月风华茂,卿开不得来。……”好有灵气,真好!转发友人分享!如今陈老为本人拙作泼墨于纸上,倾情于毫端,只见字迹工整,刚柔并济,收放自如,版面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十分养眼。
李识经诗、陈辉书法
谈及拙作的创作冲动,笔者觉得有话要说。3月2日,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学会秘书长廖煜玲廖姐邀请众诗友到江南公园采风,这次黄盛、郭春林、黄英章、雷炳钧、蓝芝松等老师欢聚一堂,热闹非凡。鄙人因下乡,参加“大棚房”问题整治整改工作,故不能应约参加,实属遗憾。想到周末早早起来,与领导同事们直奔吴圩镇空港经济区开展活动,中午时分,搬来砖头坐在上面吃盒饭,刚好看到一架飞机从头顶上掠过,不料灵感瞬间袭来,遂有《周末加班偶感》:
吴圩空港曙光微,花卉园林揭翠帏。
军令去年频告急,饭庄前日假施肥。
利门求利莫烦曲,农地姓农何必违。
改后复耕应有待,搬砖坐食看飞机。
饭毕,稍作休息,便翻看“南宁市诗词学会|葵花诗社”微信群,沉醉于诗友们分享的采风照片,其中风铃花最为扎眼。去年国庆期间,廖姐邀曹鸣、王世繁与我到江南公园游玩,那时候风铃花尚未绽放,现如今正值烟花三月,春暖花开,不禁便哼出“我来卿未开,卿开不得来”、“风铃花灿灿,风铃木纤纤”。接下来的两三天,本人因为工作太忙,所以一直没关注群动态,3月5日晚,睡前翻看一下,发现不少诗友陆陆续续抛出美玉,看着眼馋,再回想前几天前留下的笔记,几经琢磨与修改,终于制成一首古风《江南公园风铃花开不遇》:
我来卿未开,秋日浴尘埃。
三月风华茂,卿开不得来。
下乡吴圩港,排查农业园。
中天日影正,忙里且偷闲。
翻看群信息,诗朋游江南。
昔日滩涂地,垃圾随意埋。
海绵城方案,先解排污难。
植树铺草被,开渠引清泉。
换来风景线,旅游或休闲。
若非勤治理,怎得这般天。
驿道通幽处,金黄叠半山。
风铃花灿灿,风铃木纤纤。
佳木知时节,好花睐美篇。
花开不堪折,留赠看花人。
友女花弄影,友仔摁快门。
愚牛神采奕,策杖向云岑。
怜我无周末,却收南国春。
际此兰亭会,料应论诗文。
文既能载道,养性也修身。
花气熏文脉,风骨蔚星辰。
万事终如愿,不舍是耕耘。
文中提及的网名愚牛,便是雷炳钧老师。雷老参加此次活动时已经拉肚子两天,但为了守约,不失信于人,毅然按时参加。农达亮害怕雷老在路上和活动过程中不方便解手,放下手头工作,开车接送雷老,一路跟随照顾。
左起:杨东、郭春林、雷炳钧、姜桦及其千金、吕彩凤、农达亮
话说回来,完成初稿时,曾为阐述不能参加采风活动的原因,在诗中植入了“去年秦岭事,惊世若奔雷。农地建别墅,饭庄烧烤台。私人多会所,耕地少何哀。十八亿红线,如今费思猜。饭碗端谁手,肚肠何物温。农地归农用,复耕当复原。”后考虑到下乡原因占用篇幅大,容易喧宾夺主,且感觉措辞过于青涩,干脆就删掉,点到为止,不作深入剖析。
左起:李绍萍、蓝芝松
我对歌行体没有太多了解,这次是首次学习创作古风,主要是跟着感觉写,踏着节奏走。就像蓝芝松老师绝句《石琴》描述的一样:“千番磨砺出山冈,只为胸中有乐章。莫道形容输鼓瑟,清音玉韵胜弦簧。”石琴因为胸中有乐章在跳动,所以敲打出来的清音余韵原汁原味,俨然胜过弦簧所发之声。我虽没敲打出一块美玉,但在创作时,心里确实感受到文字音符在肆意窜动,料应这就是促使我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夜已深,就此搁笔吧。
下面为雷炳钧老师点评!
精彩继续!
前排左起:周庆立、雷炳钧、陈昔华、周志英
【雷炳钧老师点评】
《但恐我来卿未开》,一篇不错的文章,应该推出恭赏。那首“古风”也很好,关于古风,下面略谈:
诗之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情志,其二乐理。情志方面暂不谈及,今天略谈乐理,且作为聊天,也只能点到即止。
左起:廖煜玲、蓝芝松、黄英章、黄盛、郭春林、杨东
乐理方面,现在大家所重的“律”、“韵”,群内诗友评诗都从这两点而论。而其实汉诗的乐理,诗坛上的说法是:“声律、字韵”,而我认为还有二点应被大家重视:“音调、节拍”,合称为“声、韵、调、节”。
汉字天生便是音乐语言,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但远古汉语中还没被发现和总结,故以《诗经》、《离骚》、《乐府》为代表的古体诗,还未讲平仄声律。所以“古风”作为古体诗的一种,是不讲平仄的,你看李白大量的的诗,常不拘于此,他沿袭的是《乐府》风格。到了魏晋南北朝,才由沈约与梁武帝、周颙等“八友”归纳总结出汉字声律,提出字有四声(开始说是九声,然后并为五声,再归为四声。)。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
愚牛神采奕,策杖向云岑
“八友”之前的诗,称为“远古诗”,其特点是:不讲平仄,声近则通押,以不拗口为顺,即那时期的诗是未讲声律,不严于韵。但强调“调”与“节”。因汉字固有的音乐元素而可颂可唱。
“八友”以后唐宋之前,又归结出“韵”,出现了“切韵(隋代陆法言)”、“广韵(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北宋陈彭年的《大宋重修广韵》”,汉字的韵有了大典。用之于诗,称为“中古体”。(陆词与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又成了“新八友”。)
左起:蓝芝松、李舜清
唐以后便有了“声、韵”之讲究,再加上汉字固有的“调”,诗人们发现句子的结构以二字为节,最为好听,从此“近体诗”的理论出现了,到明、清,臻于完善。
若要学古体诗(不只是古风),应该如何讲究?要学远古体(又称上古体)还是中古体?他们侧重于什么?可先慢慢体会。
左起:吕彩凤、吴萌
你的那首《江南公园风铃花开不遇》总体是不错的,看得出你的诗的基本功。注意转韵时,该联的上句便转,不要到下句才转。
煞笔了,待以后有机会时再谈吧,好吗?再讲下去,又成了一篇“愚牛的诗词理论(你帮我起的名字)”文章了,现精力有限,只作片言碎语吧。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