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哥杨俊生
·故人旧事2020·原创·
我的大哥杨俊生
作者:履 痕
俊生哥病了,得的是食道癌,而且一查出来就已经严重了,最大的肿块已经有7公分。接到弟弟打来的电话,我心里咯噔一下沉重起来。
俊生哥比我大一岁,今年该过五十九的生日,咋就得了这病呢?我赶紧打电话去核实情况并问候。
俊生哥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农民,也是我的异姓大哥和亲密无间的朋友。我们的情谊从父辈开始,至今已经两代人,快五十年了。
我父亲当年在四川省苍溪县永宁公社驻队,与当地的原土改干部、高级社社长杨开文成为莫逆之交,与杨伯伯一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从那时起直到今天,我们两家人便是异姓亲戚,即使在文革中我父亲被迫害致死,我们两家人的友谊也不曾出现过一丁点问题。
1968年底,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杨伯伯曾多次到我家与母亲商量,让我去永宁公社落户。而我因为内心忐忑,在1969年3月,与同学集体下乡到了苍溪县东溪区田菜公社东方红四队落户。
当生产大队长的杨开文伯伯
1970年10月,杨开文伯伯来县上参加扩大干部会,了解到我的情况,便把我从已经集体下乡一年多的田菜公社东方红四队,转到了永宁公社长征大队第三生产队,落户在他担任大队长的长征大队,并安排住在他家,与他的家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生活了近两年时间。我与俊生哥年龄相近,耳鬓厮磨,无话不说。
杨开文伯伯有两子一女,俊生哥是长子。我去的时候正赶上俊生哥娶媳妇,我吃过他们的喜酒。新娘子是一位能干、泼辣、健康的牟姓女子,我从此一直叫她玉兰姐。
俊生哥个子不高,身体结实,说起话来声音大但很随和,走起路来习惯低着头,好像总在思考着问题。
俊生哥只有小学文化,那时候刚参加工作没几年,是公社农机站的柴油机手,被下派到大队开打米机,农忙时负责抽水抗旱,工作十分繁忙辛苦。但我从没有听到他报怨过什么,一天总是乐呵呵地微笑着。
俊生哥实诚,为人热情。同事、乡邻、朋友和集体,需要帮助的,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帮助。但谁要是想算计他或他认识的老实人,那就是找错了对象。
我爱人下乡期间曾与俊生哥同事过几年,我们现在还时常说起他的聪明、不拘泥小节、不斤斤计较,就像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不按常规出牌。如果在战争年代,他就是一个比李云龙还李云龙的人物。要是现在他还年轻,多点文化,他会是一个不错的种养殖能手,或者兴许是个老板呢。
俊生哥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十分粗犷。但是,他对家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对父母十分孝敬,对家人很关心。他平时下班后或在休息日,总会回家帮助父母妻子打理家务,到队里参加半天或一会儿劳动,为生产队的事出谋划策,与同辈的乡友嬉笑打闹,比赛栽秧挞谷、抬挖背挑,不分你我。
俊生哥做起事来不仅吃苦耐劳、兢兢业业,而且爱学习、肯钻研。他从一名打米工,通过学习,逐渐成为既能开打米机、抽水机、拖拉机的师傅,又能车、钳、铆、电、焊和维修多种柴汽油机具的技术全才。
杨俊生大哥
去年春节, 我母亲(他叫孃孃)不慎摔伤,卧床不起,我夫妻俩在外地工作,弟弟夫妻俩也在上班,不能在身边很好伺候。俊生哥得知了此事,马上与妻子玉兰姐来到我家探望,并安排玉兰姐照顾我母亲的吃喝拉撒。
他一个人留在乡下,既要照顾近90岁岳父的生活,又要照顾在离家8里地的永宁场上读小学的7岁小孙子,还要种植自家地里的庄稼,以及几家务工社员搁置的田地和自留地的菜蔬,还饲养着种猪、肉猪、耕牛、鸡鸭。
农闲时,他还操作一下老本行,做点机器维修,服务乡邻;或者受乡邻相邀,在附近做点墓碑雕刻等石匠活。仅去年,他一人就打了几千斤包谷和谷子,除了人畜吃粮外,还卖了几千斤粮食,卖了猪鸡鸭,加上其他收入,除去成本与开销,净收入近两万元现金呢。
俊生哥也有一些不好的嗜好。他抽自种的叶子烟(土烟),爱喝酒,不注重个人生活质量。身体有不适,总是买一包头痛粉服下就完事。
记得上世纪70年代在农村时,生活极贫穷,油肉一年难得吃几次,人们的食量都很大。大约是1971年冬,结婚不久才二十出头的俊生哥,从农机站回到队里参加同辈乡邻娶媳妇吃喜酒,一时兴起,大家打赌,他硬是一人吃了一鳖壶高粱白酒(52度约2斤)、四席的坨子肉共32块(每个约一两五钱),还在队里干了一下午活。
而那时乡下,菜当半年粮,家家兴吃酸菜,这多种因素,在他身上种下了病根。
随着改革大潮的兴起,公社农机站解体了,俊生哥回到了生养他的土地,重新干起了生疏十多年的农活。那时包产到户,为了家中的老人和两个孩子的成长,夫妻俩不分昼夜地辛勤劳作。几十年来,送走了二老,带大了两个孩子。
俊生哥、玉兰姐和俩儿子(后中、右)
及亲友的孩子们早年在老宅前留影
现在,俊生哥的长子中专毕业后在信用合作社工作,次子参军转业在开车,各自都有了幸福的家庭,孙子也都健康地成长着。俊生哥终于可以松口气,让自己好好地、轻松快乐地活一回了,哪知他却得了这病……
我虔诚地祈祷苍天,保佑我的俊生哥早日康复,让我们在一起痛痛快快地活一回!
此文撰写后没过多久,俊生哥和我母亲就先后去世了。
今天回忆起来,我仍思绪万千,伤怀不已,谨记下,以为纪念。
2009年10月1日于北碚
2020年7月30日修改
作者近照及简介:
履痕,本名文昌生,大学文化。1969年到四川苍溪县农村插队落户当知青,1973年参军服役,1977年转业到四川省石油公司苍溪支公司工作,1991年到西南农大工作至2011年退休。从2006年起,与知青朋友共同发起考察规划组织筹资,汇同当地政府一道建设“中国(苍溪)知青文化碑林”,为知青一代人留下文化印记,也为第二故乡开创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