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网课的中老年人们

    “老了的年轻人”
    快60岁的时候,艳子上了人生第一堂付费网课,并且很快“沉迷”。上课之余,每天还要花数个小时复习上课内容,以便完成视频作业。
    作业要统一发到班级微信群,老师会逐一点评,所以每次作业艳子都会竭尽全力做到最好。退休后,艳子经营着一家小店,但有时练到兴起,半天都不去店里,老顾客调侃她:“你这店不开啦?”
    艳子的网课是糖豆的舞蹈课,后者是一个是专注于中老年锻炼、健身的内容社区。艳子的老师迪迪来自三亚歌舞剧院,是从业十多年的专业舞者。
    接受专业舞蹈老师指导,是艳子多年的夙愿。以前,她主要在广场上跳舞。最开始跟着别人跳,后来领着别人跳。疫情爆发后,线下的聚集活动不得不暂停。一块跳舞的姐妹给艳子推荐了糖豆,艳子先上了几节体验课,体验不错,她很快就报名了付费精品班。节省是艳子从小耳濡目染的生活习惯,但花钱报舞蹈课时,她一下都没犹豫。
    “沉迷上课”的还有68岁的琴踪,成为年卡班的学员后,她每天花3-5个小时学习跳舞,除了听线上视频课和直播课,她还会详细地做课堂笔记。交视频作业时,她会抽出大块时间更加专注地练习。
    中老年学生们对于上课和作业的积极性,超出平台和老师们的想象。一堂舞蹈课后,平台提交的作业量甚至高达几千份。迪迪感动的同时又很苦恼:“太多了,真的快看瞎了。”
    这些中老年学生们在这些作业里投入的感情也让老师们吃惊。有时,老师教了一支禅修风格的舞蹈,学生就要穿上精挑细选的服装,找莲花台雕塑或荷花池景点录作业视频。
    和许多年轻学生不同,在这些大龄学生的眼中,作业不是一个普通的练习成果,而是她们引以为傲的“作品”。当她们老了、跳不动的那一天,她们需要把这些作品翻出来看、给子孙讲、拿出来“炫耀”的。
    重新融入社会
    向外展示和获得关注,也是老年人群体重要的精神需求之一。
    艳子说,以前她交作业不好意思给别人看。而她身边的舞友们,时常把作业视频发到朋友圈里,能收获不少点赞和评价。后来,她也开始尝试把视频发到朋友圈和视频号,有的朋友非常吃惊,评论她:“哎呦,您跳舞还那么好呢,真没看出来!”“您还跳舞?跳得还挺好!”每当看到这些夸奖和鼓励,艳子都感到满满的幸福感。
    这也是老师们加班加点、利用碎片时间、甚至熬夜批改作业的重要原因。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提交作业,是向外界传达的积极展示;作业被批改,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关注和期待。
    中老年学生们还非常喜欢与老师线上连麦的环节。
    琴踪报名的班级是晚八点开始上直播课,而她们小分队每次课下组织练习的时间,是上午9点半到下午3点左右。有一次,线上老师教了一支名为《佛说》的舞蹈,要穿着长长的水袖,同学们都特别喜欢。于是在那天结束练习后,大家都自发地留下来,等待晚上直播课与老师连线,向全国各地的同学现场展示她们的学习成果,效果特别好。
    “对年轻人来说,他们能够获得关注的渠道和方式很多,但是长辈们很缺乏这些。对于他们非常宝贵的精神出口,我们需要去保护。”迪迪说。
    覆盖超过2亿中老年用户之后,糖豆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精神出口。每月有超过7000万用户在线学习、分享锻炼内容,尤其是简单易学的广场舞。很多人在入门并感受到锻炼的乐趣之后,便想参加进阶的课程。于是,从2020年3月,糖豆开始推出付费精品课程,以满足不同阶段学员的需求。
    艳子对舞蹈的热爱并非一时兴起。从小学到中学,艳子的大部分业余生活都是跟着学校训练队学习民族舞蹈,毕业后,她又在文化馆跳了两年,凭着一股稚嫩的闯劲儿,参加了各种专业院校和舞蹈团体的考试,却都失败了。
    为了生计,艳子从舞台上退了下来,按部就班地接受了谈不上喜欢的工作,经营着一点小生意。生下女儿后,她更是在没有舞蹈的日子里,度过了二十多年柴米油盐的岁月。退休后,她守着自己的小店,加入了广场舞队伍。
    虽然无缘舞蹈人生,但这个爱好给艳子带来无可替代的精神满足和充实。她说,如果没有爱好,那么退休的体验会很糟糕。离开了习惯的工作、日常社交,把自己放回到家庭一方小空间里,会让人感觉“没用了”“空落落”的。因为舞蹈和舞友,才让她感受到了充实感、价值感和社会参与感。
    艳子和她的舞友们
    开始在糖豆上课后,艳子在班级微信群中认识了很多朋友,她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很多人跟她有着相似的境遇,年少时怀着对舞蹈和艺术的热切憧憬,但因为种种现实原因,不得不将梦想深埋心底,走上大部分人选择的道路,在职员、妻子、母亲的角色轮转中恪尽职守地度过几十年。
    除了日常的课程群,学员们还会组织同城舞友、舞蹈小分队等更紧密的小群。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信任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来。
    很多学员最开始并不知道怎么听课,不会下载App、找不到老师的课程、不会进入直播间、也不会看回放。在课程群中,班主任负责回答学员们的问题。而除了班主任之外,更多时候是同学们之间主动地解答和帮助。她们喜欢在里面聊舞蹈技巧、发布舞蹈作品,还会组织班委会、担任宣传班长、组织班长、文艺班长等多种角色,甚至还会为老师在各地组织地区后援团、操办线下活动。
    互联网给了这些中老年人“再活一次”的机会,以往专注于线下教学的舞蹈老师们也找到了另一种可能。
    成为糖豆的民族舞老师之前,芳芳在北京舞蹈学院教专业的大学生和进修班,“探索舞蹈教学的边界”是芳芳接受邀请的重要原因。
    这也是糖豆的探索方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这种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糖豆的线上课程大多是1000人的大班,为了方便管理,糖豆的运营人员通过企业微信管理班级群,老年人使用微信就可以直接交作业,不需要改变原本的使用习惯。不会用线上支付的学员还可以直接加老师的微信,转账支付学费。
    和中老年学生们接触下来,芳芳发现,这批学生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她们一旦对某样东西产生了兴趣,专注度和持久度都比年轻人高很多,也会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比如,她们可能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工具完全不熟悉,但是对自己常用的App和平台,会非常了解和专注。
    她们总能及时发现社群里的新消息,并迅速在群里扩散。课程要开始了,学生们就会跑到群里说:“老师的教室开门啦,快去啊!”
    除了大班群,她们的地区群、同城群、小分队群也非常有凝聚力。某个地区群发现另一地区群的舞蹈服装特别漂亮,她们也会受到激励,立刻开始付出时间和行动,准备整齐的服装,加倍练习,把作品视频发到各种群里分享和展示。有一些经常分享的学员还会收获一波自己的粉丝,成为中老年群体里的舞蹈达人。
    她们的社交圈子也在不断扩大,琴踪有时会在朋友圈分享老师课程直播间的链接,她的一些线下舞友也都经常加入进来。最近,她的一位老朋友刚刚退休,立刻就来问她:“你报的什么课?哪个老师的课?马上告诉我!”
    退休是老年人经历社交关系断裂的一个“坎”,离开单位这个线下场所,很多人的社会嵌入度骤然下降。与社会脱嵌,意味着衰老的加速。参加舞蹈网课给这些老年人提供了重新嵌入社会的契机,她们在舞蹈群里认识了新的朋友。渐渐地,这些学员们的社交圈多了很多舞蹈爱好者。她们日常聊舞、练舞,追求艺术与审美享受,不再是单调的家长里短和柴米油盐。
    老年人需要什么?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0%,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日常生活的数字化。不习惯使用互联网产品的老年人遭遇了诸多不便。如何应对老龄化,让科技的发展适配老年人需求,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议题。
    在不少人眼里,中老年人就是互联网“弱势群体”:排斥数字产品,学不会使用互联网,价值观守旧,只关心家庭和后代。
    刻板印象的存在,让外界很容易忽略老年人群体真正的状态和需求。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有些人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熟练使用电子设备,有些人则是因为心理的抵触和畏惧而远离数字生活,还有一部分人,渴望融入社会、渴望认识更多同好,只是缺乏一个契机。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对外部支持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有人需要全方位的养护措施,有人只需要一个可以挖掘潜力、展现自我的平台。
    无法识别老年人的具体需求,让刻板印象长期存在,也让年轻人更加抗拒与畏惧变老。
    阴差阳错成为中老年人的老师后,迪迪和芳芳都在努力探索,老年人到底需要什么,就像是一场修行。
    来到糖豆之前,迪迪从不关注广场舞。有时她觉得广场舞有点吵,她去公园长跑,也会躲着广场舞阿姨们跑。那时,她并不理解为什么广场舞、网络短视频舞蹈有如此大的群众性覆盖和需求,在专业舞者的圈子里,这些是不专业、甚至可能错误的内容。
    疫情期间,迪迪的母亲在家刷抖音,突然对迪迪说:“宝贝,反正你这两天没事,你在家,教我跳舞呗!”迪迪看了一眼,母亲手机里播放着《火红的萨日朗》的舞蹈短视频。她心里的潜台词是:干嘛学这个,多不专业,我教你一个别的多好。
    在母亲的坚持下,迪迪还是满足了母亲的愿望。她只花了一点时间,教了一小段,却第一次见到母亲那么高兴。直到现在,她还对那个场面记忆犹新:母亲蹦着高地觉得自己也能跳下来一段舞,就像个小朋友一样。
    迪迪心里五味杂陈。她4岁开始学舞,童年时期,父母风雨无阻地接送她上舞蹈课,把她培养成为了一名专业舞者。可唯有在那个瞬间,她才意识到,母亲的生活不只是做饭、打麻将、看孩子、和同龄人唠家常。母亲也爱跳舞,也渴望文艺和精神层面的汲养。
    面对这些吸引中老年用户的线上内容,迪迪有了新的理解。她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认为每个想要表达自己的人都应该得到尊重。在糖豆的舞蹈课上,如迪迪一般的授课老师们,选择用专业的艺术、审美与文化、积极的价值观去引导这些学员。
    一方面,互联网教学需要考虑到中老年群体的局限性,比如身体状况、反应速度、学习能力等差距。
    要放慢教学节奏,适应学员的消化速度;重点纠正错误习惯,关照学员的身体健康。还要提供不同层级的教学内容,满足她们的成长需求;另外,让课程内容多样化,丰富学员的学习体验,帮助她们获得多维度的成就感。
    芳芳会在藏舞教学中补充藏舞的文化知识,介绍历史背景,推荐相关电影等等,留下写观后感的文字作业。
    “她不光教你舞蹈,还是一个特别好的文化传播者。”琴踪兴奋地说,“有些电影我以前只是听过,上班太忙没有时间去看,这回我专门找出来看,看得热血沸腾。我感受到老师用心良苦,不仅让我们学舞蹈动作,还要提升我们的思想情怀,真正把握舞蹈的感觉和精髓。”
    芳芳老师的原创舞蹈
    一个意外收获是,在微信群的观后感作业里,琴踪还发现了不少隐藏的“才女”。有些舞蹈基础较弱的同学,文字功底却很强,提交的作业让她赞叹不已。她意识到,原来小伙伴们有各种各样的特长,只是过去没有被有效发掘出来。多元的展示方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员的活跃度。
    另一方面,互联网教学要共情中老年群体长期以来的缺失感与无力感,通过线上内容实现疗愈和引领的作用。
    在教学中要多认可、多鼓励、多包容,帮助他们接纳和欣赏自己;还要利用线上工具扩展社交网络,举办线下活动促进深度交流,帮老年人找到圈子。
    有时,这种跟外界的连接,甚至会帮助中老年人摆脱一些痛苦。
    迪迪的一位学员因患有抑郁症,三年不出门、不与人沟通,通过在平台学习跳舞,慢慢开始和同学们交流,最后甚至报名了线下课。见到迪迪的那一刻,抱着她痛哭。还有学员患有面瘫,总是因为表情不够好而拒绝展示自己,最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开始积极在群里秀舞蹈视频,还会豁达地跟别人解释说:“我不是不笑,我面瘫,已经在笑了!”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中老年人,在线上成为同学,进而转变成线下的朋友,组织自己的舞队,定期排练作品。有时,她们还会到对方的城市去,开着车全国游一圈,遇到好看的景点用舞蹈“打卡”。
    岁月在她们身上留下了痕迹,这样的痕迹却并不是衰老。
    芳芳平时都喊这些学员们“姐姐”,一次,她突然说出了大学课堂里常用的口头禅:“姑娘们,来,来!”芳芳惊讶地发现“姐姐们”嗨了起来,在屏幕上开始疯狂刷屏——姑娘们!姑娘们!
    “教她们跳舞一年了,我觉得很神奇。从远处看,她们的身影和我越来越像。发型、着装、体态、舞姿……她们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美、越来越自信,那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芳芳说。
    当初接受糖豆邀请,成为舞蹈网课老师时,芳芳想探索“互联网+舞蹈”的边界。一年过去了,芳芳觉得,互联网没有边界,“就像大海一样”。通过线上授课,几万人可以同时学习,专业知识更容易地从老师流向学生。
    而学生之间,哪怕相隔千里,也能借着共同的爱好照亮彼此的人生。那些年轻时未竟的梦想,在暮年得到了另一种实现。

    END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新媒体

    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互联网资讯、社交、长视频、短视频、音频、影视文娱、内容创业、二次元等。

    投稿、转载、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 | ciweimeijiejun
    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 | yunlugon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