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了避讳,搞出这么多有趣的事,连神仙都免不了

避讳,实在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在中国古代,避讳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避讳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比如儿子要避老子的讳,臣民要避皇帝的讳,甚至连神仙也免不了要避讳。而且避讳的方式多种多样,古人在这上面能玩出花儿来,之所以会出现避讳,这其实是我们对“礼”的一种体现,一起去了解一下哇。

01

礼——避讳

中国自古以来就称“礼仪之邦”,礼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根,所谓避讳,就是是指古人在取名或者说话时,避开能代表尊(亲、贤)者的字或号。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这个说法出自《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这是孔子编纂删定《春秋》时的原则和态度。这一态度是儒家“礼”文化的体现。

在这个问题中,因皇帝的名字而避讳,体现的就是“为尊者讳”;

古人把孔子名字中的“丘”读作“区”,就是“为贤者讳”;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所有的“谈”字都去掉了,则是为了避其父的讳,这就是“为亲者讳”。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话,其中就是一个避讳的典故,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去查一下吧。你们知道我有多懒。

02

永——十五阿哥的讳

乾隆的儿子十五阿哥,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其原先的名字叫爱新觉罗·永琰,乾隆的儿子们都是“永”字辈,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五阿哥永琪,十一阿哥永瑆。

后来嘉庆继位,为了避讳,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颙琰”,音同字不同。为什么要皇帝改名呢?答案是为了方便!

因为永是一个常用字,如果全国人民都要避讳的话,是特别麻烦的一个事儿,而且容易出错,一不小心犯了讳,可是要杀头的。

颙是个生僻字,很少用到,避讳起来就方便多了,皇帝为了造福全国人民,就把自己名字改了吧。

看到这里,你可能还觉得无非就是改个名字而已,不算什么大事,那我接下来给你举几个避讳的例子,你就知道让皇帝改名,而不是让全天下避讳,是一件多么伟大的创举!

03

避讳的趣事

1、康熙皇帝避讳

大家知道,康熙皇帝名字叫爱新觉罗·玄烨,这个玄字就特别常用,那时候康熙爷还没有嘉庆的觉悟,于是乎全国人民避讳就好玩了,写“玄烨”字的时候,要把最后一笔的点去掉。

2、王昭君避讳

再比如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她的名字就被改成过王明君,原因是为了避讳晋文帝司马昭的讳。

3、地名避讳

不光人名要避讳,地名也免不了遭殃,晋愍帝叫司马业,那么全世界都不能用“业”字,有个地方叫建业,就是进的南京,被改名叫“建康”。南宋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这个地方。

4、官职避讳

不但皇帝名字要避讳,连太子名字也要避讳,不仅人名、地名要避讳,官职也跑不掉。唐高宗李治时期,太子名叫李忠(后被废),这个“忠”字就要避讳,这可苦了那个叫“中郎将”的官职,被改为“旅贲郎将”。

我们经常在古装剧里看到一个官职,叫户部尚书,实际上这个户部最先叫“民部”,都是为了避讳李世民。

5、乱七八糟的避讳

还是李治的事儿,你看这个“治”字也太常见了吧,要避讳!一般都改成“持”、“理”等同义字,这还不够,连同音字都免不了,“稚”就跟“治”同名,于是乎,避讳用“幼”来代替。

6、神仙也要避讳

这个简直就过分了,你人间的事儿,关我天上的神仙啥事儿啊,这也要中枪?

嫦娥,原本叫姮娥,只因为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这个长得像而且读音一样的“姮”字,就被改为了嫦娥。苏东坡词《少年游·润州作》“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又回到李世民这里,观世音也倒霉了,被迫改名叫观音。

喜欢记得来一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