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红沁籽料造假猖獗,从科学角度教你和田红沁籽料辨认!
和田玉收藏一向遵循着“物以稀为贵”的基础原则,籽料的数量很稀少,自然就是“稀”和“贵”了,籽料中沁色好看的料子就更少了,其中红沁是许多老玉友日日梦想收藏,却又不敢随意入手的料子。以前和玉大叔曾经撰文揭露过红沁染色现象的猖獗,但依然挡不住大家对“红玉”的喜爱,到底有没有所谓的“红玉”?红沁料收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今天大叔就来结合市场,科学的聊一聊。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所谓的“沁料”是对籽料皮色的一种描述,它是指籽料表皮的颜色受到自然界铁元素的侵染,再经过河水冲刷被三价铁离子附着日积月累所形成。沁色越深,料子的存世的时间越长,红、黄沁籽料的年龄都在亿年,不过红沁往往很少有通红的颜色,大多是红-黄甚至红-黑的存在。
为什么说红沁很少存在纯红色呢?因为三氧化二铁长期入侵以后,会在料子的表面形成一些黑点或者黑斑,这是天然形成的印记,也是判断红沁真假的一个重要依据,对颜色浓重料子的区分,一般颜色浮于表面的我们叫做“皮色”,而颜色深入到内部的才能叫“红沁”。绝大部分沁料都是满沁,有幸露出一点干净肉质的沁料价格极贵。
再聊一聊为什么没有“红玉”一说,红沁已经肉眼观察如此红艳,难道还不是“红玉”吗?当然不是,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国标还是地方标准的制定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红沁再怎么沁的深入,其内部核心肉质往往是原本的样子。
当然,什么沁都属于接触变质,在漫长的皮色生成过程中,会侵蚀透闪石成分发生变质,所以许多的漂亮红沁切开以后内部脏乱不堪,以青花+脏糖肉的情况居多,标准的制定一般要求整个料子都必须是红色的,仅仅外皮是红色只能算“红沁籽料”而已,属于籽料的分支,一句话总结:肉质是什么颜色,料子就会被定义成什么颜色。
最后聊一聊红沁的产地,前文讲到红色必须要日积月累才能形成,也就是说理论上被河水冲刷时间长的料子才有机会。在和田地区有两个地方出产红沁籽料,一个是洛浦县恰尔巴格乡开发区的一个小村子,叫玛丽艳(当地人称之为苏阿昆),玛丽艳位于和田的下游区域,这里的水流比较缓和,属于冰川融水河流的下游冲积扇,所以料子被冲到这里后有充分的时间在缓慢的河水中被侵。
还有一个产地在和田的喀拉喀什河(《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写作“哈喇哈什”,《西域同文志》释义:“哈喇,黑色,河中多产黑玉,故名。”今天当地俗称墨玉河),墨玉河主产青玉和墨玉,但是也产少部分的红沁籽料,两大产地的区别是玛丽艳的料子颜色更为浓艳,油亮感十足;而墨玉河的红沁更偏黑,表面古朴质感强一些。
如今新疆市场上也很少见到红沁料子,真的红沁大多是在2002年往后几年在玛丽艳地区发现的,转眼几十年过去确实是一籽难寻,《说文解字》中对“玩”字的定义是这样的:摩挲玉石,王字旁是玉的简化,“元”通“贝”,就是金钱的意思,看来古人还是懂行,玩玉根本就是很费钱的高级享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