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广东乐昌黄圃镇至湖南宜章两路司古道实地线路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0年8月25日
  粤北韶关乐昌市宜乐古道为岭南翻越蔚岭,经湖南宜章、郴州通往京城之路,秦汉时期已开辟通行。沿途都有经典的历史古迹,文物等,如蔚岭关。是秦时乐昌的主要水路交通运输线,成为连接湘粤、沟通中原、南来北往贸易通商的主要途径。
 粤北乐昌宜乐古道,昔称西京古道,西京古道在坪石镇的乐昌境内,分出三路:一路由阳山、乳源经乐昌的云岩、梅花、关春、老坪石、武阳司到湖南的宜章、郴州往中原;另一路从老坪石过金鸡岭脚,朝东南方向通往庆云(有古代要塞蔚岭关)、黄圃、汝城、江西边境;南经户昌山、蔚岭关、九峰、北乡到乐昌。还有一路则是水路——九泷十八滩,从乐昌泷口沿武江九泷十八滩西岸,经罗家渡韩泷祠到坪石镇,可弃船骑马经宜章北达中原(昔称南船北马)。
 这游记主要讲:广东乐昌黄圃镇至湖南宜章两路司古道实地线路。

广东乐昌黄圃镇至湖南宜章两路司古道实地线路:

 黄圃(塘村)--玉带--石溪村--杨柳塘--起马岭--矮车坪--下蒲塘--朱家坳--界石--铺上--炉背岭--上大坪--梅山胁界石铺同乐亭--水落岱村(往北到上五里亭至郴州,往东到汝城)--上五里坳--下五里坳--曾家--平和--月梅--积善亭--小太平里--栗坪--石坳上--杉树窝--枫树坳--高梁山--朝阳村--马井山--江南村--两湾洞村--迎风亭--两路司--往北到郴州,往南到宜章。

徒步湘粤古道,探秘明代古村。这篇游记就是写广东乐昌黄圃镇至湖南宜章两路司古道线路上的古村、古桥、古亭。

悠长的湘粤古道,并非平凡之路,它串起了历史的沧桑厚重与湘粤风物的温润之美。

曾经艰辛的行旅已成为消散的历史烟云,但古道边那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依然留存至今。

2020年8月25日,我们古道爱好者4人:我和湖南宜章县的张满堂、谭晓强(乐贲)、赵军(胖丁)顶着烈日,徒步湘粤古道乐昌黄圃镇至湖南宜章段,探访明清代古村古道。

 黄圃镇塘村:
  黄圃驻地旧称塘口、槽口。因处河滩低地,易积涝成塘,故名。南宋末邓姓自湖南宜章迁此,以附近河道弯曲呈“U”形,改名塘村湾,简称塘村。

明曾设巡检司。清初称依化乡皈下都,清同治后改黄圃乡。

位于市境北部,武江支流田头水上游流域。面积79.1平方千米(2017年),总人口16267人(2017年)

辖塘村街1个社区和塘村、东村、里村、新塘、紫溪、桃坪、应山、斗湾、鱼池岭、石溪1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塘村。

坪石至白石、黄圃至新塘公路经过。景点有石灰岩溶洞出水岩,广州会馆、楚南会馆、江西会馆,应山村、欧家祠、应山玉环桥等古建筑。玉带村与塘村连在一起。

黄圃塘村。

黄圃塘村。

黄圃塘村。

黄圃塘村。

黄圃塘村。

黄圃塘村。

黄圃塘村。

玉带村。

玉带村。

玉带村。

玉带村。

玉带村。

  景秀貌古的石溪村,在乐昌黄圃镇西侧,一垅被群峦挟持的壮丽梅花-白石岩溶高原区中段,苍翠的九峰山区系列腹部。

因溪边多石得名的石溪村,坐西北朝东南,东朝肌体丰满的白虎山,西枕群峦叠翠的黄牛岭-豹子头山,北依峰牵峦连的后龙山,南仰坡缓树茂的岗岭,势如观音坐莲,颐享天福,庐溪水如敏捷的游龙自东北向西南拐弯抹角,左右逢源地将玲珑剔透的“石溪八景”(云腾龙井-雾隐豹峰-金鳌洄澜-鱼涟垂钓-月明仙岭-樵唱苏冈-石溪环带-香炉烟霭)有机整合,滔滔不绝地从村前滑去,银光熠熠地注入田头水(田头河),从容归顺武江。山雄水丽,平畴阔野,气醇风鲜,情景交融,美如锦绣,秀色可餐。

据《石溪邓氏族谱·元质序》载:“宋绍熙年间(1190年)庐阳二世孙念七公始移居于乐昌石溪之尚槃,历今四百有余年矣。……”而《石溪邓氏族谱·石溪邓氏重修族谱序·郎飞序》则载:“吾祖以往原藉桂阳白泉之乡,至宋念七公始迁乐昌黄圃尚槃郎,今之石溪者,是越八传至志敏公,举明经,授福建南靖县尹……”年深日久的石溪村,顺应天然坡势,西掘1-2米宽水渠,清流潺潺,爽气冉冉;水沟如毛细血管贯穿每条巷道;以宗祠(共5座)为标准,石灰石筑基础,青砖砌二面坡硬山顶马头墙古宅,翘角斜对,脊垅柔顺,檐线分明,墙角清楚,轮廓硬朗,门户错开,南北延伸,东西深入,巨大的石灰石板铺1-2米宽檐阶,纵横切割住宅空间,井井有条布置(仍存30多幢古宅),气势磅礴,蔚为大观。

作为全村祭祀中心的柳塘公祠堂(据《石溪邓氏族谱·柳塘公祠堂》载:“我太高祖柳塘公两房旧有宗祠,……”)门楼(据《石溪邓氏族谱·柳塘公祠堂重修门楼记》载:“柳塘公祠堂自乾隆癸卯年修复以来)为二面坡双级马头墙,石灰石铺台阶,木撑柱,双龙戏珠鸿门梁;石灰石门槛、门枕石,挂“邓氏宗祠”匾,门联:“蚁腾东汉;凤起南阳。”点明邓氏身事。配穹形飘棚。气势雄伟,壮丽非凡。两侧厢房,存放公物。入门楼,石灰石铺坪过渡,上二级台阶即为正室,两侧各5根石灰石础,配一段红砂岩木撑柱,梁架结构,空间阔绰,视野壮观。隔石灰石筑沿天井,再上一级台阶为正厅,木质神龛供第一世祖至第九世祖神位,额挂“恩荣寿考”匾(曾存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侧绘龙、凤图案。富丽堂皇,洋溢浓烈的敬意。

“元科宗祠”挂“善者好之 举乡饮介宾县主曹昌颖赠康熙四十四年”匾,为村中珍宝。

除了布局精良,搭配巧妙外,全村熏陶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尤其是雕、塑、刻、绘水准纯属上乘。鸿门梁的雕工老辣:正面雕双龙护龙门、两端龙头,底雕五只展翅蝙蝠;双龙归隐;正面雕龙凤呈祥、两端龙头;正面雕双龙戏珠、两端龙头,底雕双凤聚首;正面雕双狮护宝、两端龙头,底雕龙凤护“寿”;双龙戏珠;雕双凤朝阳、两端龙头;正面雕双龙护佛主、两端龙头、底雕五只蝙蝠、龙头斜撑、翔凤垫梁板;雕双凤梧桐、两端龙头;

正面雕龙凤护珠、两端龙头;底雕棱纹、花朵;斜撑凤形、卷草;正面雕双龙护珠、两端龙头;底雕卷草、花朵;正面雕双龙护珠、底雕藤萝纹;正面雕双龙护珠、两端龙头;底雕群凤;正面雕丹凤朝阳、两端龙头;雕龙凤戏珠,两端龙头……

无论在构图,还是刀法使用上,都是娴熟,灵敏,匠心独运。门簪着重对风水功能的描绘:雕寿纹;龙形、太极阴阳鱼;八卦图案-花朵纹;太极阴阳鱼-八卦纹、侧置雕龙头柱等,均能恰到好处地流露主人的意愿。窗的描绘新颖:楣雕云纹、火炬纹、花瓣纹、凤纹;墨绘花朵;棂梅花纹,使其增色不浅。门面的雕刻煞费苦心:门枕石雕凤凰-牡丹、凤凰-梧桐;雕狮子护门;雕羊;雕鹿;雕狮、鹿;门槛雕神鹿衔枝,周围云纹;麒麟-椒图;中央雕五只蝙蝠绕麒麟,周围十字纹;松树-兰花-仙鹤-双鹿-腊梅图案,纯属添花妙笔。

天门阿公檐板雕圆形方孔钱与梅花组合、蜂窝与花纹-鹿与仙草纹、蜂窝与花纹-龙与仙草纹、凤-牡丹-麒麟-书柬、牡丹、龙头、大红花;龙-牡丹-麒麟-书柬、牡丹、龙头、大红花;檐线雕卷草纹、回纹、花纹,赋予神秘气息。此外,隔板等雕镂精妙,葫芦刹底座泥塑卷草纹、狮子,瑞兽脊面,绘菊花、卷草纹檐线,雕“天官赐福”“天官上朝”墙角石,鳌尾雨棚脊,雕浪纹、卷草纹天井底侧……均为技艺超群的杰作。这些栩栩如生的祥禽瑞兽,吉花仙草,个性鲜活,坚守不同的岗位,在忠心耿耿地向居室灌输吉祥如意理念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村庄的艺术涵养。

全村曾功名石林立(现仍存10对),可见其人才壮茂。据《石溪邓氏族谱·少十公派下簪缨图》载:仕宦:志敏、宽、完、廷秀、元第、宗仁、宗伊、林经、玉梓、树极、荣、华凤、蔚锦、蔚兴、蔚钦、材裕、材鼎、材枚、日严、新楷;翰林:树标;举人:林经、林城、树标、蔚锦、拔贡:林丝、树极、蔚兴;恩贡:万选、材裕;岁贡:志敏、宽、晳、林纬、林永、林城、树人、树标、华荇、蔚昱、蔚旸、克昌、成治、日晋;附贡:蔚鹰、以德、日丰;禀生:文彬、文焕、文昌、志敏、宽、元德、元质、晳、林丝、林经、林纬、林达、林永、林城、树人、树标、树极、万选、华黼、蔚锦、蔚峰、蔚兴、蔚昱、蔚旸、材售、材裕、克昌、材霖、成治、日晋;增生:宜、元第、其麟、林城、术、玉锵、玉书、万选、蔚型、蔚锦、蔚峰、蔚兴、蔚曜、蔚昱、蔚旸、蔚星、英材、材彬、材售、材裕、材霖、成治;州同:材源、材权;例贡:成球;另有国学生理等36人;附生文彬等73人;庠生林培等13人;乡耆冠(恩授义官)等59人;军功宗唐等23人;职员蔚锷等10人。 

  几乎纯邓姓的石溪村,以稻、烟为主产,家底殷实,乐业安心。民俗有:农历六月六从永正庙扛菩萨游村,七月再扛回庙去。养尊处优的石溪村,环境优雅,民风醇厚,生机勃勃,令人仰慕。

杨柳塘--起马岭--矮车--下蒲塘--朱家坳
界石--铺上--炉背岭--上大坪

广东省乐昌市黄圃镇新塘甫上村与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赤石乡下辖村界石村很近。

界石村处于五岭山脉的南部,属海拔两百多米的山地地形,也是珠江支流、北江、武水的源头之一。

隶属于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赤石乡,地处宜章县东部,赤石乡西南部,但与赤石相隔离。

村东部需经过广东省乐昌市黄圃镇新塘甫上村方接赤石乡所辖区域,村南部是广东省乐昌市黄圃镇新塘城口村,村西部是广东省乐昌市黄圃镇上坳村,村北部是广东省乐昌市黄圃镇大冲村。

村西北部隔七仙岭方到湖南省宜章县杨梅山镇上。古代乐昌往郴州的岩石大道便从此经过。是湖南省和广东省交界地之一,并立有交界石碑于此,因而得名界石村。是湘粤边界最特别的村庄之一。

从S324省道黄圃镇朱家坳处行乐昌乡道Y723至1.8千米处便到界石村。

《七仙岭》,相传七仙女经过此地,看到山岭险俊,鸟语花香,山谷之间有一潺潺小溪,山下古木参天,不失仙境之美。

便在此逗留游玩,怎料天庭王母来信崔之,依依不舍却万般无奈。七仙女离走时在此山顶依北斗七星的位置放好七石。

后人随后发现七石,七仙岭也从此流传。大跃进时期集中此地大炼钢铁,古木伐之,甚是可惜。如今松木终已成片,总算不辱七仙岭的美名。

最前面最远处就是:上大坪、小冲、大冲、新塘小、城口、界石、炉背岭等村庄。

古道就往前面山坳里上来的。

右边山凹是白水村上来的古道。

沿这公路上区几百米就是同乐亭(阿弥陀佛亭)。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返拍。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位于湖南郴州宜章县杨梅山镇枧坪村、水落岱村,在枧坪村与水落岱村、老屋村之间沿S207省道北上一公里(对门红村到杨家冲段之间)右转进入村道进去约300米处三叉路口边上。

 同乐亭是由一块块厚重的长条青石垒砌而成,木石结构,长方形单间房屋式造型,面宽约4米,进深约7米,通高约4米。四边墙用青条石干砌筑成,纵向墙面放木梁架,小青瓦盖顶,山墙是叠落三级高出瓦面的马头墙,墙脊有石雕葫芦刹顶(现已毁),前后墙中两侧筑墙设门,门宽1.75米,高2.1米。两边门额均刻有题字,其中门额阴刻“同乐亭”和“阿弥陀佛”。古道从同乐亭(阿弥陀佛)中间穿过。

  梅山界石铺碑文记载:
 尝谓山高路远,X多爬涉之艰险,飓风狂能无飘沦之虑知凉亭,不可不设犹馆驿之,不可不备也,吾乡梅山胁界同乐亭者,乃楚粤往来之要道也,地非坦平,山少树木值,夏日之可畏借之一枝,当春雨之多淋遮无半瓦,加以山路崎岖地少甘泉,往来行人至此鲜不磋探者也,虽然先辈创立凉亭乃世远年焉,栋宇锤坏此遗址之,仅有难历人而不避。是以邓能贤、曾X淳、杨楚能倡议休复,增其旧此设施,茶水诸君子闻而心喜,踊跃捐题,共厥事而斯亭,遂得告竣焉。由事往来行人不独得甘棠之崎舍,而且免X梅之希望其步举,美X曾纪册书:李树棠 撰。
 捐款(银)名单:(略)。

这里应该就是梅山界石铺(同乐亭及阿弥陀佛亭)。碑文记载此亭建于同治年间,更有意思的是碑文还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如有毁坏字迹者雷打火烧,执事人昔如有私心天诛地灭”。木匠师:杨壬容。同治十一年歲次壬申季秋月上浣谷旦立。这可是我走古亭来第一次开天窗的警示语。从古到今大家还是给道德规矩束缚着。

古凉亭以石、木结构为主,平面长方形。建于年代失考。主梁上写:尊化缘首邓光发、邓能林,杨东海、曾XX、杨梵能、杨方淑、曾苍淳、曾忠X合众庆心建修。

同治十一年(1872年)岁次壬申仲秋月下x良辰谷旦立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上来,古道穿过这公路,往前面右汽车右边有房那小路进去。

公路转进来。沿这小路进山里。

 最前面山边就是同乐亭(阿弥陀佛亭),沿这古道进来大约走1000多米就来到这里。

沿着古道继续走。

这段古道是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古道边的山楂。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古道边的山楂。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古石桥。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同乐亭(阿弥陀佛亭)至水落岱村古道。

水落岱村古道。

水落岱村


水落岱村


水落岱村


水落岱村

水落岱村村后的古道。古道往山坳里进,沿山坳、水库、上五里坳。

水落岱村村后的古道。古道往山坳里进,沿山坳、水库、上五里坳。


 水落岱村村后的石拱桥。

水落岱村村后的石拱桥。

水落岱村村后的石拱桥。


  
水落岱村。

水落岱村村后的石拱桥。

水落岱村村后的石拱桥。

水落岱村。

水落岱村村后的古道。

水落岱村村后的古道。

水落岱村村后的古道。

水落岱村村后的古道。古道往山坳里进,沿山坳、水库、上五里坳。


 水落岱村村后的古道。古道往山坳里进,沿山坳、水库、上五里坳。

 这是S207省道,我们是往前面来的,过了这山坳就是上五里坳村、水落岱村。这段公路就是湘粤古道。
 沿公路继续走,下面就是下五里坳村。公路右边这口就是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下面就是下五里坳村。

湘粤古道,下面就是下五里坳村。

湘粤古道,下面就是下五里坳村。

湘粤古道,下面就是下五里坳村。

湘粤古道,下面就是下五里坳村。

从上面S207省道路口的湘粤古道到这S207省道出口,这段古道大约1000米。

穿过S207省道,上面左边又树那路口就是古道出口。

穿过S207省道,又沿着古道下去。

穿过S207省道,又沿着古道下去。

穿过S207省道,又沿着古道下去。

返拍

下来了下五里坳村,这村中的水泥路也是湘粤古道。

 下五里坳村,这房子边的小路是湘粤古道。

下五里坳村,面前的边缘是湘粤古道。

下五里坳村。

下五里坳村,右边房子外是湘粤古道。

下五里坳村,房子前面至田里这有荒草的小路是湘粤古道。

下五里坳村,房子前面至田里这有荒草的小路是湘粤古道。

下五里坳村,房子前面至田里这有荒草的小路是湘粤古道。

返拍

下五里坳村,这是S207省道,左边几米是湘粤古道。

下五里坳村,这是S207省道,左边1米是湘粤古道。

下五里坳村,这是S207省道,这就是湘粤古道。

下五里坳村,这是S207省道,这就是湘粤古道。

下五里坳村,这是S207省道,沿右边公路继续往前就道了平和村。这公路是湘粤古道。

 杨梅山镇平和古村是一个杨姓而居的村落,是我国典型的延续数百年氏族夹住聚居原生态家族形态的活化石。此地为珠江源头之一平和洞河的中段,是宜章县至郴州九十里古驿大道途经走马岭的边沿,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必经之道。

这街道也是湘粤古道。

平和位于县城东北面,离县城约39公里,海拔580米。东与赤石乡交界,南与杨梅山镇相连,西与太平里乡接壤,北与苏仙区大奎上乡毗连,有公路接1803省道。

平和洞是群山环抱中的一块盆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古称平窝,经文人修饰,取其谐音称平和,积久而成地片名称。1949年属赤石乡,1950年属赤石区,1956年设平和乡,1958年属赤石公社,1961年由赤石划出,称平和公社。1984年复改乡并为现名。现再是杨梅山镇平和村。

平和村老街的房屋,多是旧时模样,土坯房多已败落青砖瓦房陈旧却依然稳固,一切古老且自然,古街还有旧商铺的模样,现还保留一铺铁铺,它还是用原始的打造方法,打造各式的农具。

平和洞是群山环抱中的一块盆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古称平窝、经文人修饰,取其谐音称平和,积久而成。

平和是一个拥有独特气候、良好土质、丰富矿产、朴实民风的农业乡、贫困乡。全乡山多地少,石头多耕地少,属典型的石灰岩高寒山区,由于地势较高、风大,平和乡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宜章低一至两度,昼夜温差大,夏季凉爽,适合度夏。一年内有将二分之一时间是被云雾环绕,好似人间仙境。

平和境内主要河流为平和河发源苏仙区流经平和洞,由于没有明河流出洞外,消水溶洞消水不畅,又由于平和山多且多为石头山,水土保持能力差,造成平和洞“大雨大灾、水雨小灾,无雨旱灾”的不利局面,困挠平和多年。

 宜章平和杨氏之始祖白清公:白清公,原名德华,字白清,号会泉,别号绍霞,尚文公长子,生于宋庆元元年乙卯(公元1195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午时,原居江西泰和县学背里之石板桥,宋末以明经进士授湖南路永州府二尹,任满后升迁广南东路惠州知府,由郴州经过摺岭时病重滞留,请求辞职养病。

病愈后四处相宅,最终在宜章平和上洞墙里建宅定居。白清公娶赵氏为妻,赵氏生于宋庆元二年丙辰(公元1196年)农历六月十八日辰时,生四子:杨善府、杨义府、杨羲府、杨隆府。

长子善府开新田派,次子义府开三甲城头派,三子羲府开派广东乳源大坪及宜章长村乡大井头杨家湖塘湾,四子隆府开一甲月梅派和七甲尧田派。

西京古道,湘粤等多条古道从平和穿过。

平和村。平和属于典型的石灰岩高寒山区,大部分旱土都是村民从石缝中抠出来的,缺水,干旱,靠天吃饭,地不保水,很少水田,甚至没有。只能种苞谷,高粱,红薯等农作物。

平和村。

平和村。


  平和村。

平和村古街。

平和村古街。

平和村古街。

平和村古街旧铺旧房。

平和村古街旧铺旧房。

平和村古街旧铺旧房。

平和村古街旧铺旧房。

平和村古街旧铺旧房新门坊。

平和河发源苏仙区流经平和洞。

 湘粤古道的平和村石古桥。

古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走过一座座山,跨过一条条河,修建了数以万计奇巧壮丽的桥梁,这些桥梁横跨在山水之间,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河山,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我国古桥先有梁桥,后有浮桥和索桥,拱桥最晚出现。根据现有资料,自独木桥、堤梁式桥出现,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铁路、公路等近现代桥梁开始设计建造的几千年中,我国古桥在由低级演进到比较高级,由简陋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时代为主,包括西周以前为创始时期。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及三国为创建发展时期,四种基本桥型都已出现并初具规模。
第三阶段:以隋唐宋为主,包括两晋、南北朝、五代为全盛时期,在建造各种桥型桥梁的技术上都有突破和创新,把古桥建筑推到了高峰。
第四阶段:由元朝至清末为继承发展时期。十分明显,桥梁建筑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桥梁的发展使交通运输畅通,又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电影《天那边》在平和月梅村拍摄的。讲述了由赵冉饰演的美丽女大学生许小萌和刘科饰演的恋人江可可在大学毕业后,一起报名志愿到边远山村里的水咕噜小学支教,并且相约坚持三个月。在这一期间发生了一些故事并且对主人公的人生价值观也起了重大的影响……

赵冉饰演的美丽女大学生许小萌在她新浪博客中写到:

 电影《天那边》顺利杀青了。剧中讲了一个女大学生留在山村教书的故事。有个小秘密可以和大家透露一下,就是本剧组的所有主创都是80后。怎么样,值得期待吧!
 我又回到了熟悉的北京。在山里待了将近一个月,回来看见北京的高楼大厦不免觉得有点晕,哈哈!终于回到了城市,我好开心啊!由于拍摄工作非常紧张,所以我一有点时间就想睡觉,再加上那个小山村上网实在是不方便,所以就一直没有更新博客(理由绝对充分大山的记忆)。

因为拍戏的地方条件异常艰苦,所以刚去的时候天天盼着杀青。现在终于杀青了,坐在电脑前,我竟然怀念起在那的日子。

 我怀念那里的大山,墨绿墨绿的!天气好的时候和蔚蓝色的天空映在一起,半山腰的地方飘着云,山脚下还有人家,象极了一幅画。我怀念那的孩子,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朴实的笑容,我总想起我们走的时候他们一边跑一边招手的样子。还有就是那里狗,那的狗特别多,大多性格温顺,不主动攻击人。我们去之前他们都没有名字,于是我们就给他们取名字:“左右”“花老虎”等等。我们每天都给它们喂好吃的,我们走的时候它们都胖了,哈哈!以上文字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的名字--《那人那山那狗》!大山的记忆。

回到了喧嚣的城市我却怀念起宁静的山村,我想这是因为物质生活贫乏的山村洗涤了我的心灵。

电影《天那边》这是一部标准的文艺片,幽默的段子,不断切换的镜头,让人回味无穷!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让人感叹景色怎么就这么好呢!
 水咕噜村,真实村名叫做月梅村,位于郴州市宜章县平和乡。
 平和景色,高架桥架在墨绿的远山上,翠绿、淡黄的梯田拾级而上,古村、古树,隧洞、河流,每一处都是特色,只不过,水咕噜小学已经不复存在……

这就是教室,现在已经荒草丛生……

这就是宿舍楼,也已经破旧不堪、无人问津了!

  前面右边夏蓉高速公路从平和境内穿过,左边是月梅村。

平和洞月梅村。古道再月梅村前面的山边左转。

平和洞月梅村。古道再月梅村前面的山边左转。

宜章平和洞600亩油菜花,平旷无垠,壮观美丽。

郴州宜章最美乡村平和洞油菜花平旷无垠鲜艳无比。

每年的3-4月,宜章县杨梅山镇平和洞优质稻制种和蔬菜种植基地,油菜花在田间、地头、山岭之间慢慢铺开。

近年来,该镇认真落实产业扶贫政策,通过土地流转,连片发展了平和村、城头村、月梅村、土桥村水稻制种和蔬菜种植基地2700余亩,

平和洞油菜花。

沿着月梅村左转1000米就来到了湘粤古道月梅段。

湘粤古道月梅段,这就是古道,前面20多米出开始上山。

湘粤古道月梅段路口。

湘粤古道月梅段

保存完好的月梅村段,一路上山,一路向北。

保存完好的月梅村段,一路上山,一路向北。

返拍。

保存完好的月梅村段,一路上山,一路向北。

返拍

保存完好的月梅村段,一路上山,一路向北。

保存完好的月梅村段,一路上山,一路向北。

保存完好的月梅村段,一路上山,一路向北。

保存完好的月梅村段,一路上山,一路向北。

保存完好的月梅村段,一路上山,一路向北。

返拍。

返拍

保存完好的月梅村段,一路上山,一路向北。

保存完好的月梅村段,一路上山,一路向北。

保存完好的月梅村段,一路上山,一路向北。

保存完好的月梅村段,一路上山,一路向北。

月梅村段积善亭,从下面路口上山到积善亭大约1公里多。

 坐落于宜章县原平和乡月梅村附近,当地人称:亭子坳上,修建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距今有180余年历史。

沿古道而上,达山脊,便可见积善亭,亭内左墙嵌有石碑,碑曰:“王代祯”三个大字,旁有“石匠梁宗诲造”的字样。年代落款为:“道光拾叁年歲次癸巳年孟夏立”。

 亭内左墙有镶嵌石碑书“王代祯”。積善亭据说是道光年间王大善人的善举。用由一块块厚重的长条青石垒砌而成,木石结构,小青瓦盖顶,亭顶有园石雕刻太极图案,石门呈对开状,造型古朴。

  積善亭在平和洞月梅村杉树窝之间湘粤古道的最高的山上。正处坳间,山风通贯,一进亭子便凉气爽人,亭内两边的石条上,溜光溜光,在这逗留的人应该不少。

以前这个亭子里经常坐满的人,亭子状况很好,这是村里在保养维修的缘故,而且路之所以相对好走,这是因为村里每年都会砍路杀草。这么一个凉亭对于一个疲惫的路人来说,是多么的好。

   始建于年代失考,东西走向,长方形,高4·5米,宽5米,长6米,面积30平方米。两边大门上面上去第二块石面都阴刻“積善亭”匾额。

積善亭是一个公益设施,类似于高速公路上的 " 服务区",修建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古道边的人得以短暂休憩,之所以建在这地势高的地方,估计主要是考虑到行至此地的人们应该已是疲惫不堪,正好需要休息。像積善亭这样的古亭,沿路还有很多。

  積善亭前面约2米处残缺的石碑镌刻着历史的痕迹。
  積善亭后面约5米处,有块石碑指路碑(将军箭),右往良田,左往太平里。据说这是有一家的父母给一位孩子立的,给孩子积福报。菩萨保佑这个孩子,让其有好报好的前途。

右往良田。

左往太平里

 继续往右走。

如今古道显得特别幽静,耳旁传来的只有那些鸟叫虫鸣,还有微风拂过树梢、掠过草丛发出的“沙沙”响,此时突然变得沉默了。

古道静静,甚至可以听见心脏跳动的声音,偶尔遇见几株盛放的山茶花,感觉是如此的温暖,如此的灿烂。

清幽异常,林密草深。

走在幽静的山间古道,感觉不错,忘记了炎热,忘记了汗流浃背,忘记了口渴。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今天我们走在古道上,当年是谁踩出这条大道,没有答案。

只听到的只有古道边的虫鸣和山风的呜咽。

  杉树窝--枫树坳--高梁山--朝阳村--马井山。

 高梁山和枫树坳,这地方听起来不错。想必此处古木参天,枫树成片,蓊郁蔽日,苍翠满坳。

也许每到秋天风高气爽之时,便会红叶遍野,天空会因陶醉而红光满面。落霞便与枫叶合谋,共同点燃这片边远而寥落的山村,给这里带来无尽的欢闹。

这里的喧嚣肯定是寂寞的,因为这里除了高山、翠竹、古树外,骡马古道从这穿过,昔日骡马古道上的繁华不在。

四周了无人烟。只有鸟儿和一些不知名的野生动物再喧闹,但这喧闹也是别有一番意趣,因为寂静得只有古树叶和竹叶在四处旋转舞动,飘飘洒洒。

古树叶和竹叶们隐匿于此,冷艳而无人知晓,而此时,这里不就成了一处仙境了吗?

路边的竹林,深幽不见阳光,村落中没有早个人,只有几条柴犬向我们这些陌生人狂叫。

路边一棵200百年的古皂角树立在村口,这样的古树在湘粤古道上时常可见。

古道边的古井,井台宽阔,井口分三格,靠泉眼的一格多用来饮用。另外两格用来饮马或洗涑,想当年应该有许多的过路商客,在此取水解渴。

清幽异常,林密草深。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

村子静悄悄,只有几只鸡和两只惊慌的狗狗,几座黄泥老屋。

破碎的石板路从村中径直穿过,绕过竹林,直奔前方山而去,但在山前,只有无数长得一模一样的岔道,继续走土路。

土路上到山顶,正作势往下,路下边有不少房子和大树,还有石板在树荫下的阳光下一闪一闪,看这块的地势,恰是一山坳,常为古道必经之地。

于是改变路线,找了个口子下去,村子规模不小,泥屋已倒塌,砖房栉比,只是不见一个人,仍只有一群鸡和一群关着的小狗。

一条明显的石板路从山下爬上来。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

两湾洞古村。

千年骡马古道(湘粤古道), 百年两湾洞村。

骡马古道(湘粤古道)上的两湾洞古村,整个村落占地面积13.6万平方米。相传这是一个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始建于明代。

从房屋外观可以看出这是早些大户地主或是显贵达人的族居村落,号称方圆百里最大的别墅区。

可以想像当时地主家的家业之大,家里样样俱全,有家庭戏台、保险柜、楼中楼、民工房等等。

高大木门、雕刻精美的门簪、颇具江南特色的木雕窗棱,户主当初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

虽然古建筑日久失修,但依然可以从建筑的雏形和精致的木雕工艺中追溯当年全盛时期的辉煌。

鼎盛时期,两湾洞古村有数百栋古建筑,5座碉堡,全部带围墙。

经过岁月洗礼,人为的损坏,现在变得面目全非,保留完好的只有古宅青砖大瓦房126栋。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岭之冲”,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人文毓秀之所”。

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素称湖南的“南大门”。

获知了这点,在两湾洞村里能有这些高墙大院,自然就不觉为奇了。

 一人独自漫步在那一条条幽深的青石板巷道里,透过那一颗颗历史尘埃,抚摸着那岁月斑驳的高墙青砖,昔日那人声鼎沸的情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村子里,一座座青砖灰瓦的老房子映入眼帘,在岁月侵袭下,屋顶的灰瓦开始有点泛白,房前屋后杂草丛生,但高墙依然屹立不倒,虽已残破,但依然可见当初的气派和神韵。

 旗杆石或叫栓马柱,古时大户人家有贵客来时或举办大型活动时,要插旗或是栓住马匹用的,可以想像这户主人当时气派有多大。透过那残败的高墙,可以窥视到那昔日的辉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再泥泞的路,再灿烂的人生,最后都只剩下云淡风轻。两湾洞古村,门口这个石“盆”是消防用的还是装水给马喝的?
  跨进这大门,令我颇为讶异,里面既然是空荡荡的,徒有四壁高墙,但平台错落有致,看样子眼前的这块石墩应该是曾经的柱础。也许在某段时期,这深宅大院或毁于天灾,毁于人为。

  一人独自漫步在那一条条幽深的青石板巷道里,透过那一颗颗历史尘埃,抚摸着那岁月斑驳的高墙青砖,昔日那人声鼎沸的情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透过那残败的高墙,可以窥视到那昔日的辉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再泥泞的路,再灿烂的人生,最后都只剩下云淡风轻。
  古村落里的“槽门”,是大户人家的脸面,体现着主人的形象和社会地位,槽门一关,屋内就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静谧、安宁。高大木门、雕刻精美的门簪、颇具江南特色的木雕窗棱,户主当初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曾经的大户人家,那屋顶上残留的木棱花可以看见这户人家由鼎盛到衰落的那种凄凉。穿行在纵横交错的的古巷道里,一切可以随心随缘,这里木有喧嚣,安静的可以听到花开的声音,漫步其间,犹如梦境!

   旧屋墙上写有李白『与韩荆州书』
作者: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两湾洞距两路司很近,不到一公里,全水泥公路,也有一小段古道,两湾洞走不到500米,路边即有一亭,为“迎风亭”。两路司往北到郴州、往南到宜章,都有古道的样子。
 迎风亭《释名·释亭》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亭的实用功能是“停”,即供人休息。西京古道上无论昼夜寒暑,来往客商络绎不绝,且路途之中又无歇息之所。

来往者常叹“过春雨之淋漓,遭夏日之熏蒸,逢秋露之凄凉,受冬霜之觱烈”之苦。明清之际,各地乡民纷纷在古道沿途修建凉亭,几乎达到了五里一亭,自此风雨骤来有所避,患炎热汗下亦可纳凉”。

 亭的另一个功能是一种行善场所。在我国古代“造桥、修路、施棺、殡殓、救人、赠药、赈灾、恤困等”被称之为善举,前人多在古道上建造供人歇息的场所,炎热的夏天给行人提供茶水实现的善举,并以此寄予良好的愿望。

迎风亭是一个公益设施,类似于高速公路上的 " 服务区",修建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古道上奔波的人们得以短暂休憩。

 湘粤边的古凉亭以石、木结构为主,部分为砖、木结构。平面以长方形为主,极个别为正方形,面积20至50平方米之间。
  在两路司,沿着九十里大道前行,不多远就是京港澳高速。古道出来就是X057乡道,X057乡道边就是迎风亭,可以想象X057乡道这一段是以前的古道。这里地势开阔,可望见京港澳高速上川流不息的车流,山间有风吹来,据说此亭的命名也正是因为地处风口的缘故。
 迎风亭是由一块块厚重的长条青石垒砌而成,木石结构,小青瓦盖顶,东西牌石垛堞分明,坊石首尾相顾,亭顶有葫芦状雕刻,石门呈对开状,造型古朴。始建于年代失考。看亭内碑文,为光绪年间重修。东西走向,长方形,高4·5米,宽5米,长6米,面积30平方米。两边大门分别阴刻“迎风”“却暑”匾额。也可叫“迎风却暑亭”。

迎风却暑亭是一个公益设施,类似于高速公路上的 " 服务区",修建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古道边的人得以短暂休憩,之所以建在这地势高的地方,估计主要是考虑到行至此地的人们应该已是疲惫不堪,正好需要休息。像迎风亭这样的古亭,沿路还有很多。现在被列为省保。

两路司,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分岔口。湘粤古道在此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继续向西南,过迎风亭、折岭头,直达宜章。另外一条则偏向东南方向,这条路最终翻山越岭,到达平和,再由此折向汝城和广东韶关境内的坪石(水牛湾)。也就是--广东乐昌黄圃镇至湖南宜章两路司古道实地线路。

 两路司,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分岔口。湘粤古道在此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继续向南,过迎风亭、折岭头,直达宜章。另外一条则偏向东南方向,“四十里路岔平和”,这条路最终翻山越岭,到达平和,再由此折向广东韶关境内。我们从平和乡平和村开始徒步。

(0)

相关推荐

  • 【公示】“湘桂古道第一乡”——漠川乡景观对联征集揭晓

    "湘桂古道第一乡"--漠川乡景观对联征集揭晓 由中共漠川乡委员会.漠川乡人民政府主办,兴安县作家协会承办的"湘桂古道第一乡"--漠川乡景观对联征集活动,圆满结束 ...

  • 湘粤古道,为杨贵妃运输荔枝的骡马古道

    原创作者/阳光球 湘粤古道,也称"九十里大道"和"骡马古道",连接着湖南与广东二省,南起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坪石镇水牛湾,北至湖南省郴州市郴州裕后街,是湖南省现存 ...

  • 【文氏名村】湖南省宜章县岩泉镇沙溪村

    天下文氏一家亲  ID wsyjq8 宗亲,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天下文氏一家亲",再点关注,即能加入咱们文家人大家庭,恳亲问祖,联谊交流,与全球文家人在 ...

  • 连州行摄~州是连州和潮州的州字,连是连在一起的连字

    连州行摄~州是连州和潮州的州字,连是连在一起的连字                              (摄/文/编:新老) 按: 历史上曾做过潮州刺史的韩愈与曾做过连州刺史的刘禹锡是至交,惺惺 ...

  • 湘黔古道上的衙门|湘黔古道上的故事|侯章良

    本文故事作者:侯章良 湘黔古道上的故事 湘黔古道上的磐山古桥 湘黔古道上的衙门  侯章良 也不知从何时起,湘黔古道上的绥宁县水口乡地界上流传着一句俗语:磐山来的.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之中,这句话越传越神乎 ...

  • 湘黔古道妹望郎(路程歌)|绥宁山歌|陶永元

    本期山歌作者     陶永元 湘黔古道妹望郎 重阳过后我的郎 挑担土纸上洪江 往回一去三五日 这次半月未归乡 盼望我郎回家乡 妹在家中等得慌 左思右想心里急 准备启程去望郎 站在哨上望洪江 远山近山层 ...

  • 里田乡中塘村1

    我们跟随红军长征的脚步,继续西行,从湖南汝城县的文明乡到宜章县里田乡. 行驶路线:离开文明乡沿[G76]厦蓉高速路继续西行到宜章县里田乡.参考路线如下(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下画杠数字是行驶的大约公里数 ...

  • 湘粤古道(郴州段)调查记

    湘粤古道(郴州段)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北湖区.宜章县三县(区)境内(图一),又称骡马古道.北起于郴州市城区裕后街,南接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转围村.<郴州志>称:"骡马古道,即城 ...

  • 湖湘地理| 徒步湘粤古道,九十里大道的厚重与温润

    悠长的湘粤古道,并非平凡之路,它串起了历史的沧桑厚重与湘南风物的温润之美.曾经艰辛的行旅已成为消散的历史烟云,但古道边那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依然留存至今.古道.驿站.茶亭.古井.古树.古桥.旧居, ...

  • 乐昌美丽的古驿道

        下开封村西京古道   下开封桥村西京古道位于乐昌市云岩镇开封村委会下开封桥村,秦汉时期开辟通行.现保存较完整的下开封桥段往东南约3公里接乳源县红云古道,西北通出水岩.云岩.桃李坑,全长约15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