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书香门第,诗书画引领时代的海上才子书法大师
出身书香门第,诗书画引领时代的海上才子书法大师
白蕉(1907—1969年)是现代上海著名的书画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和徐悲鸿、邓散木被称为“艺坛三杰”,且有“白蕉兰﹑(申)石伽竹﹑(高)野侯梅”三绝之誉。本姓何,名法治,后改名换姓为白蕉。
白蕉才情横溢,为海上才子,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诗书画皆允称一代。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近人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对白蕉生平事略与交游经历的描述,分析了民国书坛背景和白蕉帖学观念之间的关系。白蕉的一身是错综复杂、充满变数的,他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几个的重要的历史阶段,他所经历的一切,对他后来的书法作品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情感符号不同程度地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
中国书法灿烂史,近代书法史是书法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以来的传统帖学自清中期便收到了碑学的有力冲击,历史上被称为“乾嘉学派”,那时的书法形态则开始拘泥于单一的篆隶碑刻,这种风气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在这百花齐放的时代,近现代草书的发展则是对中国草书艺术的很好的继承与延续,可以说,研究白蕉书法,对研究近现代草书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期间虽说不乏时有融碑于帖的大家活跃于书坛,但是真正以贴学为宗的书家却被归置于碑学思潮的身后,很难有大的起色。至民国初年,各种元素的相互交融,使得晋韵美学思想重新被人们所认识,无疑对于一代新书风的诞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新文化、新思想、新意识的的出现打破清中期以来帖学沉寂的局面,一派新气象、新书风便随着时代的艺术潮流应运而生。自吴昌硕、康有为两位碑坛大家去世以后,以沈尹默为首的新一代书家群体,革除碑学之弊端,适应“实用救国”之理念,宗法晋唐成了,在特殊时代完成了特殊的书学历史使命,时人称为“民国书风”。
而白蕉也是那一时代的一代骄子,其性情孤傲,但不失柔和细腻之情感,愤世嫉俗,不慕名利,独抒性灵,不为书而书,无为而有为。白蕉是诗、书、画、印四体皆善的才子,尤以书为最。可由于其所处时代的的特殊性,仅时人大家对其作见仁见智之外,并未被大众所熟知。在这百花齐放的时代,近现代草书的发展则是对中国草书艺术的很好的继承与延续,今天的书坛讲求思想解放、自由,白蕉的作品及身后的艺术成就才被后人所熟知,所研究。
海上白蕉(1907-1969),是从民国就凸显出来的一位帖派书法大家。在民国书坛业已形成的“碑帖合流”的大背景下,白蕉学书由唐而入魏晋,始终坚持主宗“二王”,专心致志,研精体悟,狂狷独行,涵泳百家,终成正果。书艺之外,兼擅诗文画印,学识渊博,早有“海上名士”之誉。
白蕉书学,大体可分为两大块:一是他的书法实践,二是他的书论。实践,体现在他以宗法“二王”为旨归的学书历程及其留下的作品上;书论,则是他基于自身丰厚的学识修养,对书法总体认知的理性思考的成果。前者可谓之“字内功”,后者可谓之“字外功”。白蕉正是字内功和字外功高度结合的典范。本论文旨在以白蕉书学为中心,对其书学成就做全方位的考察、梳理和研究。白蕉诗文画印诸方面的成就,因与书学理论上是相通的,故亦予以兼顾。
纵观白蕉所书,作为一代书家,书承帖学,线条清奇古朴,结构或至柔和或奇险,变幻灵动,缩放有度,欲飞相生,字形秀丽欣长,风姿翩翩,随意步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洒脱,洞达跳跃 ,方圆兼施,藏锋处亦显含蓄,露锋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所削;提按分明有度,毫丝劲挺,亦浓亦淡,无乖无戾。
白蕉讲求“始欲无我,终欲有我”的学书理念,最终才形成其作品于章法而言,行间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着重的笔画,分轻重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式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情却跃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态完美结合,形成了白蕉独具一格的章法。
总之,白蕉率意的笔法,奇诡的字体,中和的布局,则道出激越痛快,真气横溢,神采奕奕的意境,让学书者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