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魏到初唐 | 府兵制国家的形成(二)
在府兵制正式确立的西魏大统16年(公元550年)之前,宇文泰麾下的军事力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由尔朱氏从晋阳派出的由武川镇人为核心的贺拔岳西征军,其次自然就是关陇本地乡豪所率领的乡兵集团。其中,作为西魏最重要统治基础的也就是武川镇人组成的西征军。但就此时而言,府兵制的创立似乎还未到时机。关陇本地乡兵集团的力量仍然不足以撼动作为中流砥柱的武川镇人组成的北族西征军。但是,时机很快就来了。西魏、东魏分立不久,双方就开始了激烈的攻防战,而在大统九年(公元543年)西魏军队在洛阳之北的邙山遭遇惨败。
邙山之败严重打击了以贺拔岳西征军为代表的北族兵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宇文泰为了补充兵力,自然要增大关陇乡兵集团在西魏军队中的比例。西魏大统16年(公元550年),宇文泰正式确立了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军为标志的府兵制度。虽然此时在府兵制的指挥体系中,仍然由六镇北族武人,尤其是武川镇出身的将领所控制。最初的八柱国中,除作为最高统帅的宇文泰以及只是虚领职衔的西魏宗室广陵王元欣外,实际统领二十四军的六位大将军中有四位出自武川镇,十二大将军中也有多人出自武川镇或其他北地军镇。也就是说,武川镇人集团虽然自身也为明显的军事集团,但同时也处于西魏北周金字塔型的府兵制体系在中心,起到了统合北镇、关陇武人势力的作用。
但是,柱国大将军、大将军共计20个府兵体系下的最高职位,也不仅仅是武川镇人,除追随尔朱天光、贺拔岳西征关陇者之外,还包括北魏宗室、贺拔岳之弟贺拔胜部下、关陇地方乡帅,并不局限于武川镇出身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对西魏政权的贡献程度。
府兵制体系的具体设计上而言,朝廷有八位柱国大将军,其中六位分领天下府兵,每位柱国大将军统辖2位大将军,每位大将军统2军,每军设一开府将军,共24军,每军2000人,从一开始,府兵的编制和指挥系统就是相当整齐的。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府兵虽然是西魏北周,乃至隋唐王朝军队的主力,但是作为直属朝廷统辖的中军之中,除府兵担任京城宿卫之外,也有专任宫廷侍卫的禁军。除此之外,还有归属地方行政主官的州郡兵、镇戍兵、乡兵。
身兼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冢宰等职于一身的宇文泰,虽然不只是统帅府兵体系下的二十四军,但无疑府兵制下的二十四军始终是西魏北周军队中的绝对主力。除此之外,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西魏都城在长安,宇文泰的开府却设置在距长安100多公里之外的华州。虽然名义上的统治权和法统仍在长安的西魏皇帝一侧,但实际的行政与军事权力中心却在华州,这种明显的名义法统与实际权力的分离的二元架构实际上是建立在宇文泰秉政、府兵制初起的特殊历史时期的背景下。宇文泰死后,被托以后事的侄子宇文护拥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取代魏帝登基建立北周。但在宇文护先后诛杀关陇集团的元宿独孤信、赵贵,取得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头衔之后,自然也效仿其叔父宇文泰,将同州作为自己开府的所在地。也就是说,北周前期宇文泰秉政时期的权力架构几乎与宇文泰秉政西魏时期一般无二。
但是,这种法统与实际权力相分离的二元架构注定是不稳定的。皇帝与开府的权臣之间的矛盾注定难以调和。在这种情况下,北周孝闵帝、明帝先后死于非命,就是这种不稳定的权力架构的必然产物。紧接着登上帝位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在设计诛杀宇文护得以亲政之后,这种不稳定的二元权力架构才得以终结。
但在北周武帝宇文邕亲政之前,虽然存在实际上的二元权力架构,但作为实际掌握军事权和行政权的实际权力中心,却从来不是稳定的。六柱国大将军各领四军,并且也由六柱国以 私财养兵,因而实际上存在着相对的独立性。直到宇文邕亲政之后,才彻底打破六柱国分领府兵的体制,改诸军军士为侍官,府兵由此才成为直属中央的宿卫军。也就是说,直到宇文邕改革府兵制度,真正被隋、唐沿用的府兵制度才得以真正成型。
但同样,北周武帝宇文邕确立了以府兵为核心、皇帝作为国家军队最高统帅的体系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皇帝的迭代传承,如此形成的皇权必然会转型成独裁权力。在这种情况下的国家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自身的道德操守以及行政与军事事务的处理能力。北周武帝宇文邕本人是典型的勤政君王,在军事上也是奋勇当先,才保证了君主专制独裁体系的相对稳定。但等到其子宣帝宇文赟即位,这种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之下就已经暗流汹涌。我们知道,北周宣帝是典型的暴君,其言行在此就不多讲了。但不得不说的是,在宣帝暴毙之后,御正下大夫刘昉、内史上大夫郑译伪造诏书,让随国公杨坚接受“遗命”,“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进朝辅佐朝政。在此基础上,杨坚由此开大丞相府,以丞相之尊重演了周代魏的王朝禅让戏码。在隋文帝杨坚称帝后,其原属北周大丞相府的一众官属原封不动地成为了新生的隋王朝的中枢官员。
未完待续……
欢迎加入知识星球——兮兮的浅唱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