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背诵梳理|2.2.1.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背诵逻辑

今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有四个主要的习得研究方法。本文主要从逻辑角度总体梳理背诵。具体内容可以详见下图,或者后台回复:引论笔记,获取PDF版本。

四种习得过程研究方法,他们分别是: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运用分析、话语分析。按照本书作者的观点,这四类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也很难区分阶段。为了便于记忆背诵,我们可以从逻辑上梳理出上述渐进发展规律。

一、定义
  1.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3. 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既包括偏误部分也包括正确部分)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发展轨迹。
  4. 话语分析:要运用语言进行交际,除了语法,还有语义、语用的分析结合,还要研究文化因素,研究具体语境甚至会话双方的关系。

二、发展逻辑(自己总结,非书本内容,仅供参考)

1.对比分析:这个阶段将学习者的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分析因“母语负迁移”所导致的偏误。
2.偏误分析:这个阶段分析偏误产生的多样性原因,除了因“母语负迁移”(对比分析主要研究领域),还有诸如“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环境”等因素。
3.运用分析:这个阶段更进一步,除了偏误分析中的“错误”部分,同时也研究“正确”部分。但是还集中在习得“语言本体”(可以理解为还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框架中),没有触及语言的交际功能。
4.话语分析:除了研究“语言本体”的语音、词汇、语法,还拓展到语用和功能范畴。

三、关键人物

1.对比分析:弗赖斯(C.Fries)提出:最有效的教材应当是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描写和仔细对比。拉多(弗赖斯学生及同事)出版《跨文化语言学》,提出第二语言习得的对比分析假说并建立起对比分析的理论系统。
2.偏误分析:科德提出,区分失误和偏误(偏误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3.运用分析:杜雷、伯特和克拉申最早对英语语素习得顺序所做实验和得出结论。
4.话语分析:哈奇认为语言习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语言交际,即第二语言学习者与以该语言为母语者之间的交谈,特别强调研究话语分析中的会话分析。

四、研究步骤

1.对比分析
按照课本介绍的步骤是:目的语描写;选择对比有意义的项目或结构;对比分析选定的项目或结构;预测错误和困难。
这些步骤我将它理解为“买电脑”的过程(今天正巧买了个电脑,也许灵感就来自这里吧)。
我们在买电脑的时候,首先要初步看看参数,这就是电脑性能客观具体的体现形式之一,对应到我们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上,就是对于目的语言的结构化描写,我们就有了语言的“参数”。
之后初步挑选两台技术参数符合要求的电脑,对应到我们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上,就是选择对比有意义的项目或者结构
有了大体的目标,那么就对于这两台电脑做参数最终的PK,综合自己的预算选定最终目标,对应我们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上,就是对比分析选定的项目或结构
最终下单成交的时候,我们综合我们的预算、需求可以预测出:由于预算有限,所以,我们可以预见到电脑使用的一些潜在问题和困难,但是也知道,基本需求一定是满足的。对应到我们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上就是,预测错误和困难。
2.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的过程也有着严密的逻辑。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先了解病情,再根据病情分析,最终下结论开处方。
  • 第一步我们需要搜集分析语料;

  • 第二步,获取足够多的待分析语料之后,我们鉴别偏误。区分有规律的偏误偶然偏误,遇到偶然偏误就可以直接过滤掉,不在我们这部分研究范围内;

  • 第三步,我们还要将有规律的偏误进一步分类为:语内偏误语际偏误。语内偏误就是因第二语言内部的错误,语际偏误就是主要因母语负迁移导致的偏误;

  • 第四步就是解释偏误;

  • 第五步进行评估偏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