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路256号光远坊张继光故居
张继光故居位于新昌路东侧的北京西路256号,故居藏在256号沿街门店后面,穿过街店看见一幢二层高,入口二侧多立克立柱,建筑外墙以灰色的墙面为主,饰有西式水泥装饰线脚,坡屋顶,立面对称看似中西合璧风格建筑,建于1920年代。
地址 | 里弄 | 式样 | 建造年份 | 结构 | 房屋 | 建筑面积 |
北京西路256号 | 光远坊 | 旧式里弄 | 1930年 | 砖木二层 | 1幢 | 1159平方米 |
张继光(1882~1965),浙江省鄞县人,16岁时负一竹箧乘太古盛京轮到上海,习木匠手艺,后进何祖记营造厂,参与建造公共租界工部局的部分工程。其间,自费进夜校攻读英语,学用结合,仅3个月就学会简单对话和书写,能看懂英文建筑图,与外国业主交往自如,在同行中初露头角。
上海人民政府2015年8月17日公布,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左右,在当时上海营造业领袖杨斯盛支持下创办协盛营造厂,初期主要在虹口和杨树浦一带承建住宅工程。由于张继光工程建设重质量,赢得中外业主的信任。所承建的工程有:大清银行、日本领事馆、东方汇理银行、纱布交易所、盐业银行、中国实业银行等。20年代,荣宗敬大办实业,张继光承建了申新、茂新、福新棉纺业和面粉业系统的不少工程,其中在建申新九厂时(申新系统最大的工厂),荣氏资金告匮,张慨然垫付四五十万两银子。太古洋行大班标新立异,想建一座用铜皮做屋顶的住宅,因怕金属导电影响安全,无人敢接,张继光胆大心细,认真做好绝缘措施,建造十分成功。该屋现存兴国宾馆内,为国内少见。
张在经营建筑业的同时,跨行业投资,先后在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宁绍商轮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浙东商业银行、华阳染织厂、宁波长途汽车公司、大有油厂、华丰造纸厂等企业入股并担任董事。为周转资金还在天津路上开办建昌钱庄,自任董事长。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的同业公会第一次理监事会议上,张当选为理事长,兼任调解主任。在担任理事长一职期间,他聘请了方椒伯等五位社会名流为同业公会的法律顾问,又聘请著名建筑专家庄俊、杨宽麟为同业公会的技术顾问,对提高建筑业的社会地位起到一定作用。民国36年(1947年)12月21日,上海市营造工业同业公会隆重举“纪念先贤入祠”仪式,将上海近代建筑业的四位先驱:杨斯盛、顾兰洲、江裕生、张效良的遗像请入鲁班殿,张继光担任主祭。在公会办公地点未有着落之前,他将自己北京路上的住宅腾出一部分,时间长达3年之久,此间同业聚餐或用便餐,他都让自家的厨师操持,不足的费用全由他一人垫付。针对建筑行业骨折等工伤事故较多的特点,他联系四明医院对同业实行免费诊治给药,并聘请著名骨科医师石少山、石筱山父子来院坐诊,深受同业欢迎。民国37年8月7日,在同业公会第二届理监事选举中,张继光又一次以最高票数当选。此时他已届68高龄,写信力辞,同业公会经研究决定请他任名誉理事长。此后,理事长一职由陶桂林继任。他虽去职,仍时时关心建筑业的发展,行业创办的通惠小学要增建体育馆,缺少资金,即刻解囊承担80%的建筑费用。
建筑厚度
张继光的事业在上海,但他时刻关注家乡宁波的建设,积极投资办学校、医院、交通等事业,其中尤以建设灵桥为世人称道。他除了个人捐资1万元外,还奔走集资,组织建筑。
张继光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30年代日本水泥倾销上海,中国水泥厂的“泰山牌”水泥销售困难。呼吁同业抵制日货,并采取得力措施,终于使“泰山牌”水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一二八抗战爆发,张继光捐资建造红十字会第十七伤兵医院并自任院长,为救治伤员日夜操劳。日本侵略军占领租界后,他拒绝汉奸引诱,闭门谢客,不做日本人的工程。民国37年春,国民党军队上海港口司令部要求营造工业同业公会半义务为过境的部队建造招待所,张继光主持的会议上作出决议,以“业务萧条”,“实无力为公家捐输”为借口拒建。1949年初,张继光出走香港,但当他得知上海解放后建设事业急需人才时,毅然搭乘解放后香港首航上海的轮船回国,主持有关企业,参加公私合营。
张继光的第二代、第三代都从事建筑业,成就斐然,他的一个儿子曾任华东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和总工程师,可称“建筑世家”。
建筑三开间左侧有一栋纯中式立面。
一楼上部用斗拱承载起装饰作用,这是一大亮点。窗户以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为结构的纹理制成,
三楼北侧过道是斜顶。
三楼居民房间的门两层,一层玻璃透光,一层百叶门透气。
-
(2017-09-15 17:25:47)
-
(2017-09-14 19:34:04)
-
(2014-11-13 15:51:36)
-
(2014-11-11 17:28:35)
-
(2014-11-10 15:56:49)
-
(2014-11-09 16:49:15)
-
(2014-11-08 02:44:37)
-
(2014-11-02 16:37:38)
-
(2014-10-20 16:05:41)
-
(2014-10-19 17: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