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关对:言在此而意在彼,一语双关
每天读国学 01-14 21:15
据说,有一次唐伯虎和陈白阳出去游玩,两人决定对对联,并提出以前面的酒馆为界,到了酒馆还没对出便是输。唐伯虎随即出上联道:“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陈白阳一听,发现这个上联是个问句,他不知道答案,不好答,然后再一琢磨,发现上联中的“庄子”既指村庄,又可指书,语带双关。于是他边走边想,走到酒馆处还没有想出恰当的下联。
陈白阳只好认输,两人便进了酒馆,打算休息一下。谁知刚坐下,陈白阳便见酒馆墙壁上写着两行大字:“杜康传技,太白遗风”,灵感顿起,马上对唐伯虎道:“壁上两行文字,哪个汉书?”“汉书”也是书名,但又十分应景,是 “哪个人写的”之意。
这副对联问而不答,提出反问,是借助双关手法得以实现的,上联的“庄子”、下联的“汉书”都是双关语,暗寓《庄子》与《汉书》两本书名。
什么是双关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这样说:“双关是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这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比如刘禹锡的《竹枝词》里有这样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就是一个双关语,表面上是指天气的阴晴,却暗含情感的情。
可见,双关,多是运用汉语的一音多字或一字多义的特点,而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使一句话涉及两件事情或两种内容,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双关在对联中的使用
运用双关手法的对联,常常被称为双关对。双关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意义双关对联
意义双关对联即利用汉语的一字多义或一词多义,有意地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如:
虽云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这是一副广为流传的理发店的对联。毫末,既指这种技艺之小,又指发梢。顶上,既指功夫最佳,又指头顶。利用双关,整副对联不见“理发”一词,却紧扣理发之事,用词精到,先抑后扬,暗含对精湛技艺自豪。
再如: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这副对联,出自宋代徐庭筠《咏竹》中的一句:“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对联与诗句一样,都是借写竹,咏物言志。节,表面上是写竹子的竹节,其实是指风骨节操之节,是高风亮节。虚,表面上是指竹子的内空,实际上是写谦虚之虚,是虚心豁达、谦和有礼。明写竹子,实以竹子喻为人处世,言说志向。国画大师李苦禅就有《劲节图》一画,下面就写有:“未出土时便有节,待到凌云尚虚心”。
谐音双关对联
谐音双关对联即利用汉语的一音多字,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如:
因荷(何)而得藕(偶)
有杏(幸)不须梅(媒)
据传,明代程敏政人称神童,宰相李贤欲招为婿,指着席上果品出对曰:因荷(何)而得藕(偶)?程对道:有杏(幸)不须梅(媒)。李贤大喜,乃将女儿配之。
再如: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清朝大兴“文字狱”,金圣叹被打入死牢,儿子前来探视他。看到儿子,金颇为高兴,迫不及待地要求儿子跟自己对对子。他先出了上联:莲子心中苦。”以“莲子谐音“怜子”。儿子泣不成声,哪里还有心思对对子。金大骂:“哭哭啼啼,没出息的东西。”儿子不解:“您明天就要上刑场了,还对这些有什么用呢?”他抚摸儿子的头,微笑着说:“是呀,明天就要死了,现在不对,还等什么时候对呢?”言罢自己对出下联:梨儿腹内酸。以“梨儿”谐音“离儿”。金圣叹临死所作的这副对联,读来令人心酸。
双关的作用
双关的修辞,使得词语表面是一种意义,内面又是一种意义,并且往往内面的意义才是主要的。这样一来,使用双关手法,就可以产生一种谐隐的效果。谐,即诙谐幽默,强调的是幽默感;隐,即内涵深隐,强调的是神秘感。谐隐,就是在幽默之中寄托嘲讽或劝谏或自省或言志之意。
双关对或谐或隐或谐隐均有,如“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是自省言志,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是幽默应答,再如“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则是诙谐嘲讽,“店老声高,坑人无算;锋长刃薄,惟利是图”则是寓褒于贬。
可见,双关对引人琢磨,含蓄、幽默,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适用范围非常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