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酒未到,先成泪
御街行·秋日怀旧
作者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香砌,有落花的台阶。这个词在古诗词中常见。如唐代才女薛涛写鸳鸯草的诗:“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如唐代诗僧皎然的诗:“止水平香砌,鲜云满石床。”如唐代张祜的诗:“画檐齐木末,香砌压云根。”如柳永的词:“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
寒声,寒风吹动落叶或落叶坠落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如周邦彦的词:“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如叶梦得的词:“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真珠,珍珠。
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敧,读音是qi,一声,倾斜,斜靠。
谙尽,熟悉并尝尽。谙,读音为an,一声。意思是熟悉,如白居易的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都来,算来,念du,第一声。如柳永词:“闲窗烛暗,孤帏夜永,敧枕难成寐。细屈指寻思,旧事前欢,都来未尽,平生深意。”如苏东坡词:“琵琶绝艺,年纪都来十一二。拨弄么弦,未解将心指下传。”
赏析
这首词的布局是上片写外景,下片写室内,又加上情感。具体的不再分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首词属于“鸭嘴兽”类,处花间词与全盛宋词之间,题材上依然是闺情,而在用语和意境上已别开生面。
对比一下花间词代表人物温庭筠的词,都是写闺怨的,看看范仲淹的视野,看看范仲淹的创新。
范仲淹以落叶、寒声暗示韶华逝去,以玉楼空点出孤独,以天淡银河垂地这巨大的意象来渲染、增强这种孤独感,以月亮美好、人却在千里外表达希望相聚的希望。又以喝酒无情绪来表达百无聊赖,以残灯明灭暗示灰暗的心态,最后是了一声喟叹“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看温庭筠最著名的一组《菩萨蛮》中的一首--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词是从屋内景致及身上装束来细致刻画闺怨,屏风上画的小山重叠,金漆明灭(明灭者,忽明忽暗也,残灯明灭,突出的是暗;金漆明灭,突出的是明),来衬托女子的居室精致,引出女子的美,接着用懒得画眉梳洗来暗示心情不好,又以照镜看头上的簪花,花面交相映,来说女子正青春妙龄,暗含着怕青春易逝。结尾一句,道出这首词的主题,衣服上的鹧鸪成双,代表着女主角希望与爱人成双成对。看这词,精致极了,美极了,却失之于纤巧,没有大气象。
与范仲淹的相对比,一个是温室里的嫩花,一个是雪天里的寒梅。
这样说,好像对温庭筠不公平,人家没有写外面呀!那么还是从《菩萨蛮》中找两首,看他写外面的月亮: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写月了,明月之后以柳丝相继,残月以断雁相配,还是失之于纤巧,不见宏大。而范仲俺的“天淡银河垂地”,直可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媲美,气势磅礴。
这些都是范仲淹改词风的地方,创新的地方。当然,作为创新词风的先行者,这种创新还是粗糙的,比如“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一句,到李清照那里就被锤炼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更有表现力了。
附
范仲淹的词
范仲淹流传到今天的词只有五阕,但在我看来,每一阕都“绝世而独立”。为何这样说呢?北宋建立后,尽管从王禹偁、杨亿开始都努力改变五代纤弱文风,要让文风与大国相配,但成效不大,真正的改变是在欧阳修诗文革新之后。但这种革新还只限于诗文。对词,当时人们仍拘泥于五代十国时的看法,词就是筵席间取乐,写闺阁思情、男女痴怨的文学体裁,连欧阳修都还是这么认为。而范仲淹作为一个改革家,其性格中的自主独立性、与世俗相抗的思维,决定了他的词就先于别人,找到更广阔的境界。他最著名的词,是《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以仓凉的笔调,激越的旋律,既表现守边报国的坚定,又抒发思家伤逝的怅惘,与后来宋词成熟后辛弃疾的词也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