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福古寺,无锡最古老的寺院之一

★旅游地点:无锡鼋头渚之广福寺

走到花神庙是很偶然的,虽然每至鼋渚都会到鼋渚春涛走一圈,不过花神庙却一直都只是在地图上见到其名而不见其踪。转上那条没有指示牌的台阶,是因为阶上的两只小猫,让我感慨鼋渚的猫还真多,于是拾阶而上,也无外乎想看看这两只小猫怕不怕人。

小猫并不畏人,只是调皮地互相打闹一路上行,而我们跟着它们的足迹,竟然在小猫们逗留的地方看到了一座四方的小亭,在斑驳的日影里显得很安静。

“云影波光”的亭名确实很应景,在亭子里看太湖,水天一色,万浪桥在光线下桥型优美,明明还没有到黄昏,竟然让我们感受到了“夕阳无限好”的凄美。

然后,在台阶的尽头就看到了花神庙,非常小的一座庙宇,布置得极其简单,供奉的仙子应该就是花神了。

花神的立像并不高大,两侧的浮雕是洁白的颜色,正衬托出花神的高洁。她们衣带当风,婀娜多姿。

找到光明亭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沿着荒芜的山道,指示牌似乎也不是那么靠谱,凭着感觉走,还真能找到这座亭子。

重檐八角,黄顶朱柱的亭子,如一金色明珠镶嵌在翠峦深处。初见它时我并不认为已经到了目的地。幸好找到了亭内的三个小字,才确认自己没有找错地方。

1953年,刘伯承元帅登上山顶,看到这只尚未结顶的亭子,风趣地把它起名为“无上光明”。后来亭子建好后,便函请刘伯承题字,他挥毫大书“光明亭”三字。

从光明亭下坡,可以通向澄澜堂,这里有阆风亭、飞云阁、秋叶涧、憩亭、戊辰亭等一组随山起伏的小品建筑,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领略太湖风光。

戊辰亭是一幢二层的小楼,这里视野开阔,面临太湖。可惜同样紧闭着门,不知道平时有什么用途。

白色的茶梅花开得十分漂亮,有一只白猫从花丛里蹿出来,把我吓了一跳。大约是平时游人见得多了,小猫并不怕人,即使走到了它跟前不足一米的地方,它还是慵懒地伸着懒腰。但是别以为它没有警觉心,当我再跨近时,它却一溜烟地从树丛里逃得无影无踪。

阆风亭,立于悬崖石排上,有曲径通往飞云阁,重檐飞角,下层是长生未央馆。这两幢建筑都建于1931年。

而我惊喜地发现,原来白猫也来到了这里,正蹲在亭畔懒洋洋地看着我们,似乎在嘲笑我们的脚程太慢。那是当然的了,作为外来者,我们怎么比得上它熟门熟路啊!

一路走来,私以为这里看太湖微波荡漾,视角是最好的。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美景如画。

秋叶涧是山路中段一条林荫深邃的涧峡,冬季少雨,涧下无水。黄石架成了一座峡门,门上有安徽葛家屏的篆刻。

路口有一亭名憩亭,大约是取走到这里可以憩息的意思吧?亭内有碑石一方,是1981年移来的《湖山歌》,这是明隆庆年间71岁的无锡书画家王问所书。

山崖上还有他的几方刻石,“天开峭壁”、“鼋头一勺”、“劈下泰华”,很有气势。这位无锡籍的书画家,我在人杰苑里竟然没有看到他的雕像,不知道是不经意间错过了,还是无锡的名人太多,所以没有把他位列其间。

从戊辰亭往上走,就是无锡最早的古寺之一广福寺。虽是峭壁绝岩,但有山路可通。路旁有一小泉名曰“一勺”,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有源之水聚而为一勺,散而为三万六千顷”。

广福禅寺是菩提道场,杨翰西将一勺泉上山地一亩捐赠给量如和尚。这位量如原来是军人,不知道什么原因,脱下戎装削发为僧。广福寺原来在后山,又名峭岩寺,量如得到捐赠的土地后把庙迁到了这里。

原庙建成的年代大约在萧梁时代,现在的这座广福寺建成于1925年,广福寺之名得自“广士众民同登福地洞天”的意思。

山门很古朴,两旁是钟鼓楼,中间的砖刻“广福寺”是尉天池所书。

天王殿内是传统的四大金刚和弥勒佛,茗山法师于1996年书写楹联:“善男信女皆能恳切虔诚,怎不满腔欢喜;债主怨家总有因缘果报,何妨大肚包容。”唯大肚能容,方能笑口常开。

中间是天井,两侧是观音殿和地藏殿。大殿则是释迦牟尼,两旁立着的是迦叶和阿难。这尊佛像与传统的形象略有不同,这是由惠山泥人研究所于1979年重塑的。正殿悬挂着赵朴初所书的“大圆满觉”四个大字,和一般的大雄宝殿似乎又有所不同。

两侧的十八罗汉古朴生动,并没有塑成金身,而是纯黑色。据说,这十八罗汉,是从北京移来的,很有历史文物价值。不过,对于我们而言,惊奇的不过是他们身上的颜色与别处不同而已。

再往里走,是一幢三开间的平房,中间并不隔断,匾额上是“柳暗花明”四个字。两旁是多宝格,放置着些看上去挺有古意的物件。

后门的匾额是“曲径通幽”,走出门就是一条长廊,左侧是个院子,内有一亭“观月亭”,怎么看都像是个诗人而不是佛家的名字。事实上,这个院子的布置确实颇有江南园林的风格,看得出来,这里的高僧们也是很有生活情趣的。

云水斋不大,像是一间会客室。靠墙放着扶手椅和茶几,墙上则悬挂着字画,留一扇门通往侧院。

侧院布置得很雅洁,冬天的暖阳下,墙角的蜡梅已绽放馨香。而绿色的灌木,让这个小院看起来仿佛嗅到了春的气息。

小院的主体建筑是一幢二层的小楼,朱红色为主体,虽然说不上多么雕梁画栋,但也让人觉得古朴典雅,是为“烟雨楼”。

一旁的长廊有碑刻,密密麻麻的字迹,让我感慨拓碑人真是好耐心。这些蝇头小楷写起来也不易,而拓下来就更费功夫了。

走近烟雨楼,两侧的门分别是“吉祥”、“如意”,虽然俗了点,却是极讨口彩的。如意的门关着,吉祥的一侧可以登高望远。

圆通宝殿的殿名让我觉得很奇怪,因为但凡称到宝殿,大抵是主殿。可是这里却在大圆满觉殿的后方,供奉的佛像不尚金色,而是黑色,上书“广大圆满”。

两侧,大约是位列仙班的各路神仙或佛家大德,也是黑色的塑像。铜版的雕刻很大气精致,莲花的造型是最符合佛家身份的。

藏经楼也是一幢二层的红色小楼,规模比烟雨楼更大一些,院门紧闭。不过从栅栏里可以看到院子的布置,真个是小桥流水的江南园林风貌。

再想往前走,工作人员笑着说已经到底了。我了然地点头,大多数的寺庙里藏经楼都是在最后一幢楼,走到藏经楼,也知道大概中轴线走到底了。

于是,我们返身往回走,又是一幢二层的楼房,承袭了一贯的花窗翘檐,不过屋脊用了熟悉的黄色。一旁的茹思堂墙体是红色的,不知道作什么用。

沿着长长的走廊走出广福寺的大门,一侧有著名的广福寺素斋,罗汉面一碗十五元,价格很公道。再点一碟蔬菜,这顿饭也可以吃到十分饱了,味道很不错。

广福寺素面馆还有一个名字叫“小南海”,虽然房屋很朴素,但竹茂林深,只是感觉比起浩渺的太湖来,景色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出寺有一条小径可以下坡,两林是茂林高树,翠绿青竹,让人顿时精神一振。即使并不是在太湖沿岸,这里的空气也是清新宜人的。

自驾游:无锡鼋头渚

12月仲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