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说】编辑和写作都是眼光的艺术
作者简介
卧虎:作家、编辑、策划人。先后在县城、省城、京城等从事新闻和写作30余年。全国小小说高研班创始人和1-14届负责人,开创小小说网络教育先河,网上发表小小说教学相关文章万余篇。
编辑和写作都是眼光的艺术
——晴月长篇小说《相伴》跋
当代的中国文坛,有两位汪老,历久弥新,常常为人津津乐道。究其原因,一是他们淡雅亲和,大气包容的个人魅力,二是在当代文学史上,他们的典故和轶事也特别多。前一位汪老是作家汪曾祺,后一位汪老是编辑家汪兆骞。当然,曾祺老同时也是编辑家,兆骞老同时也是作家,同居京华和文坛的要塞,不过工作和侧重点不同而已。
曾祺老以编剧《沙家浜》名闻天下。他的小说和散文,寓奇崛于平淡,休机巧于南山,更是短篇小说圣手和文体家。他的《受戒》、《大淖纪事》,《蒲桥集》,当年不少的著名青年作家都能背诵其片断,影响力至今不衰,醇厚绵长如陈年老酒,愈加回味悠长。兆骞老呢,他长期任要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曾推出过全国一半以上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作品,于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同时,王蒙、冯骥才、张贤亮、莫言、陈忠实、王朔、阿来、张抗抗、铁凝等著名作家皆为其师友。两位汪老的身上,可以说浓缩了半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而兆骞老“英雄不问出处”的推介新人的方式,我以为,远有1988年以长文《侃爷王朔》向社会力荐王朔,近有两度力荐晴月的长篇小说《相伴》最有代表性。他们的故事,向我们彰显了编辑和写作都是眼光的艺术,同时也是情怀和人格的艺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整体上说,小说、诗歌、散文等,同京剧的样板戏一样,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同时,也充斥着假大空、模式化的羁绊。而80年代王朔于小说界的出现,与北岛于诗歌界的出现,贾平凹于散文界的出现一样,于兆骞老眼中,是一股股冲破固有的落后的文学观的清流,有拔乱反正,回归真情之效。当然,这也是他当时置许多疑惑的眼光于不顾,向文学界,向社会力荐王朔的原因。其实,历史的看,这也是改革开放于文学界的一种正常反映。只是,这种非凡的眼光和勇气,以及支撑它们的胆识、情怀和人格,对不少人来说,只会在大风大浪过后,才来得及细细品味和感悟。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和不断成熟,中国的文学担当,在注重了心灵史和人性的书写之后,又回到了家国担当。这个时候,兆骞老以敏锐独到的眼光,从朋友举荐的作品中看中了睛月的长篇小说《相伴》。
《相伴》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能于简单之中寓丰富,使人想起托尔斯泰《复活》的结构法。罗小凡的成长,虽与聂赫留多夫的成长不同,但精神上的成长与成熟的历程,却是同样苦难坎坷的。而这些苦难坎坷,于弱者是灾难,于强者却是财富。可以说,罗氏与聂氏的成长,也是一代人成长的缩影,而作品作为作家灵魂的自传,实际上也是作家成长成熟的过程。我想,在潜意识之中,这也是兆骞老看重和一再推荐《相伴》的核心价值所在。因为《相伴》同《复活》一样,明线是爱情,暗线却是写时代和社会。因此,兆骞老作为名编,不唯名家而厚新人,所以才有拒凌力、严歌苓这样的名家的平凡之作,而力推睛月这样的新人新作的魄力和眼光。何也?良知也,人格也。
晴月,小说的长中短小四体皆备,最擅长的,是长篇小说和小小说。中国有两个著名的作家群,都在河南,一个是南阳作家群,一个是周口作家群。南阳作家群,当代出了姚雪垠、张一弓、二月河这样引领中国文坛风骚的大家;周口作家群,也出了刘庆邦、孙方友、墨白这样的中国短篇小说之王,世界小小说之王,有中国最后一位先锋派作家之誉的名震文坛的大师和名家。因此,生活和成长在这样的作家群环境之中,有兆骞老这样的名编名家等力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晴月也一定会成为周口作家群的一种骄傲,周口人的一种骄傲。
相信兆骞老的眼光,也相信出资出版《相伴》的郑州文友们的眼光,更相信晴月在这些温暖的眼光的照耀下,一定会走得更快更高更强!
卧虎小传
卧虎,本名王卫东。祖籍山东东明,1966年春节生于河南民权。生性散淡,因虎顶汉字,故名卧虎。雄性也。
数学,小学生水准。电脑,幼儿园水平。英语,只认得26个字母。驾车,梦里常开到沟里。情场上像个初中生,官场上像高中生,生意场上不及大学生。喜文字里纸上谈兵,诗歌,似县级水平;小说,似市级水平;散文,似省级水平;评论,似国家水平;策划,似孔明的水平;执行,不如乡的水平。所作文字多有感而发,皆收入作品总集《读书杂记》。
自云钱不能快吾志,权不能慰吾心,色不能夺吾魂。问之何时而乐也?答曰:唯思想之盛宴,自由之天地乃吾心灵之所在,神游万古,爱吾所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