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费尽心机,只想成为“自己”
Aug.
28.2020
▽
▽
上学的年纪,总想在生活里寻找到自己的角色,然而我看着身边的人与各自的生活交手,想去帮忙却被告知:“不用你,你去学习吧!”于是只占着一个学生的角色,我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生活。
如今,终于不用再为了铺天盖地的考试卷子而日夜兼程了,可我却不知道,如此琳琅满目的世间生趣,哪份雀跃是属于我的。
上学的时候,以为学习很重要,关乎未来,关乎一切。现在看来,其实上学没那么重要,我们在放学后了解到的世界,比教室里了解到的更完整。只是那些年我太在意成绩了,否则我不会是现在的我,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在意得失,在意别人的评价。
别人的认可很重要吗?我想,在时代发展的现状里,评价还是很重要的。
我们的历史里有很多说不清对错,但是影响深远的事件。了解它们使我明白,原来“做自己”的内核,是“做别人”。
例如“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我们曾自毁了很多文物,当时被破坏的,都是曾经被看好的。那一时期,很多名人遭遇迫害,他们都曾是被人追捧的对象。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们终于还是成了激流下的牺牲品。
当然,颇有深意的是,在文革结束以后,所有曾被迫害的人都被恢复了名誉,所有曾反对过文革的人都成了英雄。那些曾暗自做过文革时期明令禁止的事情的人,都被视为功德无量。
余秋雨曾在文革时期,偷偷为周恩来总理举办过追悼会,当时是重罪,但他逃进了山里避难,出来后发现,这件事已经成为了功勋。
其实时代的风趣就在这里,大众永远会有一个评判标准,一概而论对应所有群体。然而人们大部分都只能生活在一个时代里,思想的培养,成就了我们只拥有属于自己时代的价值观。
这种观念说不上好,也说不上错,就像老一辈的人总是勤俭持家,直到物质丰厚的年代也不愿扔剩饭剩菜,导致儿女抱怨其不顾身体一样。然而,在他们的观念里,粮食比自己的身体重要多了。
是什么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呢?一是生活环境,二是从众心理。
群居的人类生活使我们需要协同,不仅在行为上被要求一致,思想上的统一也至关重要。这种统一性,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我追求和自我价值。然而当这种追求和价值都依赖于大众对我们的看法时,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失去自我的开始。
庄子崇尚逍遥游,他的理念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谓“无己”,我想便是佛教里讲的放下“我执”,不要太看重自己,反而就是在成就自己。因为这个世界太过多变了,依据各个时代的规则去做自己,其实只不过是在洪流中成为其中一股从众的水波而已。而“无功”也就是放弃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认可,因此去掉社会强制的枷锁,不被“功德论”裹胁。
至于“无名”,便是脱离了社会群体的一种存在,至此日月无恙,天地无挂,山河不惊。
回想我们的生命,成功、失败都不是我们自己定义的,而是社会禁锢我们的理由。我们追求卓越,追求物质与荣誉,其实不过是在一步步成为别人想象的自己。而撇下那些世间看重的华服,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到底是谁?要怎样去生活?
这个世界,城市里高楼万丈,那些透过落地窗的灯火,让一座座城市拥有了自己的价值。那些穿梭在办公楼里,身材纤细的女强人们,被唐朝轻蔑唾弃,被宋朝嗤之以鼻,被当代追捧至极。那些走在潮流最前端的人们,对大众的评价最为在意。
抛下那些为了“成为自己”的心机,我很疑惑,生活里的角色那么多,为什么不能安排一个隐藏的角色,让人们“三无”地活着呢?
雨萌小站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