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徙木立信的那个少年,后来怎么样了?

0

1

商鞅在秦国变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徙木立信,取信于民,为变法造势,让庶民百姓相信秦国变法是真的,提升官府的信誉,增强民众对官府变法的信心。

徙木立信,就是在栎阳南门立一个木桩子,昭告民众,无论谁把这个木桩子从南门扛到北门,奖励一百金。

一百金,对当时的秦国人民来说,那就是巨款,可以盖起来漂漂亮亮的房子,还能买不少田地,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瞬间暴富的事情。

乌央乌央的人群围着官府告示,看着栎阳令王轼和那些小官吏,七嘴八舌议论着,都是说着官府能否给钱,严重怀疑官府的信誉。

没有一个人相信官府真的会给钱,也没有一个人上去试一试。

这时有一个少年,穿得破破烂烂,但是人看起来很壮实,站出来决定试一试。

这个少年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是一个药农,父亲在与魏国的交战中战死,他和爷爷相依为命,靠采草药为生,于是爷爷给他取名叫穿山甲,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爷爷生病却没钱看病,山甲决定相信官府,上去试一试,如果官府给钱了,就给爷爷看病,不给钱权当耍一趟。

就是这样一个抱着试一试心态的穷困少年,为商鞅徙木立信打开了僵局,赢得的民众对官府的信任,让民众看到秦国变法的决心,看到了希望,人人开始期待变法。

0

2

穿山甲选择相信官府,官府也没让他失望,爽快地奖励了他一百金。

其实信任很简单,有时就是一句话,有时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

商鞅的徙木立信,让穿山甲赢得了给爷爷看病的钱,更重要的是,让他看到了希望。知道了新法能够立功受爵,开始信任官府,相信他这样的隶民一样可以立功受爵,于是果断报名从军。

穿山甲改名山甲,成为一名秦国军人,希望在战场上立功,获得爵位,光宗耀祖。

就是这样的一个信任,一个选择,穿山甲实现了阶层跳跃,从一个隶农成为一个军中将领。

0

3

商鞅变法后,开始秘密训练新军,山甲成为秦国新军中的一员,开始了严酷的训练,希望有朝一日,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山甲从小跟着爷爷在大山里采药,秦国的大山小山基本跑了个遍,秦国的每座山,每道沟都在他的心里,这样的山甲简直就是军队的活地图,许多任务都是他带着大家完成的。

山甲脑子很灵活,他把跟随爷爷采药时对付野兽的办法应用到打仗中,把对付野兽的特制木头做了改制,做成大木槌,专门用来对付骑兵的战马,只要用大木槌狠狠敲击马头,把战马打趴下,骑兵没有了战马,就能轻松解决。

秦孝公和商鞅巡视新军时,发现了他这一奇怪的兵器,试用之后发现很有用,于是所有人全部配用,人手一个,而山甲也成为训练全军的木槌教练。

在秦国收复河西之战中,秦军就是利用山甲发明的这个大木槌对付魏国骑兵,把魏国骑兵打得落花流水,而这个大木槌就是后来威震天下的“短木大槌”。

0

4

山甲因为在军中的突出表现,被任用为千夫长。

不要小看这个千夫长,可是管着一千人呢,我们国家现在一个营300~500人,一个团1200-2000人,这么一看,山甲介于营长和团长之间,是不是很历害。

在战国军中,能够称为军中将领的最低级别就是千夫长,千夫长也是军中最基层最中坚的将领层,山甲从一个光头兵一跃成为军中将领,这是很了不得的。

更让人羡慕的是,战国军制,千夫长可以有大书姓氏的将旗号令,而千夫长以下的百夫长则不能有标名战旗。

带兵打仗的时候,有一面自己姓氏的旗帜,标志着这是自己的军队,是不是很自豪。

进阶到千夫长这个级别,不单单是能力的体现,级别的晋升,更是一种荣耀,一种阶级的跳跃,爵位也有显著的提升。

商鞅变法后,秦国官爵分为二十级,从一级公士、二级造士,一直到二十级公爵。其中最高三级爵位君、侯、公,基本就是一个激励,很少有人获得,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富国强,迁都咸阳,收复河西,这么大的功劳才被封为第十八级君,称商君,可见秦国的爵位不是那么好获得的。

山甲是千夫长,在秦国爵位中通常是第四级“不更”,或是第五级“大夫”。

一个隶农出身,一个穷小子,最后实现阶层跳跃,成为军中将领,还给家里挣了不低的爵位,不仅仅是光宗耀祖了,而是非常了不起了。

0

5

山甲的故事告诉我们三个道理。

一是,不要轻易地否定别人,也别用老眼光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商鞅徙木立信,大家都持怀疑态度,不相信搬个木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能给那么多金子,都无动于衷,甚至看笑话。

唯有山甲,选择相信,选择试一试,其实很多事情,特别是新生事物,就需要试一试,不试怎么知道。

他不仅试着搬木头,还立即参军,在军中打磨自己,当商鞅训练新军时,他能够很快地脱颖而出。

二是机会都是稍纵即逝,来了就要抓住

山甲就是抓住了机会,他如果不抓住,很可能有别人愿意试一试。

三是勇于创新,山甲创新的大木头槌子,就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

他跟着爷爷采药,经常会遇到野兽,用一个特制的大木头打野兽。他就想出一个点子,把打野兽的大木头改制成攻打战马的大木槌。

他的这一点点改变、创新,不仅使他自己的队伍有着强悍的战力,而且被秦孝公和商鞅商鞅这两个大boss赏识,大木槌成为全军标配,这个大木槌更成了后来名震天下的武器。

总结一下,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善于抓住机会,勇于创新,能够做到这三点,人生不会太差。

(0)

相关推荐

  • 历史故事----商鞅变法(潘长宏)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 ...

  • 文明研究|孙皓晖教授湖畔大学演讲实录(六)

    大秦帝国与中国文明重建 时间:2019年06月11日 地点:西安君悦酒店 续 孙皓晖:(接上期)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分为三个阶段,也有人把它称为三次变法.这三阶段变法可以这样说: 第一次变法,是以解决最 ...

  • 大秦赋的关内侯出场霸气十足,且看他的爵位有多高?难怪嬴傒求他

    距离嬴政摔孩子,车裂嫪毐,亲政,东出,统一天下还有多久?<大秦赋>已经播出近四十集,但是目前秦国的权利依然把持在太后,吕不韦,嫪毐手中,嬴政似乎被排除在外,在朝堂上嫪毐都敢让御史宣读诏令, ...

  • 秦国军功爵制如何激励士气:三级爵位精米菜羹,二级的仅粗米管饱

    公元前376年,晋国实力最强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废晋静公,并将晋国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分别建立了韩.赵魏三国,史称"三家分晋".东周大地上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结束了,金戈铁马的战国 ...

  • 徙木立信 一诺千金

    王安石作<咏商鞅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说的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首要原因在于取信于民. 商鞅在推行法治前,先在秦国国都栎 ...

  • 深度解析商鞅变法:他究竟做了什么,为何是弱小的秦国统一六国?

    这是公元前361年的某日,漫天大雪,抑或万里无云.一个年轻的魏国中庶子,此时此刻,正在西行的路上.满腹经天纬地之才的他,却苦于不得母邦重用,只得另寻出路.行囊中隐约显现一卷羊皮纸,上书"求贤 ...

  • 从《商鞅徙木立信论》这篇作文的背后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

    #红色档案#3月8日,央视百集微纪录\走进中央档案馆之<红色档案>中,一则关于毛泽东同志少年时代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的微纪录播出后,在网络上激起一阵热议,各平台发表的文章.视 ...

  • 商鞅徙木立信

    商鞅 徙木立信 [出处]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

  • 浅析满分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

    各位同学,各位家长你们好, 今天是我第十一章的第一讲,题目是: 浅析满分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 -------- 在本章里,我们分析满分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是从定义的角度 ...

  • 37、“徙木立信”的故事——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一商鞅 公元前359年的一天,秦国都城的南门口立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柱,柱子上贴有一张盖着官印的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黄金十两."当时围观的人很 ...

  • 润之故事 | 《商鞅徒木立信论》

    "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无以善其后也." "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梁启超 <新民说> 辛亥革 ...

  • 徙木立信

    壹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 ...

  •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小故事之徙木立信

    古语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如明镜,可以探兴衰.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回望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发生过众多的故事,它们犹如一 ...

  • 安徽三支一扶考试-公基:文史小故事之徙木立信

    古语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如明镜,可以探兴衰.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回望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发生过众多的故事,它们犹如一 ...

  • 文史小故事之徙木立信

    古语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如明镜,可以探兴衰.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回望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发生过众多的故事,它们犹如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