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何过生日、打了胜仗,都要到今天河南最小的地级市祭祀

今天河南省济源市,以没有县级辖区、面积最小、拥有自己独立车牌等特点成为河南省17个地级市里比较奇特的存在。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它经历了由县到县级市, 1997年成为河南省直辖的副地级济源市,2005年升格为省辖市的历程。现在其市委书记、市长和其他地级市一样都是正厅级。

河南省17个地级市及辖区列表,最下方为济源市

济源市地处太行山脉、王屋山脉以南,受北方寒流的影响较小;其南部又有大河横亘成为天险,有效地阻碍了外来势力的入侵;此外还有黄河、济水、沁河等水源,宜于耕种;并且地势较高还不受黄河泛滥的影响。这些天然有利条件,成为先民们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济源这一带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地带,是历史上有名的“河内”地区。

济源市及周边地形图

当然,由于济源东部与平原地带的接触是呈敞开式的,并没有天险阻隔,北方太行山的“太行八陉”里的太行陉、轵关陉南口也在济源附近,并且也曾有过金、元朝军队在济源南部渡黄河去攻打洛阳的战例,使济源看上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的绝对安全。但是相比于河南省的其他地方,它并不像洛阳、安阳、南阳、商丘、信阳、开封那样处于战争的交通孔道和战略要地上,除了远古的夏商、春秋晋国,以及后来北朝和隋唐个别的时期和国家需要翻越太行、王屋山去打仗,济源总体上是处于比较安稳的状态。

清代济源四境图

这一点从济源城池的建设就可以看出来,据清朝《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的介绍:“济源城池,隋开皇十六年建。明景泰四年知县李衍增筑,周围五里二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广二丈,池深一丈,阔二丈五尺。成化十九年重修。崇祯十一年知县卢时升改筑砖城。”而其他地方城池的介绍,文字要多很多,何时增修、何时重修、毁于水、毁于兵的情况比比皆是,像济源城池介绍字数如此之少的情况是很少见的,足以说明济源城所经战事不算太多。

清代济源县城图

济源之名就来源于它是远古人们所谓“四渎”即黄河、长江、淮河、济河中的济河的源头。清代《济源县志》记载:

济渎,在今县北三里许,水经注导沇东注于此,既伏而见平地水有二源,按西源出原城西,今呼龙潭,其水东北流经济渎庙南,东源出原城东北,其水东流至济庙东,与西源合又东北合北水乱流东南,分注为二,一枝津注于湨,一东南流出于温,皆故道也。以其独清绝河朝海不为众水浊流,故曰渎。

清代的济渎庙

今天的济渎庙卫星图

相比黄河、长江、淮河的源头,济水之源就位于中原核心地区,我国几大古都距离其都不算太远,无论是长安、洛阳、开封,哪怕是北京都是如此。古人都有祭祀河神、山神的传统,作为“四渎”这一的源头,更应该被祭祀。在济水之源就建有济渎庙,历代多个帝王都来此或者派人来此祭祀。

清代济源水利图

特别是清朝的皇帝,仰慕济水“独清绝河朝海不为众水浊流”的品格,即济水哪怕是潜流冲破黄河的阻挡,也要保持自己的清澈直到入海,所以更加重视对济水的祭祀,其中以乾隆皇帝为最。

清代《济源县志》里记载的祭祀时所用祭品

无论是皇太后的寿辰,还是自己的寿辰都要撰写《祭告济渎文》,哪怕是乾隆四十一年平定金川也要祭告济渎。在他的影响下,嘉庆皇帝也有过几次祭告,不过其次数比起乾隆来要少很多次。其中乾隆四十五年,高宗纯皇帝七旬万寿祭告济渎文中就有“贯河力劲为滎,自著灵长,行地流潜赴海,独标清驶兹当鸿图”。可见对济渎推崇到了什么地步,没准也是以济渎来比喻自己的高贵品格也说不定。

上个世纪60年代末卫星图上济渎庙和济源县相对位置

清代《济源县志》对济源形势的描述极为准确、精辟,就以此为文章结尾吧:

济为豫省边邑,西北皆与晋界毗边,昔时南北混争,济为重镇,而山势崔巍,泉流远润,长河如带,环绕而南,济沁潜滋,东北遂无痟土……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0)

相关推荐